國家衛健委日前通報了第9批共36個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其中涉及論文買賣或論文代寫的案件有26個,涉事論文大多探討癌癥、心腦血管等重要疾病。如此人命關天的科研成果竟是作者買來的,想到這些人可能拿著手術刀站在病人面前,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買論文”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已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形成了“論文工廠”。記者以心腦血管專業醫生身份聯系所謂的“論文中介”發現,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一面聯系“槍手”寫作,另一面對接期刊。從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到國際期刊、國際專著,只要愿意支付相應費用、等待相應的周期,各個學科門類均可發表。“論文中介”真可謂“神通廣大”!
需求決定市場,救死扶傷雖然是“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但在職稱、職務晉升等方面,醫生的論文、科研項目的分量很重,長期以來甚至起著決定作用。在浮躁的氛圍中,在帽子、票子的誘惑下,一些醫生無視自己真實的醫療水平,選擇了買論文的“旁門左道”。讓庸醫也有機會評職稱拿項目,甚至成為“專家”。然而,當這些“專家”混入“白衣天使”隊伍,醫學的行業尊嚴誰來維護?患者的生命健康誰來負責?
科研誠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近年來,國家將論文嚴肅性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一方面對論文買賣等學術不端問題重拳出擊,另一方面不斷改革機制體制,逐漸把科研人員從“表格填報”中解放出來。在醫學領域,國家有關部門年初修訂《醫學科研誠信和相關行為規范》,年中開始的集中通報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都為滌蕩行業開出“猛藥”。
科研誠信沒有法外之地。記者注意到,通報的163個醫學科研誠信案件,幾乎全部是英文論文,其中不乏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的文章。處理結果中,有人被撤銷職稱聘任,有人被暫緩職務晉升5年,有人項目申報、立項、評獎等資格受限……這些論文也被各大期刊撤稿。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李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