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意識到,“雙減”要減輕的是學生校外培訓負擔,而不只是學科類培訓負擔。
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已經全面實行“公”“民”同招,并電腦搖號隨機錄取,也就是說,學校不可能再看學生簡歷、舉行面談招生。但為了讓孩子的履歷更好看,一些“雞娃”的家長陷入綜合素質比拼,希望孩子證書越多越好,也以此展示自己的育兒成就,不少家長熱衷藝術考級。
加之藝術培訓機構,對考級的重要性加以渲染,送孩子接受藝術培訓的家長,也就被裹挾到考級競爭中,似乎孩子不參加考級獲得證書,就相當于沒有參加培訓。參加培訓的目的,就這樣從培養興趣變成了參加考級、獲得證書。
當下,藝術培訓與藝術考級相輔相成,成為擴大培訓需求、考級需求的重要手段。據報道,近年來,我國少兒藝術培訓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17年全國市場規模約670億元,到2020年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番,高達1300億元。
龐大的培訓市場,也滋生了各種各樣的藝術考級,如樂器、舞蹈、朗誦、快板、主持等都有考級。可以說,對應每一個藝術培訓項目,幾乎都有藝術考級,有的是培訓帶出了考級,有的則是考級制造培訓。這背后的邏輯,都不是圍繞培養學生藝術興趣,而是生意邏輯,也就是把培訓、考級作為一門“生意”,怎么能擴大市場規模與體量就怎么來。
這一切,顯然背離了藝術培訓的初衷,還需對藝術考級進行清理規范。
(摘自《新京報》 熊丙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