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持,但如果遇上損友則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傷害。在美國的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了“毒友誼”傷害的孩子特征: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為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討好對方;
被嘲笑、輕視;
提出的想法總得不到重視;
產生厭惡自己的想法。
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心理咨詢師莊暉表示,交友是培養孩子發展獨立穩定人格的重要過程。無論是逐漸成為常態的多孩家庭,還是成長中結識的朋友,孩子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關系。這種競爭,體現了人類的一種本能——攻擊性。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向外釋放,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里都不太受歡迎。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么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么是精神系統。
孩子的攻擊性需要透過教育來引導和升華,使之轉為正面行為,而受到攻擊的孩子也要在實踐過程中增強受挫自愈能力。同時,家長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訴求,孩子在對方身上所需求的,是否平時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當把孩子心理需求的“漏洞”補上時,孩子發展穩定健全的獨立人格,他們在交友過程中也不會輕易地動搖自我,更加在乎友誼中的平等、尊重、互愛,不會受“毒友誼”的侵害,自己更不會變成“放毒”的人。
(摘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