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蘇洋
班上有一個叫小鵬的孩子,家長對他有很高的期望,在學習方面對他的要求比較嚴格。在一次口算練習中,小鵬沒有全對,害怕回家挨批評,就偷偷把答案改成正確的,并跟家長說是老師改錯了。我讓家長多次跟他確認,是否修改過,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當時,我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小鵬撒謊了,若是堅持,小鵬肯定會承認,但是我并沒有這樣做。為了保護小鵬的自尊心,我選擇了讓步,暫時承認是我批改錯了。我這樣做并不是縱容孩子,而是想通過對話的方式引導他主動認錯。
初次對話,以身作則
我沒有直接戳穿孩子的謊言,因為我知道他的內心也備受煎熬。
第二天下課,我將小鵬叫到了操場上,想再給他一次機會,希望他能主動承認錯誤。之所以選擇去操場,是因為操場更加開放,有利于打開孩子的心扉。我蹲下身子,和他保持在同一高度,讓他有一種平等對話的感覺。接著,我試探性地問了一句:“昨天的題,是不是老師批改錯了?”小鵬斬釘截鐵地回答“是的”,但眼神閃爍,躲避我的目光。聽到他的回答,我依舊沒有戳穿謊言,還主動跟他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并且取得了他的“原諒”。第一次對話就這樣結束了,小鵬飛快地跑回教室。
第一次對話顯然沒有達到我期望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作用,畢竟我給小鵬做了一次正確的示范。教師以身作則,敢于向學生承認錯誤,才能給學生樹立榜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再次對話,引經據典
第一次對話沒有解決問題,下一步,我打算避開問題,采用“迂回戰術”。中午休息的時候,我把小鵬叫到了教學樓下的小花園,與他面對面坐在石凳上。他一上午被我叫了兩次,這次明顯有點緊張了。我說:“老師說過要給你們講故事的,你想成為第一個聽眾嗎?”小鵬聽到我這樣說,兩眼放光,頓時來了興趣。我接著問:“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要單獨給你講故事嗎?”小鵬搖了搖頭,我笑著說:“因為你最近的表現很棒,給你講故事是對你的獎勵。”我乘機給小鵬講了《立木為信》的故事。講完了,我笑著問:“聽了剛才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鵬小聲說:“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能撒謊。”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此時,小鵬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欲言又止,我也沒有進一步追問。第二次對話結束,孩子慢慢地走回了教室。
第二次對話,我通過故事間接引導小鵬。小鵬雖然依舊沒有承認錯誤,但是,他的內心此刻一定有一些動搖。或許,他缺乏的是承認錯誤的勇氣,因為對他來說,現在承認錯誤會面臨家長更加嚴厲的批評。孩子猶豫不決,我需要幫他一把。
第三次對話,主動認錯
臨近放學,我將小鵬單獨叫到了辦公室,他一副非常緊張的樣子。我并沒有直接問他,而是給他吃了一塊糖,這樣能夠緩解他緊張的情緒。看他稍微放松了一點,我輕聲問:“你下午好像有話想對我說?”他先是沉默,隨即低下頭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老師,我錯了,昨天的題目是我自己改的。”聽完他的話,我松了一口氣:他能主動認錯,說明我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小鵬哭了很久,他說他也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但是他太害怕被家長批評、讓家長失望了。
我有些心疼小鵬,家長的過高期望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所以他才“鋌而走險”。放學時,我借機與小鵬媽媽交流,告訴她事情的來龍去脈,建議她多多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與孩子一起協商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三次對話,小鵬最終主動承認錯誤,他打開了心結,也認識到了誠信的重要性。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沒有用強硬的手段,而是采取對話的方式,慢慢影響小鵬,避免了矛盾的擴大,充分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港新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