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班級中,部分學生交作業要科代表催,衛生值日要班長提醒,學習任務要老師反復強調;在家里,學習要家長監督,連起床都要家長反復催促。種種現象不一而足。學生經常麻煩別人,追根溯源還是基礎的德育沒有到位。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為主題開班會,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活動準備
教師調查部分學生與同學、親人關系不和諧的原因,分析共性,搜集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素材和新聞素材;提前與班級宣傳委員溝通,安排其做活動主持人。
活動過程
師:什么叫“給別人添麻煩”呢?這句話沒有明確的含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給別人添麻煩,是指一個人因為自己的一些事情,去打擾別人的生活,給別人增添煩惱。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之相反的是“己所不欲,施于人”。經常麻煩別人可能會讓別人逐漸遠離你,而麻煩自己練就的卻是獨立自主,是責任擔當。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品德素養,更是一份對他人的尊重。
一、鏡頭遠觀,審視他人
1. 課件展示多媒體素材,學生邊看邊思考。
(新聞: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賽場上,比利時3∶2戰勝日本后,日本球迷情緒低落,但賽后依舊自發清理垃圾。國際足聯總協調員詹森斯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現場圖片,贊揚日本球員和球迷的高素養。
視頻:傍晚,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牽著小狗散步。她彎腰用紙包住小狗的糞便,裝入隨身帶著的塑料袋中,又擰開礦泉水瓶仔細擦洗地面,那樣專注,那樣自然……
圖片1:學校部分學生和丹麥學生進行聯合野營活動后,丹麥學生露營地沒有留下一片紙屑,而我方的學生場地上,飲料瓶、紙團和塑料袋到處都是……
圖片2:國慶過后的黃山景區,環衛工人掛著繩索在懸崖邊撿垃圾。)
2. 同伴議論,交流看法。
宣傳委員:這些事情帶給我們的是感動還是感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想法。
(學生開始討論,自由發言。)
學生代表:日本球迷在比賽落敗后還能清理完垃圾再離場,真的是高素養,我們確實需要向他們學習。養寵物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看到小區中遛狗的人,大部分都牽著繩子,遇到行人能自覺拉住小狗讓行。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現象,狗的糞便不清理,甚至縱容惡犬傷人。視頻中老奶奶的行為值得點贊。中、丹兩國學生聯合野營,中國學生固然表現不佳,但老師也是有責任的。學校太強調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素養。景區亂扔垃圾的問題由來已久,游客太多,素養參差不齊,難以避免,但景區設施本身可能也存在不足……
師:這些新聞和素材取自網絡,或許具有片面性。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審視他人容易,苛求自己往往很難。我們把目光收回,看看我們周圍,以審視他人的心態審視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別人添麻煩呢?
【設計意圖】一系列素材集中在一起展示,起到了放大的教育意義。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容易融入自己的生活,審視他人,激發正能量。
二、鏡頭拉近,反省自己
1. 身邊的事例,引起反思。
宣傳委員:同學們,下面展示的素材是我們班老師和家委會提供的,可能有助于我們審視自己的行為。
(場景1:上午10點,小張同學和母親周日在家時,小張母親屢次敲門催促小張起床,一邊催促一邊整理書桌上凌亂的學習用品。
場景2:早晨,校園樓梯上的垃圾;中午,食堂插隊買飯的現象;飯后,部分學生不送回餐盤;垃圾桶旁邊一地的剩飯剩菜。
場景3:自習課上學生交頭接耳,有討論問題的,也有說悄悄話的。
場景4:中午,運動場上兩名學生發生爭執,相互推搡。)
2. 觀點碰撞,理性反省。
宣傳委員: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媒體上找不到,因為看起來都是小事。我們在麻煩父母、老師、同學和很多我們不認識的人,但以前我們不覺得,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下面小組交流討論后,匯報心得或改進建議。
學生的發言分為兩大陣營。一方學生認為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學生,是由于客觀環境造成的,大致歸納為:平時每天回家都很晚,作業多,睡眠不夠,周末睡晚一點可以理解;在家里父母不要我們做家務,我們沒有動手的機會;起床可以不疊被子,反正每天都要睡;書桌雖然亂,但我自己知道東西在哪兒,家長一整理反而找不到了,所以我不要他們幫忙;樓梯上的垃圾大多是不小心掉到地上的,不是故意的;食堂之所以出現插隊現象,是因為排隊時間太長;自習課上討論問題應該是可以的,老師不也倡導相互討論嗎?學校體育設施不夠,所以學生常常為了爭籃球場而鬧矛盾。
另一方學生認為,主要是自己的問題,素養不夠,確實給別人添麻煩了,不能總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主要觀點大致歸納為:周末遲一點起床可以理解,我們大多如此,但也不能太遲,一方面睡太多其實沒有必要。另一方面,做作業需要充足的時間。老師屢次說周末作業質量差,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為了多睡幾個小時而給關心我們的家長、老師都帶來麻煩,這是不應該的。起床疊被子、整理書桌是順手而為,讓環境更整潔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聽說日本的街道很干凈,市民大多有良好的習慣,不能容忍任何情況下的亂丟垃圾等不良行為,而我們在有監督的情況下比較注意,而一旦缺乏監督,這些不好的行為就會發生,說到底就是我們的自律程度不夠。這些行為確實給保潔人員帶來了麻煩,我們應該正確面對,不回避,不找借口。自習課說話聊天和運動場爭執明顯是不對的,是違紀行為,必須堅決改正,但是討論問題和幫助同學應該被提倡。
宣傳委員:同學們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強調客觀環境,持消極態度;另一種是反省自己,持積極的態度,理性分析自己的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給別人添麻煩。至于自習課上討論問題是否合理,還是請老師來分析吧。
師:同學之間討論問題是好事,不存在疑問。但是,自習課是大家自主學習的時間,需要安靜的環境,再小的聲音都會被放大,最終影響自習課紀律。大家想想,這時候討論問題不會影響別人嗎?有沒有給其他的同學帶來麻煩?課余時間討論問題顯然更合適。如果討論時間較長,我們還可以去活動室。互幫互助是美德,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是更好的選擇。
【設計意圖】用道德標準審視他人容易,涉及自己身邊的事情就容易有爭論。學生在爭論中積極思考、反省自己,更容易體會“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內涵和要求。
三、回到當下,力求完善
宣傳委員:剛才老師說的涉及互幫互助和不麻煩別人,看起來也有沖突。被幫助者必然麻煩了別人,大家怎么看待呢?
生1:我認為不沖突,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自我修養,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而幫助別人是一種自愿的行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2:就拿自習課討論問題來說,如果同桌正在專心做作業,這時候問問題是不妥當的,最好在他有空閑時間時請求幫助,盡量少給別人添麻煩。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不能因為請教問題影響周圍同學的學習。
生3:互幫互助講究的是對等關系,一味要求別人幫助是不道德的行為。別人或許不在乎,但我們自己要在意,自己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不到不得已的時候不麻煩別人。
生4:在我能力范圍內,我愿意盡力幫助同學。我們班級助人為樂的氛圍也很好,但我也不愿別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肆意干擾我的學習。老師說過,“我為人人”是前提,“人人為我”是可能的結果,我很贊同,共勉!
……
師:同學們的發言很深刻,大家通過討論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助人為樂和不給別人添麻煩本身就是一條道德準繩上的兩方面,強調的都是自我修養。但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全靠自己解決很困難或很耽誤時間,而同伴有能力、有資源、有時間輕松處理好,在同伴愿意的情況下,不妨尋求幫助,但要盡可能將同伴幫你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降到最低。同時,我們應該及時感謝同伴的幫助,在同伴需要時伸出援助之手,如此,友誼才會更加持久。
同學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基本素養。通過今天的班會,我希望大家都能自我反省,力求完善自我,不給別人添麻煩,為班級、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宣傳委員:謝謝老師,“不給別人添麻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不容易,因為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依賴長輩的習慣和苛求別人的心態。同學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我們的行為標準,班委將在課后討論制訂自習課的行為準則,為班級的進步助力。希望同學們不斷完善自己,明天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設計意圖】通過制造“不給別人添麻煩”和“助人為樂”之間的“沖突”,教師引導學生在觀點碰撞中理性思考,完善道德認知,為制度的制訂作鋪墊,也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