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雙 彭浩 謝紹珩


【摘要】《大學語文》“詩歌”專題是培養學生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力的關鍵模塊。我們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以“傳遞中國情感”為突破,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三段+三環”的教學模式,運用情境創設、互動探究、實踐演練等多種教學方法,貼合教育部“經典誦寫講”系列活動將教學內容落地落實,提升了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崇尚經典、愛上經典。
【關鍵詞】高職水利類專業;大學語文;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1-032-03
【本文著錄格式】李雙雙,彭浩,謝紹珩.“以歌和詩,吟詠中國情”——高職水利類專業《大學語文》詩歌專題教學實踐[J].課外語文,2021,20(31):32-34.
黨的十九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總要求。經典詩歌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聚集和體現,是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工具,可以不斷健全和完善他們的人格品質。讓經典活在當下,不僅要有引發大眾情感共鳴的高品質內容,還要有接地氣、冒熱氣的時代表達。在“互聯網+”時代,傳承經典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利用電視媒介、網絡平臺,借助信息技術傳遞詩詞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我們充分發揮《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屬性優勢,深入挖掘經典詩歌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吟誦、演唱等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創新傳遞詩歌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一、教學內容
“詩歌”是培養學生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力的關鍵模塊。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到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就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文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绷暱倳涥P于古詩文學習的話不多,但分量很重,涉及植文化根、鑄華夏魂的問題,對教材編選、課程改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落實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大學語文》教研組制定的實施性課程標準精選了六篇蘊含豐富思政育人元素的中華經典詩歌,分別是“一曲戀歌思征夫——《詩經·衛風·伯兮》”“一曲清歌寄哲思——《春江花月夜》”“一曲悲歌祭絕戀——《長恨歌》”“一曲哀歌悼亡妻——《江城子》”“一曲壯歌懷國憂——《訴衷情》”“一曲驪歌贈知交——《送別》”。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思政相關要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了本模塊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搜集、整合、概述詩人詩歌相關文學文化常識;能說出詩歌的主要內容、意象特征并描述詩歌營造出的意境及蘊含的深層情感;能總結詩歌的吟詠技巧。
2.技能目標:能賞析詩歌的形象、情感、語言;能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對詩歌的理解或體悟;能在讀準字音和節奏的基礎上聲情并茂地吟詠詩歌。
3.素質目標: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提升文化素養,錘煉工匠精神,促進職業生涯的長效發展。
三、學情分析
本教學內容的授課對象為水利類專業的學生。在每次課前,我們從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學習特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知識基礎:在高中階段已學過諸多中華經典詩歌,已掌握一定的古詩文基礎知識,但缺乏宏觀的詩歌知識體系,在諸多細節上也掌握得不夠。
2.認知能力:對現代化的潮流文化更加感興趣,與中華經典詩歌的時空距離較遠,因此興趣不高,有畏難情緒,詩歌賞析、吟詠和共情能力較為欠缺。
3.學習特點:成長于聲像文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喜歡圖片、音視頻等聲像教學材料;喜歡闖關、積分制游戲類活動;喜歡看選秀、真人秀類節目,敢于展現自我。
四、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學情分析及學生反饋,確定了本模塊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增補詩人、詩歌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梳理詩歌中作者的情感,結合相同主題的新時代故事,展開聯想,進行情感遷移。
2.教學難點:賦情于詩,融己入詩,聲情并茂地吟詠詩歌,傳唱經典。
五、教學資源
本教學內容使用的教學資源主要有三類:
一是紙質化教材,其中以謝東華、王華英主編的高等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大學語文》為主,同時,參考了蔣雪艷主編的“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大學語文》。
二是網絡課程資源,教師團隊自建了立體化、動態化的《大學語文》網絡精品課程,上傳了豐富的線上課程資源,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開展教學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力。
三是新媒體資源,如學習強國平臺、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平臺、網易公開課等。
六、教學方法
針對學情,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課前發布微課視頻和預習測驗,布置自學微課、完成預習測驗、上傳誦讀音頻、話題討論等任務,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情境創設:融入豐富的,符合教學主題的圖片、音視頻等聲像材料,主講老師、音樂老師配樂誦讀、演唱,創設詩歌學習情境。
實踐演練:學生在音樂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吟詠詩歌,上傳吟詠音頻,并互相聆聽、點贊,選出“最佳經典傳唱人”。
七、考核評價
吸收當下最受學生歡迎的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的靈感,采用“經典傳唱助力榜”的形式設計考核評價體系。以吟唱音頻獲贊最多即獲譽“最佳經典傳唱人”的形式,促進學生以歌和詩,傳唱經典。同時,以“經典傳唱助力榜”分值疊加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的成長,體驗成長所帶來的自我效能感。評價形式的創新,使得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評價范圍的擴大,也讓評價過程更加公開化。
八、教學過程
包括課前預學、課中導學、課后固學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1.課前預學。(1)教師通過學習通在《大學語文》網絡課程里發布自學視頻和預習測驗,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2)教師發布預習任務:搜集整合作家作品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制作思維導圖;自主誦讀,錄制并上傳誦讀或吟唱音頻。(3)教師課前發布對當次課的學情調查問卷,同時在學習通上批閱測驗并做好統計分析,以此確定當次課的授課重、難點。
2.課中導學。課中導入主要分為以歌入詩、以歌解詩、以歌和詩三大環節。(1)以歌入詩(15分鐘):①播放與詩歌同主題的現代流行歌曲片段,并發布討論,同時用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歷史時空,進入詩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②分析學生課前預習測驗數據,教師針對預習測驗的反饋情況適當復習、增補本次課的文學文化常識。③播放學生課前上傳的自主吟詠音頻,發起學習通生生互評任務,討論本首詩歌在吟詠方面需要注意的技巧,教師進行點評、小結,給予適當的指導。(2)以歌解詩(55分鐘):①倚歌識人、串詩。播放幾段反映詩歌主人公形象的現代流行歌曲,發起學習通投票,選出最符合詩歌主人公形象的歌曲片段,并說明理由,通過熟悉的流行歌曲還原詩歌主人公的形象。如講授《訴衷情》時,播放《我的中國心》《精忠報國》《一生所愛》三段歌曲片段,讓學生投票,使學生了解到忠于祖國、金戈鐵馬、多情寂寞的多面陸游形象。②詩樂傳情,品析情感與主題。播放詩歌吟詠視頻,發布分組任務:欣賞音樂,并對照詩歌內容,畫出或者網上找出符合心目中形象的圖片。③以詩鑒今,情感遷移。結合詩歌主題,緊扣思政元素,闡述詩歌的當代價值。發起學習通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厚植愛國情懷。如講授《春江花月夜》時,針對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發的深層哲理思索,發起小組討論:“人生代代無窮已”,作為渺小的個人,我們該如何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生命在疫情面前的脆弱與渺小,又認識到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與價值,激發學生對青春、生命的熱愛,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3)以歌和詩(20分鐘):①連線音樂老師,線上指導學生學唱詩歌改編的歌曲。在音樂的幫助下,對古典詩詞的整體風貌進行感知和欣賞。②學生自主練習,錄制音頻并上傳學唱成果。學生在學習通互相聆聽、點贊,老師進行點評和小結,根據最高點贊數宣布本次課“最佳經典傳唱人”,頒發榮譽證書和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邀請函。
3.課后固學。(1)學生自學拓展視頻,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拓展知識面。(2)發布任務:讓學生教唱家人本次課所學歌曲。(3)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學院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以及省級經典誦讀大賽。
九、教學實施成效
課堂教學實施成效主要體現在學生“知”“情”“意”
“行”四個方面:
1.自學微課、完成測驗、演示講述,讓知識真獲得。通過課前自學微課,完成測驗,查漏補缺,增補、鞏固了詩歌中如自然、社會、人文等文化知識。
2.音樂浸染、情境體驗、思維遷移,讓情感真認同。通過欣賞同主題歌曲,觀看相關影視劇片段,聯系時代與自身實際,拉近了學生與中華經典詩詞的距離,與詩歌主人公產生了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3.聯系時代、體悟生活、討論探究,讓意志真堅定。通過“以詩鑒今”環節,挖掘了詩歌的當代價值,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厚植了愛國主義情懷。
4.配樂吟詠、錄制作品、傳唱經典,讓行動真落實。在多次吟詠中將詩中積極的知識、情感實踐化,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積極的態度、情感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使經典從流傳走向流行。
十、教學反思與診改
(一)特色與創新
1.創新詩歌教學方法,音樂元素貫穿教學全過程,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專注度。打造“以歌入詩”“以歌解詩”“以歌和詩”三大環節,使音樂與詩詞重逢,流行與古典碰撞,喚醒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增強了學習興趣。
2.創新線上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深刻的詩歌學習體驗。借助學習通、微信、QQ等媒介,課前課中課后發起測驗、搶答、投票、問卷、討論、分組任務、彈幕等交互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時刻給予學生學習體驗。
3.實時積分,發放大賽邀請函,創新了考核評價方式,增強了學生的獲得感與成就感。為了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汲取養成類選秀節目的靈感,采用選拔“最佳經典傳唱人”并直通院賽、省賽的機制與“經典傳唱助力榜”分值疊加的全過程評價機制,使學生感受到自我成長,體驗為之帶來的自我效能感。
(二)反思與改進
1.學生參與程度參差不齊,不能很好地把控課堂節奏。課堂互動環節中偶爾出現冷場、銜接不足現象。今后,要全面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的條件設施,調整教學策略。
2.課程資源有待進一步更新、完善。教師需要進一步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選取學生更感興趣,更有情感共鳴的教學資料,設計更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特點的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于俊英.經典詩歌誦讀對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鑒于語文經典誦讀探討[J].語文建設,2014(27).
[2]尹麗.音樂為傳統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經典詠流傳》給古詩詞教學的啟示[J].品位·經典,2020(4).
[3]郭永福.要重視經典古詩文的學習[N].中國教育報,2014-09-26(007).
附? 注
基金項目:該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2019—2020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職水利類專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教學實踐》(編號:191027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雙雙,1990年生,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人文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