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河下街道
河下街道位于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隅,地處核心區和中心區,下轄12個涉農村居,轄區行政面積24.6平方公里,人口11.16萬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河下街道農村集體資產規模不斷擴大,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原有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和手段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加強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已成為農村發展改革的迫切需要。面對這一形勢,河下街道在市、區農經部門的指導下,針對短板問題,融合各方力量,建立完善農村集體財務“集體資金收付中心統管資金+第三方會計公司代理記賬+街道農經部門日常監督管理+外部審計監督”的“四方聯管”監管新模式,構建起街道、村居、社會、農民共同參與的立體監督管理體系,全面加強農村集體財務規范化管理,極大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整體實力位列全區前茅。
查找短板,精準剖析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任務導向、目標導向,敢于刀刃向內,查找分析存在問題根源。一是財務管理基礎薄弱。由于農村人才流失,很多農村財務管理從業人員未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教育,專業能力存在短板,造成村級財務管理基礎工作薄弱。例如原始憑證記錄不全,缺少經辦人、審批人等關鍵要素,甚至白條抵庫、虛假發票等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記賬憑證、會計賬薄不規范,會計科目運用不準確等錯誤也時有發生。二是財務制度不健全。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流程欠規范,集體預決算、公示等制度落實不到位,財務支出審批手續、流程執行不嚴,集體資產處置規避農村集體產權交易規定等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財務監督力度不足。街道經管站代管村級財務,同時履行審計監督職能,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獨立性較差,外部監督不力。民主理財、財務公開由于農民參與度不高,未能真正發揮出民主監督的積極作用。
創新機制,實現“四方聯管”。為加強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維護農民集體利益,攻克監督管理中存在的“疑難雜癥”,河下街道按照淮安區統一部署要求,從街道實際出發,依據“賬款分離、監管分開”原則,強化閉環管理,構建起“四方聯管”新模式。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配強財會隊伍。街道主要領導直接分管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工作,加強農經部門力量配備,經管站專業人員增加到5人,其中站長1名、審核會計1名、記賬員2名,專業產權交易操作員1名,分別制定各自崗位工作職責,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確保事有人干、責有人負。定期開展村居會計人員教育和業務培訓,強化會計隊伍考核和目標管理,提升財會人員業務能力水平。二是健全財務制度,規范財務行為。制訂和完善街道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財務收入管理制度、票據管理制度等16項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并制定嚴格的財務工作流程。規范財務支出審批程序,按支出金額分別規定審核、審批人的權限,大額支出必須經民主議定和“兩委”集體討論后,報請村、街道相關領導審核審批。規范報賬流程,相關支出必須附會議研究記錄、相關協議、合同等支撐材料,確保支出事項真實、合法、有效,由集體資金收付中心審核后撥付。三是創新管理模式,引入社會力量。2018年,街道成立村級集體資金收付中心,統一扎口管理村級集體資金。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50萬元用于購買社會化服務,委托第三方會計公司進駐集體資金收付中心,代理村居集體會計業務。村會計擔任村級報賬員,村級財務相關收支業務按照財務管理制度,由經辦人員和報賬員嚴格履行財務支出審批手續和流程后,將審批后的票據報收付中心報賬,第三方會計公司負責對已審批的原始憑證及附件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交于村居報賬員,填寫用款交付申請單,由村報賬員、財政所長、收付中心主任審核簽字后,交由收付中心支付會計(資金管理員)核對用款申請額度、內容、金額后簽字付款。嚴格落實現金管理制度,嚴管現金使用范圍和標準,實行備用金限額(3000元)管理,全面推行非現金結算,各村居全部開設“村務卡”,用于日常小額業務支付。對土地征用補償費、土地流轉費、地力保護補貼等等涉及農戶的付款,在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后,由村居報賬員提供支付清單,一律通過銀行打卡發放,嚴禁直接提取現金發放,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降低了廉政風險。第三方代理會計按月將記賬憑證錄入“三資”監管平臺,從2019年開始,在全市率先將所有原始憑證附件掃描錄入“三資”監管平臺,為無紙化審計監督打下堅實基礎。
抓住關鍵,補強管理短板。瞄準農村集體財務和“三資”管理的堵點痛點,著力健全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加快補齊補強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的短板。一是線上線下并舉,激活資產資源。一方面,依據清產核資結果,建立健全資產資源管理臺賬,實現“一資一檔”,全部錄入“三資”監管平臺,加強動態管理,做到賬實、賬款相符,賬簿與信息平臺相一致。另一方面,依托農經站成立街道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制定街道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實施辦法,強化農村產權交易管理,促進農村產權活化流轉。近三年累計成交各類產權208筆、382個標段,成交總價2965.81萬元,溢價164.73萬元,溢價率達5.9%,有力促進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催生了穿運村、螺螄街村等一批集體經濟強村,增強了區域經濟發展活力。為更加方便群眾,積極推行農村產權線上交易,近日淮安區首筆農村產權線上交易項目在河下街道順利成交,為全區工作推開積累了經驗,有效提高了服務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二是規范民主理財,強化財務公開。一方面,加強對村居理財人員的監管調整,對因年齡、業務水平等原因不適合擔任民主理財成員的,及時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調整,按程序將懂財務、無私心、公道正派的人員納入民主理財小組,理財小組按季度開展民主理財活動,出具民主理財報告,及時公布民主理財結果,接受群眾質詢和監督。加強對民主理財活動的指導,經管站幫助制定理財計劃,全程參與指導,確保民主理財活動公開規范,充分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進“E陽光”行動。利用全區統一研發的“陽光村務”手機APP,實現與“三資”監管平臺數據實時共享,村級財務收支、重要黨務村務等線上線下同步公開,截止2019年底全區行政村推廣覆蓋率達100%,河下街道共推廣安裝農民用戶近8000戶,有效保障了村民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三是狠抓專業審計,強化外部監督。由街道紀工委牽頭經管站、財政所成立專門的審計隊伍,有計劃分批開展村級巡審、日常審計、專項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和村主要干部任期離任審計。每季度審計四分之一的村居,全年將所有村居審計一遍,同時建立村居審計定期通報制度,督促整改審計發現問題,完善責任追究機制。2019年審計發現的問題數同比2018年下降49.7%,村級工程項目應招未招、民主決策程序不到位、財務支出審批不到位、會計核算不規范、違規違紀情況等都大幅度減少,農村集體財務規范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