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偉
(云南省會澤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會澤 654200)
森林經營,是對現有森林進行科學培育以提高森林產量和質量的生產活動總稱。主要包括森林撫育、林木改造、采伐更新、護林防火及副產品利用等。廣義的森林經營還包括林木病蟲害防治、林場管理、產品銷售、狩獵等。提高森林質量和各種有益效能,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而森林經營分類,按經營目的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生產性經營。主要是為了生產木材、柴炭和各種林產品,如用材林、薪炭林、竹林、經濟林的經營。二是生態性經營。主要是為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條件,如防護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的森林經營。按照生產關系劃分,中國又把森林經營分為國家經營、合作經營和個體經營三種基本類型。森林培育則是指通過樹木和森林,生產人類所需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種生產過程,就是指培養森林的過程。
森林經營和森林培育對現代森林的發展極為重要,不僅能夠促進森林規模的擴大,保護環境,還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森林經營的分類,則是劃分了森林不同的類別,方便了統一管理,對經濟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可以將森林經營分為生產性經營和生態型經營兩種。生產性經營是指在森林的經營過程中只關注經濟效益的經營方式,為了生活中各種需要木材的方面提供原材料。是我國林業發展的主要環節,對經濟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生態型經營就是指在森林的經營過程中重視環境效益多過經濟效益的經營方式,主要是為了維護環境而進行的森林經營。一般不關注經濟收益,反而會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這方面的建設。如為了降低塵土,清新空氣,在道路兩旁種植行道樹;為了綠化環境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建造的森林公園;為了防風固沙在沙漠里栽種得綠化林。都是為了保護環境而進行的經營活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善生態條件。
森林經營分為國家經營、合作經營和個體經營三種。顧名思義,國家經營就是指國家控制經營的森林資源,一般規模龐大,是林業的主要生產者,是我國木材需求的主要責任承擔者,在經濟規模方面十分龐大。除了承擔發展經濟的責任外,國家經營也占據了大多生態型森林的開發建造。類似于防風林、綠化造林和森林公園等建筑,一般都由國家出資。
合作經營是指國家和個人進行合作,共同進行林業經營。一般由國家出資,個人出力。是為了幫助資金不足的林業生產者實行的一種經營方式。在經濟和生態方面均有涉獵。
個人經營就是指個人為了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以經濟效益為主,較少涉及生態經營。
森林資源作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因此,我國森林消耗量十分龐大,大批的樹木遭到砍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如果不加以制止,將會嚴重威脅人民的生活環境。森林經營的分類,將經濟類森林和生態類森林劃分開來,能夠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森林作為一種再生十分困難的資源,不僅包括木材,內部還包含了各種珍稀的動植物,僅僅只為了木材就將森林破壞,無異于殺雞取卵,得不償失。
森林經營分類將生態林從經濟林中分離,對其進行保護,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維護了森林資源。而且在不同的地區,生長有不同類型樹木類型,在林業生產時對經營進行分類,可以有效地對不同種類的樹木進行保護,維護森林資源的多樣性。
由于森林資源可以在經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創造很大的經濟價值,如果將其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進行使用就太浪費了,應當在樹木被砍伐后繼續進行栽種,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經營進行分類,就能在砍伐樹木是盡量避免對生態林的破壞,僅僅對經濟林進行開發。這樣一來,循環性的可持續發展林業就會成型,在被使用過后森林空缺中種上樹木,一段時間之后,又能恢復成森林。這樣一來,對林業進行區域性的開發,就能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森林的經營和發展中,要進行深度化的改革運用科學手段決定分類標準,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森林發展政策進行良好的執行和改進,突出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對國家當代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做好森林可持續性發展,還能對環境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相反,如果罔顧未來的發展機會,只著眼于眼下的利益,就會造成大量森林資源的消失,導致林業資源的匱乏,對林業的發展極為不利。所以,一定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保證森林資源在使用時,不僅要滿足現在的需求,還要對未來留下足夠的資源。要不斷改進陳舊的觀念,增加森林種類,對森林資源進行循環利用。
森林資源作為林業資源的重要來源,在對其進行可持續化發展使用的同時,也要保證現在的經濟效益。根據現有的經濟發展規劃,牢牢把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基本點,將森林經營進行分類,確保森林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現有的林業生態體系。還要維護森林的生態平衡,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化保護森林的穩定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資源的價值。在維持森林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
在森林資源的利用中,不僅僅只有林業木材這一個方面。在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生態經營模式中,也能為社會創造效益。如,城市森林公園的創建,不僅美化了環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對城市熱島效應的減緩作出了貢獻,起到清新空氣,降低溫度的作用。在行道樹的規劃中,也能有效吸附空氣中的粉塵,提高空氣質量。防護林更是阻止了土地沙漠化的進程,產生的效益難以估計。所以,在林業經營分類時,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雖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會對經濟的發展短期內無法提升,但在長期的經濟規劃中,創造出的經濟效益不會比林業伐木少上多少。
在我國的森林情況中,森林具有規模大、面積廣、自然林少的特點。但在自然林的生長過程中,長勢良好,不僅能夠抵抗各種嚴峻的自然天氣,還對病蟲害的體抗力特別強,生產態勢良好。對于人工林來說,雖然人工林的面積較之自然林大上許多,卻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不強,雖然生長速度快,但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很容易就會死亡。在種植的過程中,部分農戶或者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種植活動之后,卻對后期的管理工作不上心,導致幼苗雖然種植規模大,但成活率卻不高,大部分都在生長過程中死在了惡劣的自然天氣和病蟲害中。

在森林的經營劃分工程開始實行之后,每片林地都會有自身的特殊價值。經濟林就是作為木材要被砍伐,生態林則是要留存下來維護生態,保護環境。由于在幼林培育過程中對林地作用的規劃不清晰,對林地培育極為不利。如,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將原本作為生態林進行規劃的林地變成經濟林,或者是將經濟林轉化為生態林,這就會導致問題的出現。因為不同經營分類的森林需要種植的幼苗都不相同。經濟林中需要生長迅速,木質堅硬的品種進行培育;生態林的選擇標準則是生長年限高,不容易死亡的品種進行培育。一旦培育目標定位不準確,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比如經濟林的樹木需要很多年才能生長成材,生態林的樹木只過了幾年就枯萎了。這不但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還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危害。
在樹木的栽種中,對樹苗的管理應該放在首位,由于樹苗在幼年時期抵抗力低,對惡劣的自然天氣基本沒有什么抵抗力,病蟲害也能直接威脅到整片樹苗的生存,這就要求種植人員要對其進行細心的護理。要加強對幼苗的管理工作,做好透光管理,增加樹木的光照時間,加快樹木生長。加強對樹林的巡查工作,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發現有樹木被蟲蛀空,或是死亡的樹木,就對其進行遷移,防止感染到健康樹木,還能擴充樹木生長的空間,保證樹林的發育。
在經濟林的樹木砍伐中,如果砍伐方式不對,就會對樹木的生長換代產生影響。為保證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采用合理的砍伐方式。在砍伐的過程中,要盡量砍伐生長時間長、較為粗大的樹木,保留年份較小的樹木,為樹林的重新生長提供條件。在樹木砍伐后,還要對留下的樹根進行處理,不然樹根就會干擾來年幼苗的生長,不利于林地的恢復。還要避免亂砍濫伐,對森林造成重大破壞。進行科學合理地砍伐作業,維護好森林的生態平衡。
在森林的培育工程中,需要考慮到多個方面的共同影響,這就給森林的培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加上森林幼苗的生長需要時間,不是立竿見影就能產生效果,這就導致培育不能根據產生的效果進行工程的調整,增加了難度,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培育機制,對森林的培育進行統一規劃,共同管理。要樹立科學的培育理念、組建專業化的森林培育隊伍、采取科學的培育方法,對森林進行培育。培養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長遠地考慮培育工作,合理利用資源,提升森林質量。
我國森林資源雖然豐富,但依舊不能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必須對林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模式,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未來生產發展的需要。并通過多種保護手段,保護森林資源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再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森林培育,保證未來的林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