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進,肖建軍,廖 鵬
(中航長沙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長沙 410014)
兆鑫匯金廣場項目作為城市更新項目,其B座住宅為B級超限高層建筑,總建筑面積達20685.12m2,地上共有44層,屋頂設置了1層屋架,屋架高度為5.0m,結構的主屋面高度為147.9m,首層高度為6.6m,2、3層高度為5.1m,4層高度為6.6m,標準層高度為3.0m,建筑的13、28層設置的避難層高度為5.1m;地下1層到5層的高度分別為6.95m、6.0m、4.8m、3.6m、3.8m,嵌固端在地下室的2層樓板,板厚為180mm,同時地下室的頂板厚度為160mm。對建筑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建筑的特點包括墻不連續以及凹凸、側向剛度、扭轉不規則。
在進行B座住宅地下五層結構的結構嵌固端選擇過程中,若采用地下2層樓板作為結構嵌固端,那么在計算地下室樓層側向剛度時,可以利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技術規程》(JGJ 3—2010)(簡稱為《高規》)附錄E.0.1條公式,對樓層的側向剛度比進行計算。并且經過計算可以得出地下3層與地下2層的X向與Y向剛度比分別為2.2×107kN/m、2.0×107kN/m,由于樓層側向剛度比均大于2,那么在設計地下室頂板時,需要保證其構造滿足以下要求:①依據相關規范的要求,本項目地下2層樓板采用普通現澆鋼筋混凝土梁結構,樓板厚度為180mm,雙層雙向配筋,并且樓板無大開洞;②地下室每層框架柱每側縱向鋼筋面積需為上1層的1.1倍以上;③在設計過程中,需保證地下2層框架梁的實際受彎承載力的和大于上下2層柱的實際受彎承載力之和[1]。
由于該工程的B座建筑屬于B級高限建筑,結構部分是框支剪力墻結構,其結構抗側力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YJK與ETABS結構抗側力體系
在進行本項目設計過程中,本地區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數值為0.10g,設計特征周期為0.35s,場地內存在飽和沙土與軟土,并且在Ⅶ度地震烈度的影響下,可以忽略飽和沙土與軟土震陷對建筑的影響。同時,在對施工地點情況與建筑設計需要進行切實了解的基礎上,可以令B座塔樓的基底持力層為中風化的花崗巖,裙樓與地下室則采用天然基礎與人工挖孔樁加固地基,建筑的持力層是中風花崗巖或中風化凝灰質砂巖。建筑地下室抗浮設防水位以建筑周邊道路最低點絕對標高為基礎,在設計地下室抗浮設計驗算時,需充分考慮水浮力的作用,令建筑的塔樓部分主要應用結構自重抗浮,裙房與地下室部分則采用精軋螺紋鋼抗拔錨桿[2]。
為切實滿足人們對建筑空間的需要,大量超限高層建筑不斷涌現,盡管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但由于超限高層建筑的結構層數較高、結構較為復雜,在建筑結構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多的困難,抗震設計更是成為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重點與難點。現階段,為切實了解超限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則需要應用合適的程序分析軟件對建筑結構抗震性能進行分析。
3.1.1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與風荷載作用
為切實了解地震與風荷載對該工程B座建筑的影響,可以采用YJK與ETABS兩款結構分析程序,對建筑在小震與風力作用下,彈性模型結果加以分析,并且可以了解到,這兩種計算模型的結果極為相近,第一扭轉周期與第一平動周期的比值均比規范限值0.85小,這種情況的存在說明該建筑設計結構具有良好的抗扭剛度。在對建筑剪重比進行調整后,可以了解到,在地震工況下,建筑的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1230,并且這一情況出現在33層,滿足規范1/800的要求;在50年風荷載的影響下,建筑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808,這種情況出現在建筑的32層,同樣滿足規范1/800的要求[3]。
3.1.2 彈性時程分析
以《高規》第4.3.4為依據,可以了解到,在進行該工程B座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需要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情況的補充計算。具體來說,在進行計算分析時,可以將地震的加速峰值設為35cm/s2,地震的波振型阻尼比ξ為0.05,地震波時間間距△t為0.02s,特征周期Tg=0.45s。現階段,將小震彈性時程建立、彎矩計算結果與小震彈性時程層間位移角結果進行匯總,可以得出如圖2所示的曲線,對曲線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部分樓層小震時程建立平均值比反應譜建立大,并且扭轉周期與平均周期的比值小于0.85,這種情況的存在說明該建筑結構抗扭剛度合適。現階段,為滿足規范最小減重比限值的要求,X向與Y向的減重比調整系數分別為1.24與1.0,從數據可以了解到,該建筑結構能夠滿足相應規范的要求。

圖2 不同地震時程工況下的基層剪力及位移角
在進行該工程B座建筑受彎承載力與建筑結構框支柱抗震性能驗算時,可以應用Matlab輔助設計軟件,按照矩形截面墻肢進行驗算。同時,在進行建筑結構框支柱抗震性驗算的過程中,從軟件模擬結果可以了解到,首先,在中震不屈服組合下,拉應力需在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的2倍以下;其次,結構的框支架滿足受彎、受剪彈性的性能目標要求;最后,連梁符合抗剪不屈服性能目標,因此可以通過為其設置交叉斜筋的方式,提高其抗剪承載力。
3.3.1 分析模型特征
為驗證SAUSAGE模型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可以將SAUSAGE模型與YJK模型進行比對,由于在彈塑性分析模型構建過程中,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構件所配鋼筋與彈性分析模型都相同,彈塑性分析模型荷載與地震質量均可以以彈性模型為依據,并且對模型的前三階振型以及塔樓SAUSAGE模型與YJK模型進行周期比對,可以發現SAUSAGE模型與YJK模型在包含鋼筋質量、Y向與X向平動周期、扭轉周期的計算結果極為接近,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模型計算結果具有準確性。
3.3.2 時程分析結構反應
在分析時程分析結構反應的過程中,可以從基底剪力與結構頂部位移兩方面入手。具體來說,在驗證建筑結構的非線性特征,可以對大震彈塑性與大震彈性的市場進行比對,從而達到了解建筑基底剪力的目的。并且在對比過程中,大震彈塑性與大震彈性底部剪力比值在84%~96%之間,包絡值顯示,X向、Y向的彈塑性基底剪力約為94%的彈性結果,從中可以了解到,塔樓在大震情況下的非線性特征符合規定要求。同時,在研究彈性塑性與彈性樓層頂部位移的時程變化情況時,可以監測圖1所示的P1點位移時程。在測試過程中,彈塑性頂部位移約為73%~114%的彈性位移,彈塑性位移在地震結束后,明顯衰減,保證塔樓能夠擁有“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
在深圳市羅湖區兆鑫匯金廣場項目B座住宅結構布置過程中,首先,需要在塔樓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提升對裙房以及相關范圍內地下室結構的關注度;其次,通過在框支柱與部分框支梁部分設置型鋼的方式,減小截面,提升其承載力;最后,為切實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性,樓板厚度可以使100mm、110mm、150mm、180mm,裙房頂板厚度應為150mm,并且裙房頂上的結構轉換層板厚應為180mm。
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需要先對建筑典型層的樓板應力進行分析,切實保證樓板能夠有效傳力,同時,需要控制樓板應力較大部分的厚度,并控制鋼筋的應力。若對轉換結構進行專項分析,則需要將分析點選在典型框支梁節點,通過對其進行有限元分析的方式,可以切實保證結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總而言之,在當前城市建筑施工過程中,為保證超限高層建筑使用壽命能夠切實滿足建筑需要,在考慮到建筑施工材料、施工地點地質結構等情況的基礎上,可以應用相應的軟件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加以模擬,以便為后續工程施工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