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鵬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10)
醫療建筑設計理論研究自1860年的南丁格爾病房模式,到1980年的以人為本的健康環境維護,研究的出發點及關注點更多在于醫療建筑本身及醫院使用者的人文主義建筑思辯。然而世間萬物終究歸于本源:人來自于自然,也將落葉歸根于自然;建筑構想于圖紙,終歸落位于城市。醫療建筑在城市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且不可替代的社會地位,因此在建筑創作過程中,設計師可以也應該嘗試從城市的公共視角構建醫療建筑設計的創作邏輯及設計策略。
醫院與諸多學校、地鐵站等民生工程一樣,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和基礎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各種城市矛盾問題也日益凸顯,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在或多或少地影響城市板塊的割裂與重塑。為了彌補和平衡這些醫療資源空缺,新建醫院的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城市交通對醫院的考驗越來越嚴峻,交通問題已經成為醫療建筑創作時需要重點解決和考量的難點問題。
盡管醫院建設會給城市發展帶來眾多的挑戰,但是醫院對城市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對高端人才的引流作用也越發明顯。如新建醫院可以緩解地塊周邊區域居民看病難的問題;能提升周邊土地市場的熱度和價值;能加快相關附屬產業和城市配套的聚集,創造就業崗位等。于是對于城市上位規劃而言,決策者可能不再只是單純考慮《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和《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等規范對于醫療建筑的選址要求:用地規整、配套完善、環境優良、遠離危險。為了實現城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采用醫療建設用地為城市經濟發展服務的策略。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中越來越多的醫療建設用地高密度高容積率,用地形狀不再規整,周邊的配套設施急待完善和改造(見圖1),這些都給建筑師帶來新的課題和挑戰。

圖1 廣州市天河吉山片區改造現狀
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和醫院建設定位的轉型,醫療建筑創作不能只考慮建筑本身的形象與內部使用需求,還要更多考慮周邊建筑的和諧共生,周邊景觀資源的引入與發掘,醫院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合理疏導,醫院品牌文化的植入融合等外部因素,最終實現醫院設計與城市建設的多方共贏。對此,筆者結合在廣州天河吉山三甲醫院的工程實踐,來探索和分享一些設計共性,以期與更多的讀者共鳴。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積淀和發展印記,對于一些有著明顯空間次序和城市肌理的區域,醫療建筑的設計應當考慮呼應和延續原有的城市圖底關系,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融入城市,避免一些突兀的建筑造型和“創作靈感”,引發整體城市形象的不適感。先天性的建設用地條件和周邊環境不應只是任務書和命題,經過設計合理的推敲演化,可以是新的靈感和創作思路。以廣州天河吉山三甲醫院為例,項目位于廣州天河兒童公園西北側,建設用地呈東西狹長且為不規則的形狀。周邊已有建筑的城市肌理和區域規劃藍圖,都以天河兒童公園為核心蜿蜒、放射,如此充滿生機和富有特色的公園環境,在無形中暗示和引導建筑師尊重和融入原始自然城市風貌,如圖2所示。

圖2 廣州市天河兒童公園片區城市設計
因此最終我們采用一種“引景入園”的設計策略,以一種開放的建筑空間形態,結合自身內部景觀廣場設計,擁抱整個天河兒童公園,讓天河區的城市公園綠軸在建設用地內得到延續和呼應。醫院內部住院病房,不僅能欣賞醫院內部的景觀資源,還能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思考與對面的天河兒童公園產出對話,實現內部使用體驗和城市肌理融合的雙贏,如圖3所示。

圖3 廣州市天河區吉山三甲醫院沿街效果
我們對于一個城市的印象,可以是一條熟悉的街道,也可以是一個富有感染力的地標建筑。建筑伴隨城市發展成為一個時代的烙印,也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醫院作為每天都有大量人流參與的城市公共空間,來這里的社會成員醫院關乎他們的生老病死,健康或者不健康。因此作為建筑的設計者,我們應該努力去打破大眾對醫院封閉、白色、恐懼的固有認知,努力去塑造一個開敞、綠色生態的健康形象,給城市市民以積極的心理關聯。天河吉山三甲醫院通過立面切割、通高架空、形體交錯、局部懸挑等設計手段(見圖4),不斷豐富醫療建筑的“可讀性”,讓人從城市不同角度去審視醫療建筑,產生不同的立面體驗和空間認知,從而加強醫療建筑構建城市意向的作用。

圖4 廣州市天河區吉山三甲醫院立面設計手法
交通流線組織是大型三甲醫院的設計課題,也是醫院在城市中品質、競爭力的體現。合理的醫療交通組織,既能降低對城市交通的影響,又可以高效保障醫院內部工作順利開展。通常在一個醫療建設場地中,會有門診、急診、出入院、健康體檢、科研辦公、后勤輔助、污物外運等功能流線需要統籌設計。在處理這些流線設計的時候,要滿足醫患分流、人車分流、潔污分流等控制原則。為了使復雜的流線“各行其道,互不交叉”,建議醫院建筑方案創作時引入“立體醫療交通”的設計理念,將平面的流線立體化,從豎向空間去開拓思路,提升醫院運行效率。如在天河吉山三甲醫院中,將一部分門診區的社會車輛引入到建筑的負一層,在實現門診區的人車分流設計的同時,又分擔了一部分醫院主入口社會臨停車輛阻礙交通通行的壓力(見圖5、圖6)。通過立體交通設計,醫院不再只是城市交通使用者,而是城市交通建設積極參與者,城市與建筑的邊界得以融合,形成一個立體、連續、開敞的市民空間。

圖5 主入口入院人車分流交通流線

圖6 主入口離院人車分流交通流線
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的發展,外來文化在不斷沖擊和挑戰本土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更新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些“中西結合”的建筑在城市大街小巷拔地而起。好的“舶來物”能一定程度上給人們帶來新鮮感,但沒有文化內涵和內在靈魂的粗糙模仿,已經嚴重影響我們城市原有的和諧歷史風貌。在醫療建筑設計中也面臨同樣的現狀,千篇一律的“王”字型布局,大量強調豎向線條的art Deco風格,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對醫院的固有認知,對醫院地域文化屬性的探索,已引起越來越多的設計同行以及城市管理決策者的關注。專業設計師認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氣候特點,不同類型的醫院有其獨特的“建筑性格”,應充分地尊重這些特性并在建筑方案設計中體現出來。如廣州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炎熱多雨,傳統嶺南建筑以大量的騎樓和冷巷為代表,可以適應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現代醫療建筑中,常有大量的患者和醫護人員需要穿梭于合醫療單體之間。為了保證醫院人流和物流周轉不受天氣影響,騎樓連廊等形式,很好地保留了地域特色,在現代醫療建筑設計中依然有借鑒意義。結合不同的醫療建筑類型去理解和定義建筑性格,比如婦女兒童醫院,其針對的人群主要以婦女兒童為主,因此立面色彩以鮮艷活潑為宜(如圖7所示);口腔醫院,其立面及室內風格以簡潔干凈為宜,使到來的患者對醫院的衛生條件及硬件實力產生直觀的信任;老年療養類醫院,其色彩搭配以暖色系的風格為宜,給老年患者歸家般的溫馨。

圖7 廣州某婦女兒童醫院室內效果(筆者實踐項目)
在醫療建筑工程實踐過程中,我們可能還會遇到一些歷史悠久,口碑相傳的“老字號”醫院,這些醫院見證著我國醫療技藝水平的進步與發展,建筑本身隨著歲月的年輪積累,成為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的醫療建筑品牌,可以給患者帶來無形積極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增強工作人員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可感。因此在醫療建筑創作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和傳承醫院品牌文化,使其成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體現。
以筆者參與的另外一個醫療建筑實踐——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新院擴建項目為例。該醫院始建于1933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醫院,也是全國、全軍首批三級甲等醫院,總院內部依然保留有大量改革開放時期的紅磚建筑(如圖8所示)。對新院建筑的擴建工程,除了要考慮擴建部分的醫療功能與原有醫院的理性融合,醫院品牌文化的人文訴求也是方案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和切入點,要綜合考慮醫院的文化延續和城市形象效果。鑒于老院區的建筑以多層紅磚建筑為主,人正常視角對空間的體驗感知主要集中在1~4層,新院的立面處理分段對應為:裙樓1~4層,沿用紅磚作為主要飾面材料,使行人在院區穿行活動時,能直觀感受到院區和諧的氛圍及歷史的沉淀;擴建新樓的高層(如圖9所示),以現代化肌理化處理建筑表皮,貼合廣州一線城市的現代都市形象,形成一種“建于斯,長于斯”的親切感。

圖8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老院建筑

圖9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擴建新院大樓
過去城市建筑發展是“由散到聚”的過程:城市越來越大,建筑越建越高;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和大數據的普及,人和世間萬物的空間距離不再是阻礙和困難。筆者大膽地暢想未來的醫療建筑與城市的關系,應該是“由聚到散”的趨勢,但“散”是融合的態勢,是城市與建筑合并共享舒適圈的共贏。“什么是最好的醫療建筑模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醫療建筑的設計如能尊重自然融于城市,就是筆者心中最美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