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勝 袁啟東 林小鳳 延 黎 陳 洲
(1.中鋼設備有限公司;2.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
鐵礦資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鋼鐵行業的原材料,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尤其是房地產等行業的快速崛起,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鋼鐵的需求[1-3]。為有效解決鐵礦資源問題,各鋼鐵企業都在尋求新的鐵礦資源,以往難選、利用率較低的赤褐鐵礦資源,現已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4-5]。為此,對國外某赤褐鐵礦進行選礦試驗研究,經過大量探索性試驗,最終確定了磁選—重選聯合工藝有效回收該礦石鐵礦物,并獲得了較好的試驗指標。
礦石中主要含鐵礦物為赤鐵礦和褐鐵礦,其次為磁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云母、鐵質黏土、水鋁氧石及少量硅酸鹽類礦物。原礦主要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鐵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礦物組成分析結果見表3。

?
由表1~表3可知,礦石中可利用的有價元素為鐵,其含量為57.87%,鐵主要以赤褐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存在,其他形式的鐵無法回收或回收價值不大;有害元素硫、磷含量較低,主要雜質硅、鋁含量較高,礦石為酸性鐵礦石。

?

?
原礦礦石性質分析結果表明,試驗回收的主要有用礦物為磁鐵礦和赤褐鐵礦。磁鐵礦屬強磁性礦物,可用弱磁選方法回收,赤褐鐵礦屬弱磁性礦物,可用脈動高梯度強磁選機進行富集,再用浮選或重選工藝進行回收。為此,根據原礦性質的特點,進行了磨礦—弱磁—強磁工藝、磨礦—弱磁—強磁—強磁精礦再磨全磁工藝、磨礦—弱磁—強磁—螺旋溜槽重選工藝、磨礦—弱磁—螺旋溜槽重選工藝等不同工藝的探索試驗,以推薦最佳工藝流程回收鐵。
將礦樣在φ350 mm×160 mm錐形球磨機中磨至不同細度,在相同磁選條件下進行磨礦細度試驗,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磨礦細度越細,鐵礦物單體解離越充分,精礦鐵品位越高;當磨礦細度從-0.076 mm40%提高到-0.076 mm95%時,弱磁精礦鐵品位均在67%以上,強磁精礦鐵品位從59.27%上升到62.78%;綜合考慮,選擇磨礦細度為-0.076 mm85%。

?
3.2.1強磁粗精礦精選磁場強度試驗
在磨礦細度-0.076 mm85%的條件下,對鐵品位62.45%的強磁精礦進行脈動高梯度強磁精選試驗,精選磁場強度分別為159.15 kA/m和318.31 kA/m。強磁粗選設備為Slon-750型脈動高梯度強磁選機,充填介質用4 mm棒介。試驗結果見表5。

?
由表5可知,強磁精選磁場強度降至159.15 kA/m,所獲強磁精礦鐵品位為63.93%,提高了1.46個百分點;綜合考慮,強磁精礦精選磁場強度選擇159.15 kA/m。
3.2.2磨礦—弱磁—強磁1粗1精試驗(流程1)
根據前面條件試驗確定的工藝參數,進行磨礦—弱磁—強磁1粗1精流程試驗,試驗數質量流程見圖2。
由圖2可見,采用磨礦—弱磁—強磁1粗1精流程,最終可獲產率50.99%、鐵品位65.13%、鐵回收率57.45%的鐵精礦。
3.2.3磨礦—弱磁—強磁1粗1掃試驗(流程2)
根據前面條件試驗確定的工藝參數,進行磨礦—弱磁—強磁1粗1掃流程試驗。試驗數質量流程見圖3。


由圖3可見,采用磨礦—弱磁—強磁1粗1掃流程,最終可獲產率15.38%、鐵品位67.85%的弱磁精礦和產率64.61%、鐵品位61.18%的強磁精礦。
3.3.1強磁精礦磨礦細度試驗
將流程2中品位61.18%的強磁精礦進行不同磨礦細度再磨再選試驗,試驗流程為弱磁、強磁1粗1精,弱磁磁場強度為159.15 kA/m,強磁粗選磁場強度為318.31 kA/m,精選磁場強度為159.15 kA/m,試驗流程見圖4,試驗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隨著磨礦細度地提高,精礦鐵品位越高;弱磁精礦產率均較低,只有1.5%左右;綜合考慮,強磁精礦再磨選擇磨礦細度-0.045 mm85%。


?
3.3.2磨礦—弱磁—強磁—強磁精礦再磨全磁流程試驗(流程3)
根據前面條件試驗確定的工藝參數,進行磨礦—弱磁—強磁—強磁精礦再磨再選流程試驗。試驗數質量流程見圖5。
由圖5可見,當再磨細度為-0.045 mm85%時,采用磨礦—弱磁—強磁—強磁精礦再磨再選流程,最終可獲產率39.15%、鐵品位65.77%、鐵回收率44.54%的鐵精礦。
根據前面條件試驗確定的工藝參數,進行磨礦—弱磁—強磁—重選流程試驗。試驗數質量流程見圖6。
由圖6可見,當采用磨礦—弱磁—強磁—重選流程最終可獲產率50.30%、鐵品位65.37%、鐵回收率56.88%的精礦。


根據前面條件試驗確定的工藝參數,選擇磨礦細度為-0.076 mm85%,進行磨礦—弱磁—螺旋溜槽1粗1精試驗。弱磁選采用φ400 mm×300 mm濕式圓筒弱磁選機,磁場強度為159.15 kA/m。試驗數質量流程見圖7。

由圖7可見,采用磨礦—弱磁—螺旋溜槽1粗1精工藝流程,最終可獲得產率50.17%、鐵品位65.26%、鐵回收率56.64%的鐵精礦。
經過對不同選別工藝流程的研究,原礦—磨礦(-0.076 mm85%)—弱磁—強磁—螺旋溜槽重選流程與原礦—磨礦(-0.076 mm85%)—弱磁—螺旋溜槽重選所獲指標接近,而增加強磁選作業可拋出產率20.01%、鐵品位39.22%的強磁尾礦,減少螺旋溜槽的作業量;此外,螺旋溜槽分選帶清晰,分選過程穩定,可保證最終所獲的鐵精礦產品質量,最終采用原礦—磨礦(磨礦細度-0.076 mm85%)—弱磁—強磁(1粗1掃)—螺旋溜槽(1粗1精)重選流程進行擴大連選試驗。經48 h穩定運轉后,最終獲得產率52.04%、鐵品位65.43%、鐵回收率59.07%的鐵精礦,數質量流程見圖8。
(1)國外某褐鐵礦鐵品位為57.87%,有用鐵礦物主要是磁鐵礦和赤褐鐵礦,磁鐵礦中的鐵分布率為19.26%,赤褐鐵礦中的鐵分布率為80.25%,其他鐵礦物含量較低。原礦中有害雜質硫、磷含量較低,雜質硅、鋁含量較高,礦石為酸性鐵礦石。
(2)研究通過大量試驗,針對該鐵礦石推薦的選礦工藝流程為原礦—磨礦(-0.076 mm 85%)—弱磁—強磁—螺旋溜槽重選工藝流程,該流程可獲得鐵精礦產率50.30%、鐵品位65.37%、鐵回收率56.88%的較好選別指標,為該礦石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依據。
(3)螺旋溜槽利用重力與離心力原理進行分選,富集比高、回收率高,脈動高梯度磁選可大幅提高磁性精礦品位和選礦效率,將強磁與螺旋溜槽組合應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赤褐鐵礦的綜合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