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超 宋 超 葉軍建
(山西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
銅是重要的礦物戰略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銅需求量不斷增長,全球銅資源供需形勢不容樂觀[1-3]。銅的價格一直處于較高水平,黃銅礦是最主要的含銅硫化礦,但多數情況下,與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伴生,常涉及到不同金屬礦物地分離[4]。其中,銅硫分離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利用黃銅礦可浮性大于黃鐵礦,主要以優先浮選為主。石灰由于便宜且效果佳,是最常用的硫鐵礦抑制劑,被石灰抑制的黃鐵礦通用的方法是利用硫酸活化,或硫酸銅對其活化后再利用黃藥捕收劑對其進行浮選回收[5-8]。
河北淶源某銅礦銅品位達1.80%,硫品位高達36.24%,屬高銅高硫礦。本試驗采用優先浮選法對其進行銅硫資源的回收。在選銅流程中以石灰為抑制劑,Z-200為捕收劑,選硫流程中不采用硫酸活化,而是利用組合藥劑對其活化,活化后的黃鐵礦通過丁基黃藥捕收進行浮選,最終獲得了滿意的試驗指標。
礦石化學多元素及銅物相分析結果見表1、表2。

?

?
由表1、表2可知,該礦含銅1.80%,含硫36.24%,脈石以酸性硅酸鹽脈石為主,含有少量堿性脈石;銅礦物主要以原生硫化銅礦為主,次生硫化銅占5.73%。
該選廠原生產工藝為礦石經碎礦磨礦,細度控制在約-0.074 mm80%,采用優先浮選原則,優先選黃銅礦,采用石灰為抑制劑,乙基黃藥為捕收劑;選硫流程用硫酸將礦漿pH值調整到5~6,再利用丁基黃藥進行捕收。銅浮選經1粗2掃2精,獲得含銅20.21%、銅回收率為90.02%的銅精礦。選銅尾礦用硫酸活化,丁基黃藥為捕收劑,經1粗3掃2精,可獲得硫品位49.34%、硫回收率為70.24%的硫精礦。尾礦中硫品位仍高達6.56%,硫回收效果較差。
原工藝流程主要存在的問題:①銅粗選利用乙基黃藥所需生石灰用量高達15 kg/t,礦漿黏性大;②原工藝由于石灰用量大,硫抑制較強烈,硫酸活化用量大且需多次掃選作業,浮選尾礦中硫的損失較大。
原流程采用乙基黃藥作為捕收劑浮選黃銅礦,流程需2掃2精,這是由于黃藥類捕收劑對黃鐵礦的捕收效果較好,需要多次精選才能得到合格的銅精礦。根據相關文獻及經驗,采用對硫化銅礦具有選擇性的捕收劑作為選銅捕收劑[9-10]。同時,由于相關部門對硫酸使用的嚴格管制,選廠急需尋找能夠替代硫酸的活化劑,試驗探索了組合活化劑對被石灰抑制的黃鐵礦的活化浮選效果。
由于該礦原流程對銅的捕集利用了選擇性較差的乙基黃藥,需要大量石灰對硫進行抑制,且需要2掃2精。本試驗采用對硫捕收效果較差的Z-200、Y-89選銅捕收劑進行試驗,并與乙基黃藥的浮選效果進行對比。由于現場工藝流程的限制,磨礦細度可達到-0.074 mm80%,且該磨礦細度適宜,試驗在該磨礦細度的基礎上進行,抑制劑石灰用量8 kg/t,捕收劑用量80 g/t,起泡劑2#油用量40 g/t,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圖2。


由圖2可見,在相同的浮選條件下,Z-200作為捕收劑明顯優于乙基黃藥和Y-89,Z-200浮選粗精礦銅品位和回收率分別為12.50%和90.44%;而乙基黃藥的粗精礦銅品位僅為8.26%,回收率也僅為65.54%;Y-89浮選的粗精礦銅品位和回收率優于乙基黃藥,但不及Z-200;故選擇Z-200作為捕收劑。
在抑制劑石灰用量8 kg/t,起泡劑2#油用量40 g/t,捕收劑選擇Z-200的條件下,進行捕收劑用量試驗,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見,隨著捕收劑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銅品位降低,銅回收率增加;當Z-200用量從40 g/t增加到80 g/t時,粗精礦銅回收率達90.44%,銅品位12.50%;繼續增加捕收劑用量,銅品位及回收率變化不大;綜合考慮,確定捕收劑用量80 g/t。
由于銅粗選時需要盡可能抑制硫進入銅精礦中,試驗選擇常規硫抑制劑石灰。在捕收劑Z-200用量80 g/t,起泡劑2#油用量40 g/t的條件下,進行石灰用量試驗,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圖4。

由圖4可見,隨著石灰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銅品位明顯提高,銅回收率下降;當石灰用量為4 kg/t時,粗精礦銅品位為6.65%,銅回收率可達92.12%;當石灰用量從4 kg/t增加到8 kg/t時,粗精礦銅品位增加到12.50%,銅回收率下降到90.44%;當石灰用量超過8kg/t時,銅回收率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銅品位繼續增加,此時礦漿黏度變大,不利于浮選的順利進行;綜合考慮,選擇石灰用量8 kg/t。
原流程硫浮選時采用硫酸活化,硫酸活化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的優點,但硫酸是強酸,易腐蝕浮選設備和管道,用量較大且具有潛在的操作危險和運輸危險。為此,提出了無酸活化浮選方案,進行了氯化銨、硫酸銅及新型試驗室合成活化劑AK-100的活化效果試驗[11-12]。在活化劑用量2 kg/t、捕收劑丁基黃藥用量200 g/t、2#油用量40g/t的條件下進行硫浮選活化劑種類試驗,試驗結果見圖5。

由圖5可見,3種活化劑的活化效果差別明顯,硫酸銨的活化效果最差;當AK-100為活化劑時,硫回收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可達到37.44%;當硫酸銅為活化劑時,硫回收率明顯提高,可達42.85%,可見硫酸銅對黃鐵礦的活化效果較好;雖然硫酸銅的活化效果可與硫酸活化效果相比,但硫酸銅成本較高,故選擇活化劑AK-100。
考慮到新型活化劑AK-100的活化作用及經濟性,進行了AK-100和硫酸銅組合活化效果試驗。固定硫酸銅用量200 g/t,丁基黃藥用量100 g/t,2#油用量40 g/t,進行AK-100用量試驗,試驗流程及藥劑制度見圖6,試驗結果見圖7。


由圖7可見,當AK-100用量從2 kg/t增加到8 kg/t時,硫品位從45.05%降到42.75%,硫品位下降幅度不超過3個百分點,硫回收率從46.24%增加到83.62%,硫回收率增長幅度較大,隨著AK-100用量的繼續加大,硫回收率和品位變化不大;綜合考慮,AK-100用量8 kg/t為宜。
在硫粗選固定AK-100用量8 kg/t,丁基黃藥用量100 g/t,2#油用量40 g/t,進行硫酸銅用量試驗,試驗結果見圖8。
由圖8可見,隨著硫酸銅用量的增加,粗精礦硫品位降低,但變化不大,硫回收率明顯提高;當硫酸銅用量從50 g/t提高到250 g/t時,硫回收率從63.24%提高到84.11%,硫回收率增加幅度較大;當硫酸銅用量為150 g/t時,硫回收率已達83.44%,繼續增加硫酸銅用量對硫回收率的提高作用不明顯,綜合考慮,硫酸銅用量150 g/t為宜。

固定AK-100用量8 kg/t,硫酸銅用量150 g/t,2#油用量40 g/t,進行丁基黃藥用量試驗,結果見圖9。

由圖9可見,丁基黃藥用量從50 g/t增加到100 g/t,硫品位從44.17%下降到43.50%,下降了近1個百分點,硫回收率從69.57%增加到83.87%,回收率增加了近14個百分點;繼續增加丁基黃藥用量,硫品位下降幅度較小,硫回收率有少許增加;綜合考慮,丁基黃藥用量100 g/t為宜。
硫粗選時AK-100用量8 kg/t,掃選過程中未添加AK-100,將硫酸銅用量和捕收劑用量減半,試驗流程及藥劑制度見圖10,試驗結果見表3。


?
由表3可知,1次掃選硫回收率為2.21%,2次掃選硫回收率僅為1.08%,尾礦硫品位下降到4.01%,尾礦硫回收率為2.51%;綜合考慮,1粗1掃即可實現硫的高效回收。
在條件試驗及開路試驗的基礎上進行閉路試驗,閉路試驗流程及藥劑制度見圖11,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閉路試驗獲得的銅精礦銅品位19.26%、銅回收率93.16%,硫精礦硫品位48.27%、硫回收率86.29%,實現了低成本高效回收。
(1)河北某銅硫礦含銅1.80%,含硫36.24%,銅以黃銅礦為主,硫以黃鐵礦形式存在,屬于高銅高硫硫化礦;脈石以硅酸鹽礦為主,含有少量白云石。
(2)根據礦石性質,對原浮選工藝進行了流程改造,選用選擇性更好的Z-200為銅捕收劑可實現銅的有效回收并可減少石灰用量和硫的上浮率。石灰抑制下的黃鐵礦用新型捕收劑AK-100配合少量CuSO4可極大地提高黃鐵礦的上浮率。組合藥劑的使用可實現硫的高效回收并可減少掃選和精選次數,流程得到有效簡化。
(3)在磨礦細度-0.074 mm80%的條件下,以石灰為黃鐵礦抑制劑、Z-200為捕收劑優先選銅,利用組合活化劑活化黃鐵礦、丁基黃藥為捕收劑選硫的藥劑制度,經閉路試驗可獲得銅品位19.26%、回收率93.16%的銅精礦,硫品位48.27%、回收率86.29%的硫精礦,有效實現了有價資源的低成本無酸高效回收。


?
(4)現場實踐中為實現無中間過程壓濾,進行了該流程選硫回水選銅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案選硫回水不會對選銅浮選過程造成干擾,而原先使用硫酸活化黃鐵礦浮硫回水對選銅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該技術方案可有效減少操作環節,增加生產效率并減少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