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靜 溫大超 胡國棟
摘要:膽系感染包括膽管炎、膽囊炎、膽石癥或膽管膽囊炎等膽系病變,有急性和慢性之別。膽系感染在急腹癥中發病率高,病死率也較高。常反復發作,病程較長,易遷延不愈。膽系感染屬中醫“脅痛”、“膽脹”、“黃疸”范疇,病機復雜,纏綿難愈。通過總結國家級名老中醫胡國棟治療膽系感染的辨證方法、用藥特色,以期為治療膽系感染提供借鑒。
關鍵詞:名醫經驗;胡國棟;膽系感染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12-0010-02
膽系感染包括膽管炎、膽囊炎、膽石癥或膽管膽囊炎等膽系病變,有急性和慢性之別。膽系感染在急腹癥中發病率很高,尤其是急性膽道感染,發病率僅次于闌尾炎,居第二位,病死率也較高,據報道,大于65歲的患者病死率約為10%。據國內報道[1~3],我國成人慢性膽囊炎患病率為0.78%~3.91%,膽囊結石患病率為2.3%~6.5%。女性膽囊結石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為1:(1.07~1.69)。本病無論手術或非手術療法均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臨床上近期效果往往較好,遠期效差,根治困難,容易復發。內江市中醫醫院胡國棟主任醫師,從事臨床工作近70年,學識淵博,技術精湛,醫學理論扎實,勤于進取,勇于實踐,在中醫治療重癥、急癥、疑難病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胡老現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筆者有幸師從胡老,現將其治療膽系感染經驗介紹如下,以期為治療膽系感染提供借鑒。
1 病因病機
膽居六腑之首,又稱“奇恒之府”,以通為用,具有貯藏和排泄膽汁的功能。《內經》云:“膽為中清之府”,“膽附于肝”,“肝之余氣(膽汁)結于膽,聚而成精汁”。說明肝膽同氣,具有通降下行之特性,膽汁下泄循經入腸為順。現代醫學認為,膽汁由肝細胞分泌入微小膽管,匯入膽小管,再入左右肝管入肝,經肝總管、膽囊管貯存膽囊中。進食后,膽汁分泌明顯增加,膽囊收縮,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中以助消化。膽囊正常貯藏和排泄膽汁的功能正是“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發揮,也體現了膽囊“以通為用”的特點。
胡老認為膽系感染以脅痛、發熱和黃疸為主癥,屬中醫“脅痛”、“膽脹”、“黃疸”范疇,病因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感受外邪、蟲石阻滯、勞傷過度,病機無外乎虛實兩端。急性期病機屬實,多因邪實阻滯,膽腑不通,不通則痛。《靈樞·脹論》曰:“膽脹者,脅下脹疼,口中苦,喜太息。肝氣郁結,日久化火,酒食蒸蘊,阻滯中焦,則膽腑郁熱,肝失疏泄,脈絡瘀滯,氣機不利而發病[4]”。亞急性期及慢性期病機屬虛,多因精血虧損,肝絡失養,不榮則痛,但臨床上往往虛實夾雜多見[5]。《素問·血氣形志篇》描述少陽膽經多氣少血,病情遷延不愈,病久耗氣傷陰,陰虛不榮脈絡,發為虛證,故“不榮則痛”[6]。肝膽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體陰用陽。肝之陰血,滋養本臟,涵斂肝陽,則氣機疏利,疏泄條達[7]。總之,膽系感染的基本病機為肝失疏泄,肝氣郁結,郁久化熱,熱腐生膿,肝膽濕熱,膽腑不通。久病傷正,氣血兩虛,耗損脾胃,又可見肝郁脾虛、脾虛氣滯之證。
2 清肝利膽湯(膏)分析
清肝利膽湯由茵陳30 g,金錢草30 g,柴胡12 g,黃芩12 g,梔子12 g,郁金12 g,青木香10 g,黃連8 g,枳實10 g,全瓜蔞30 g,法半夏10 g,生大黃12 g組成,具有清熱利濕,疏肝理氣功效,主要用于膽系感染急性期,在辨證上大多屬肝膽經濕熱。方中茵陳苦、辛,性微寒,金錢草味甘、咸,性微寒,皆歸肝、膽經,能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柴胡歸肝、膽、肺經,具有解表里,疏肝解郁之功;黃芩味苦,性寒,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能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郁金能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黃連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枳實能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全瓜蔞能清熱化痰,利氣寬胸;法半夏能燥濕化痰;大黃味苦、性寒,具有攻積滯、清濕熱、解毒之功。隨證加減:若大便素結者加元明粉10 g兌服,舌苔厚膩、脘悶不舒者加厚樸12 g,藿梗12 g,陳皮12 g,惡心嘔吐者加代赭石30 g;若舌質紅絳、心煩者加生地15 g,牡丹皮12 g;若感染重者加銀花30 g,連翹12 g。現代藥物研究實驗發現諸如清熱利濕、利膽退黃類藥物,如柴胡、黃芩、金錢草、大黃等,不僅可抗炎抑菌和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還有明顯的利膽作用[8]。研究發現,攻下藥大黃不僅能促進膽囊收縮,還能縮疏通肝內毛細膽管;其強烈的瀉下脫水作用,還可造成胃腸道短暫性負壓,有利于膽汁外流,符合六腑以通為用的用藥原則[10]。
清肝利膽膏由茵陳120 g,金錢草120 g,柴胡90 g,黃芩90 g,梔子60 g,生大黃90 g,芒硝30 g,郁金60 g,黃連24 g,法半夏45 g,全瓜蔞90 g,枳實60 g,莪術45 g組成。本方主要由清肝利膽湯去青木香,加芒硝、莪術而成。主要用于膽系感染亞急性期或慢性期。在辨證上大多屬肝膽濕熱未盡兼有氣郁(滯)證。其制作方法如下:上方去大黃和芒硝加水3000 mL熬取汁500 mL;再在藥渣中加水1500 mL,熬取汁1500 mL。如此再重復一次,將3次藥液混合過濾,放入鍋中蒸發,待藥液蒸發到一半時加入豬膽汁3~5個(若無豬苦膽用牛苦膽1~2個,或羊苦膽2~3個)繼續蒸發,待整個液體呈糊狀時加入大黃和芒硝(布包煎10 min取出)。然后加入白糖1000~2000 g即成(若作散劑則完全蒸干,服時更為方便)。若體虛加黨參120 g一起煎熬。
清肝利膽膏服法:膏劑每天服3次,每次10 mL,散劑每次服2 g,日服3次。在服藥同時,囑病人注意情緒及寒冷,同時每天給予低脂肪飲食,由少到多,逐步加量,在服藥的第2 d開始進食低脂肪飲食,由少到多,逐步加量,在服藥的第2 d開始每天進食瘦豬肉100 g,連續4 d后加為150 g,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則改食肥豬肉150~250 g,再食4天,如沒有不良反應則可不限脂肪量,如果因進食脂餐或其他原因而出現肝胃不舒者,則增加1/2藥劑量。這種小劑量脂餐逐步增加主要是使膽汁又少到多,逐步適應,有利于炎癥的消退。
3 小結
胡老認為膽系感染患者常因服食脂餐而引起右上腹疼痛,因此長期畏服,結果正氣更虛,膽汁更易郁滯,形成惡性循環,病人實感痛苦。可采用清肝利膽膏,令其自作,同時配合少劑量脂餐治療,使膽汁由少到多逐步分泌,有利于炎癥消除,打破其惡性循環,同時大大方便了患者,提高了遠期療效,為根治本病探索了一條新途徑。
胡老認為本病和祖國醫學“結胸癥”相似,系由水濕痰濁聚結胸腹,所以形成“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則為小結胸”,甚則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的大結胸癥。所以治療上除采用經驗復方大柴胡湯外,并加服大小陷胸湯治療,效果更顯著。
總之,本方法簡單易行,所需藥物不多,操作上也不復雜,患者一般樂于接受,便于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曉敏,徐萍,馬志紅,等.上海松江地區膽囊良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30901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27):2881-2885.
[2]朱穎,吳治宇,馬向明,等.開灤集團職工膽囊結石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0):1621-1624.
[3]ZENG Q,HE Y,QIANG DC,et al.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pattern of gallstones in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24(12):1459-1460.
[4]高風琴,劉瑞.成冬生運用“辛開苦降法”治療慢性膽囊炎的臨床經驗[J].現代中醫藥,2013,33(4):6-8.
[5]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膽囊炎中醫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J].北京中醫藥,2012,31(12):944-948.
[6]吳彥秋,吳勃力.養陰利膽湯治療肝陰不足型慢性膽囊炎3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信息,2011,8(6):92-93.
[7]石林階,歐陽取長.肝陰虛證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4):69-72.
[8]李龍,楊馥語,譚萬初,等.蒿芩清膽湯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及現代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1):28-30.
[9]劉萍,胡玉蓮,黃志華.大黃對淤膽型大鼠胃腸消化間期MMC的影響及利膽機制探討[J].華中醫學雜志,2007(1):53-55+57.
(收稿日期: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