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摘要:厥陰經病作為傳經的最后階段,出現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的局面,需在繁雜中理清主線指導臨床,筆者認為根據厥陰病的來源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直中和失治誤治導致的“真厥陰病”;另一種是由傳經導致的“厥陰病階段”。厥陰疾階段,手足厥逆為其主癥,氣血陰陽俱虛是本質。
關鍵詞:“厥陰病階段”;手足厥逆;傳經;厥陰經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12-0097-03
歷代醫家對厥陰病的注解莫衷一是,“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劉渡舟[1]認為厥陰病是個寒至極點的病,陰至極點就要生陽,就是和他相表里的少陽,內寄的相火有時也要發作,會出現陰陽轉化、寒熱錯雜、或寒或熱的情況。胡希恕[2]認為厥陰病是陰證的半表半里證。李士懋[3]認為厥陰病本質是“肝陽虛”。作為六經病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不僅有本經受邪,還有他經氣血陰陽俱受損的影響,出現“傷寒厥陰病篇竟是成千古疑案”[4]也是必然。需在繁雜中理清主線指導臨床。筆者在讀經典及臨床實踐的同時,發現在厥陰病篇有時癥狀較簡單,治療較明確,預后也好。而有些癥狀寒熱并見、甚至有陰盛格陽的死證,治療較復雜、預后較差,大多因太陰經、少陰經傳經所致。前者多因直中或失治誤治所致,更能反映厥陰經病本質,筆者名之為“真厥陰病”,已在他篇論述。后者是疾病發展的最后階段,筆者命名為“厥陰病階段”,本文淺述之。
讀《傷寒論》要把它看成一個疾病的發展過程,厥陰病是六經病的最后階段,太陰病、少陰病不愈,邪氣進一步傳入厥陰。這時已出現脾腎陽虛。脾陽虛衰則出現下利、腹痛、嘔吐脹滿等不適;腎陽虛則出現小便難、吐利、手足厥冷等癥狀。這些癥狀會同時出現在厥陰病中,非獨厥陰病所有,那么出現什么癥狀提示太陰經、少陰經抗邪無力,病至厥陰經?
1 主癥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條高度概括了手足厥逆的病機。辨三陽經看發熱惡寒的情況,發熱惡寒為太陽經病;往來寒熱為少陽經病特點;發熱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經病表現。三陰經看手足厥冷,太陰經病手足尚溫;少陰經病手足厥冷;病至厥陰經手足厥冷更進一步,為手足厥逆,一般雙上肢冷過肘、雙下肢冷過膝。縱觀厥陰病篇共56條原文,其中有31條共53次提到厥,可見“厥”也為厥陰病的主題。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脾失健運,氣血乏源,氣血嚴重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納氣,為水火之臟,諸臟之陽賴腎陽以溫之,諸臟之陰賴腎陰以濡之,腎為人體陰陽之根。腎陰虛,則精虧血少,陽虛則氣化無力。陰陽氣血不足,不能濡養手足末端,故出現手足厥冷甚至厥逆。所以手足溫與不溫可大體反應一個人的氣血陰陽充足與否。
氣血的流注次序,即經氣的流注過程:經氣從手太陰肺經始經過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最后經足少陽膽經在足大趾注入足厥陰肝經,然后在肺中又注入肺經,周而復始。肝經與心包經的交接部位在手足末端,太陰病、少陰病不愈,人體氣血嚴重不足,無力輸注肝經、心包經。故手足末端失于氣血的濡養溫煦,出現手足厥逆。故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出現手足厥逆可提示病至厥陰經。手足厥逆可為厥陰經病主癥。
厥陰病篇中提到幾種“他厥證”,是為仲景為區別而設,比如“熱厥”,病機是陽郁在里,陽氣不達四末,病屬陽明經,用白虎湯清之;“胸中痰實致厥”,痰實郁結胸中,胸為陽位,陽氣郁結不達四末,以瓜蔞散吐之;“水停心下致厥”,胃陽被水飲之邪阻礙,不能達于四末,與茯苓甘草湯溫化水飲。眾皆非厥陰病階段所示手足厥冷,需鑒別。
2 關于他癥
在厥陰病篇出現次數較多的其他癥狀有下利、嘔、噦,或為疾病傳變過程中的他經癥狀未罷、提示病至“厥陰病階段”,或為仲景為區別本經而設,以提高辯證水平。或為失治誤治之法。現一一說明。
2.1 下利 太陰病、少陰病均可見下利,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太陰病、少陰病未愈,下利癥狀還在,邪傳厥陰肝。“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病源于傷寒,經太陰病、少陰病,下利之癥未能消除,說明太陰病或少陰病未罷,已致手足厥逆,病至厥陰,有陰陽離絕之證。
有幾個條文中出現下利,及其論治,是為了區別厥陰病階段中的下利癥狀。如“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此處的下利由燥屎內結導致,用小承氣湯治之,屬于陽明經病,用以區別厥陰病階段中的下利癥狀,應當還有發熱、口渴等一派熱象,不能說該證下利是厥陰利,也不能說小承氣湯是治厥陰病的方子,為強調辨證論治而設。同樣道理還有“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是說下利,傷陽,虛陽郁結胸中,為了區別厥陰經病,說明辨證論治重要性。對于“熱重下利者,白頭翁湯主之”這一條,屬專病專方,是熱利,相對于上一條寒利而設,歸于厥陰熱利,是后世的歸類,不能混淆厥陰病階段的實質-氣血陰陽受損,癥狀應是一派寒象。
“下利”癥狀還用于判斷預后,“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此處說下利,代表陰的一方面,出現微熱而渴了,代表陽復了,且程度剛好,可自愈。“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同上,陰證見陽復,有自愈之機。“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這是邪循經傳至厥陰經,氣血極虛,灸法不能回陽為死證,或出現微喘的假陽也為死證。
下法,作為一種治法,有失治誤治之虞。下利會傷正,在“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兩條文中,下法均為誤治,導致正氣更虛,出現寒熱錯雜局面。
2.2 嘔
2.2.1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筆者認為,這是邪由少陽經傳入厥陰經。嘔為少陽經病的常見癥狀,出現脈弱說明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經表里經傳入厥陰肝經,“見厥者”表示已傳入厥陰經,四逆湯主之。反映氣血陰陽俱虛的本質。
2.2.2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還見于陽明病篇“食谷欲嘔者,吳茱萸湯主之”,講胃中虛寒,不能腐熟水谷,寒氣上逆發為嘔吐,予吳茱萸湯溫胃寒。再一條是“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講吳茱萸湯主治吐利,以吐為主。非厥陰病專方,在此經病中出現同時有“頭痛”這一癥狀,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挾胃……出額與督脈匯于巔頂”,肝寒導致胃氣上逆而干嘔吐涎沫,寒性凝滯,出現頭痛,同樣用吳茱萸湯主之。此為肝經受邪,非“厥陰病階段”。
2.2.3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是順接上條,為對比文,上文為寒嘔,此文為熱嘔,屬少陽病篇,一些醫家將之放在厥陰病篇是不妥的。
2.2.4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應屬雜病,仲景放在這里為了說明嘔吐不止除胃寒、胃熱、胃氣虛,還有胃中有癰膿的,不用治療,嘔膿盡即愈,當仔細辨證。這種條文上下承接,或為對比,或為加強,貫穿在全書始終,所以學《傷寒論》需前后聯系去思考。
2.3 噦 噦就是呃逆,類似于膈痙攣。條文有二。“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噦和吐的病機基本相同,放在吐癥之后,為順帶說明噦的治法。何況有醫家研究古醫集文獻提出厥陰病僅四條,后條文論述皆為“附”,因“厥利吐噦附”[5]。
綜上,下利、嘔、噦非厥陰經的主癥,是病至“厥陰病階段”的綜合反應,是太陰經、少陰經俱損的癥狀,反映氣血陰陽俱虛。
3 肝的生理與陽復
肝的生理總的概括為“體陰而用陽”,體陰是指肝藏血,血為陰,用陽是指肝主疏泄,調節全身氣機、調暢情志、助消化。陰血是基礎,“用陽”是在陰血充足、無寒無熱的基礎上發揮作用。與太陰、少陰相比,厥陰為一陰,陽相對多,且肝中內寄相火,所以肝用陽更活躍、作用更強。這也是為什么會在疾病的終末階段出現寒熱錯雜,及一些陽復太過的熱證。
脾為先天之本,腎為后天之本,兩臟是人體生存的基礎,當邪氣足夠強大,突破屏障,才會傳至厥陰肝經,這是為什么厥陰經是疾病的最后階段的原因之一。疾病發展到厥陰病階段,太陰、少陰均已受傷,出現氣血不足,首先肝陰血不足,加之邪陷厥陰經,寒凝經臟,“肝陰”已病,肝“用陽”必然受擾,肝陽奮力抗邪,存在正邪的博弈,有邪盛的死證,正邪僵持的寒熱錯雜證,正盛的病愈,陽復太過的熱證。分別對應的條文舉例:“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4 預后
病至“厥陰病階段”,太陰、少陰均已受傷,氣血陰陽已受損,疾病有陰陽離絕的死證,也有因肝陽抗邪有力向愈之機。厥陰病篇大量篇幅都在闡述寒熱、陰陽的較量,陰體現在“厥”,陽體現在“熱”,“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后必便膿血”。有時陰也體現在“下利”,“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下利,有微熱而渴者,脈弱者,今自愈”等等。
總之,筆者認為,從疾病的發展過程來看,厥陰病是疾病進展的終末階段。疾病有在三陽經治療得當治愈的,也有太陰、少陰經抗邪無力,邪傳厥陰經的,病邪深陷厥陰經,不僅有本經受邪的癥狀,也有他經病癥未罷的表現,有氣血陰陽俱受損的癥狀,如下利、嘔吐、噦等,還有肝陽來復的證候,存在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的表現。手足厥逆最能概括本階段的病理過程。對于傳經的厥陰病應稱為“厥陰病階段”。對于預后有陰陽離絕之勢,也有因肝“用陽”猛烈之特點所出現的向愈之機,和陽復太過的熱象。取決于脾腎的受損情況。
參考文獻:
[1]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6.
[2]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79-181.
[3]李玉昌,扈有芹,李鵬濤.國醫大師李士懋論肝陽虛[J].環球中醫藥,2016,12(9):1509-1512.
[4]陸淵雷.傷寒論今釋[M].上海:上海錢千頃堂書局,1955:257-258.
[5]錢超塵.傷寒論文獻通考[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142-143.
(收稿日期:20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