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是湘西南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直以來是湘西南的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武岡在漢武帝元鼎六年稱都梁縣,南朝宋盛弘的《荊州記》記載:“都梁縣有小山,山上水極清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俗稱蘭為都梁,即以為縣名也?!本褪钦f,都梁的名稱是由縣城附近一座小山上的蘭草來的。
據《武岡州志》記載,東漢孝桓帝元嘉元年秋天,武陵蠻詹山等4000余人造反,把都梁縣的縣令抓了起來。朝廷派竇應明討伐,修建城墻以防進攻。有保衛都梁縣城的人,把他們駐守的隘口所在的那座山岡叫做武岡,武岡的名字由此而來。武岡山又叫同保山,有“共同保衛”的意思,當地稱同保巖,在城北2.5公里處。
后來這里成了武岡的一處名勝,柳宗元的《武岡銘》刻在這里,柳宗元為他的堂叔父柳公綽寫《武岡銘并序》,提到了武岡的一次少數民族起義。柳公綽作為潭州府戎帥御史中丞,平息了剛剛發生的叛亂。柳宗元贊柳公綽愛民友鄰,以仁教誨。他為之作銘,是要將仁政愛民之道,示之子孫,傳之萬年。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送柴侍御》一詩中寫道:“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被貶沅水邊的黔城擔任龍標尉,他的朋友順沅水而下經洪江(今洪江古商城),溯巫水而上去武岡。
宋初,縣城移到了現在的武岡市區,昔日漢武帝封長沙定王的兒子劉遂為都梁侯國敬侯。王安石寫的“水崖”二字也刻在上面??上А段鋵憽肥獭拔母铩逼陂g被毀,“水崖”二字仍清晰可見。
到吳寶鼎元年設置昭陵郡時,都梁更名武岡,劃到了昭陵郡門下。這個昭陵郡,唐太宗貞觀十年變成了邵州,下轄邵陽、武岡兩縣。北宋崇寧五年置武岡軍,武岡軍管轄包括今天洞口、綏寧全縣,隆回一部分,城步、新寧南部等地域。
(綜合《永州日報》《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