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央視記者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對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最新研判。
鐘南山院士表示,此次廣州在疫情應對方面,通過迅速鎖定感染源,精準查清傳播鏈,更新“密接”概念等科學應對舉措,在我國應對德爾塔(Delta)變種病毒社區感染的第一階段戰“疫”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第一,很快鎖定了傳染源,查清傳播鏈在廣州做得很快,5月21日,因為省區地市也都接到報告,當天下午就鎖定了傳染源。隨后開展高質量流行病學的調查,對150多個病人全都做基因檢測,這個是其他地方沒做到的,每一個基因檢測以后,發現都是一個阿婆(傳)過來的,就搞清楚了,傳播鏈非常明確。能夠使我們對疾病的整個來龍去脈、發展趨勢,以及應該怎樣管控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數據支撐。
第二,對應德爾塔(Delta)毒株,我們以前講密切接觸者,這個概念要改變了。因為德爾塔(Delta)毒株載量高,呼出來的氣體毒性大,傳染性很強。什么叫密切接觸者?過去的提法,發病前兩天跟病人的家人,家里的人還有同一個辦公室的,或者一米之內有共同吃飯、開會等等,這叫密切接觸者。但現在密切接觸者這個概念要改變,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單位、同一座建筑、同一棟樓,發病前四天,跟這些病人相處的都是密切接觸者。
正因為有這個概念的改變,所以才會采用一些不同的管理模式,密封、封控、封禁等等。這個概念的改變是對我們重點密集人群的管控。
對于目前大家擔心的德爾塔(Delta)變種病毒潛伏期是否更長,入境人員是否應增加隔離時間、加強隔離管理問題,鐘南山院士表示,并不需要。
此外,在德爾塔變異毒株“橫行”的情況下,WHO呼吁已經完成疫苗注射的民眾也依然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并遵守疫情期間的其他各種規范。
(摘自《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