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路邊或者田野上隨處可見一種植物,它有著直立的莖,葉片披針形,葉緣有細鋸齒,秋季會長出白色小花。因這一植物的莖葉可揉搓出黑色汁液,人們常常將其作為天然的草本染發劑用來染白發。雖然在農村它被人們當作野草,但它卻是一味中藥材,名稱為墨旱蓮。
墨旱蓮又名醴腸、旱蓮草,為菊科植物鱧腸干燥地上部分,最早記載于《新修本草》,被歷版《中國藥典》所收載。據《本草綱目》記載:“鱧,烏魚也,其腸亦烏。此草柔莖,斷之有墨汁出,故名,俗稱墨菜是也,細實頗如蓮房狀,故得蓮名。”其言可“烏鬢發,益腎陰”。多分布于江蘇、江西、浙江、廣東等地。
中醫認為,墨旱蓮性味甘、酸,寒,歸腎、肝經,有滋陰益腎、涼血止血之功效,可用于牙齒松動、須發早白、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虛血熱、尿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墨旱蓮還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炎、調節免疫力等多種功效。現介紹幾則墨旱蓮補益、治病驗方:
1.清熱養陰滋養肝腎。墨旱蓮30克、仙鶴草50克、排骨600克、蜜棗2枚。將墨旱蓮、仙鶴草和蜜棗分別用清水洗干凈;排骨用清水洗干凈,斬段。將所有材料全部放入已經煲滾的水中,繼續用中火煲兩小時左右,加少許細鹽調味,即可食用。本方有清熱養陰、滋養肝腎、涼血止血的作用,對于許多出血病癥,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流鼻血、咯痰帶血、便血等的治療和預防均有幫助。對于兒童患白血病難以止血者,本方更易被兒童所接受。
2.肝腎虛證。墨旱蓮、五味子、菟絲子、柏子仁各10克,女貞子、枸杞子各20克,置砂鍋內加水煎20分鐘,取汁服用。每日一劑,連服5~7日。此方可以治療肝腎虛引起的頭暈、眼花、失眠、多夢、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癥。
3.治鼻衄。取鮮墨旱蓮適量,洗凈后搗爛絞汁,取汁液滴入鼻內1~2滴。再取本品適量,煎水,飯后溫服,每日2次。本方對治頭痛亦有效。
4.治創傷出血。取鮮墨旱蓮搗爛外敷于傷處,也可取干品研磨成粉,撒于傷處。
5.治腎虛齒痛。取墨旱蓮焙成粉末,再加些許鹽搽抹于齒齦疼痛處。脾腎虛寒者忌用。
6.治婦女赤白帶下。取旱墨蓮50克以雞湯或肉湯煎服,每日服一劑,連服5~7日。
7.治痔瘡。墨旱蓮、蒲公英適量,擇凈,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熏洗10~30分鐘,連用3天。此方可清熱涼血、消腫止痛,適用于痔瘡腫痛、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