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黃敏
“農業社會化服務很重要。”“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積極推進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這方面工作。”
2021中國農業服務者大會上,全國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發表了觀點,并對如何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進行了分析。陳曉華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一個大題目,要深化對這個課題的認識,積極探索和創新經驗和辦法。
“大家都知道,國家對于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服務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決定,以及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的重要講話,都反復強調要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我認為,這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陳曉華分析說,這些年,農業社會化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組織已經超過90萬家,這里面包括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等,服務面積達16億畝次,服務農戶7000萬余戶。“可以說,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之舉。”陳曉華強調,“特別是去年以來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困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向農戶提供生產服務,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和保障農產品供給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實踐證明,在我國這樣大國小農的特殊國情農情背景下,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特別重要。”陳曉華分析說,“通過有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幫助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情,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它的基本作用就是怎樣通過社會化服務帶動和引導小農戶走向農業現代化之路,解決小農戶問題是我們在現代化過程中碰到的第一大難題。解決小農戶問題,要引導到現代化軌道上來,而通過服務的方式是比較有效的。”
“同時,通過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采取統種統收、統防統治等方式,來實現連片種植、降低成本的規模效應,解決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第二大難題,即規模和效益。”陳曉華補充說,農業現代化的規模發展在不同產業有不同方式,尤其是在糧棉油生產上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規模經營道路,不是靠簡單靠土地規模,而是靠有效地開展服務。通過有效的統種統收、統防統治來實現,這是發展的路徑和方式的轉變。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還處于成長階段,盡管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是與農業農村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別。陳曉華提出,目前看來,農業服務供給和服務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現在突出問題有四個,一是服務能力不強,技術裝備落后,服務規模不大,服務半徑比較小,大多數服務還是以區域為單位的服務。二是服務領域不寬,產前產后服務比較少。三是服務質量不優,專業人才比較缺。四是標準化服務流程不夠。”對此,陳曉華表示,要大力扶持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現在的政策已經很多,但問題是把它們集成形成支持的政策體系,這是需要我們做的。”陳曉華說。
據陳曉華分析,“要形成一個與事業發展相適應的、全面的政策扶持體系,有幾個點是應該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的。”
一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更好提升服務組織發展能力。“財政扶持政策怎樣更好地發揮,表現在它對服務業的發展和對服務者發展的引導。除了要加大力度,還要發揮政策工具對產業化的引導作用。要通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引導各種服務項目向綜合服務發展。”
陳曉華表示,現在的專業服務有很好的基礎,要在專業服務的基礎上引導向綜合服務平臺發展。“社會服務環節也好,公共服務環節也好,要向綜合服務發展,在專業服務基礎上形成綜合服務。”陳曉華強調,同時通過扶持政策鼓勵服務組織拓展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重點把多種形式的訂單式的托管服務開展起來。一是引導組織向綜合服務發展,二是引導服務聚焦重點和難點,和發展有潛力的服務方式。也就是說,聚焦小農、大田作物來開展多種形式的訂單式服務。
“實踐證明,訂單服務更有利于農民接受,利益比較直接、精細。容易形成市場化平等的交換關系,所以從這點來講,訂單扶持應該是政策服務的重點。”陳曉華分析說,“在財政政策里要用好現有的農機補貼政策、托管服務社會化服務等專門項目,重點聚焦一些關鍵環節。要用好原有的農機補貼;要加大農機以舊換新的服務力度,加快農機裝配的更新和升級;要探索建立農機作業制度,特別要是對秸稈還田回收等綠色發展的服務加大力度。”
陳曉華還強調:“過去,我們的農機補貼主要聚焦在購置機具上,今后要引導向增加作業補貼去發展。尤其是對現在政策有要求的、老百姓做起來又比較難的、附合綠色發展方向的作業應該給予鼓勵,比如耕地保護、秸稈回收等。并且要建立農業生產服務減免稅清單,繼續優化對農業服務企業和服務環節的稅收優惠。”
二是創新金融服務方式,解決服務組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們要創新服務方式和產品,要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服務數據間的共享對接,健全支持農業生產服務的綜合金融產品,構建支持農業生產服務的綜合金融產品體系。深化銀行、政府、擔保合作機制,拓寬包括服務訂單、服務設施在內的抵質押物范圍,開發針對農業服務主體的擔保產品。”
三是擴大保險支持范圍,降低服務組織運營風險。陳曉華分析:“保險對農業產業影響很大,但是保險業在這方面開發和發展還不足。應該在圍繞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來加大保險支持范圍和利用力度。目前看來,要解決好服務機具安全事故的保險,解決好托管中的自然災害損失保險,解決農事服務質量保險等險種,明確服務者開展的服務保險如何界定和完善。”
四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生產服務條件。陳曉華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業基本農田建設中田間機耕道、農機場庫棚、農資儲藏庫等一些配套設施建設,在農業基本農田建設中把這些作為重要要求。我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中應有一條就是服務。同時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中,開發農業生產服務應用軟件和數據平臺,以現代互聯網技術整合利用各類服務資源,促進服務主體與生產主體有機銜接,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陳曉華提出,在新基建建設中應有這種追求。
五是注重服務人才培養,打好服務組織的發展基礎。把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人才列入各級鄉村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實用的培訓內容和方式,把專業化服務也作為培訓項目,專門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和組織,就像要培養種田能手、養殖能手一樣,重視培養服務人才。在一些農業職業院校中,也應當開設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課程或專業內容是對搞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一些要求,要懂得這方面的知識。而且要開展農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做好有關農業服務有關職業技能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