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毅,周 雯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650032)
2018年08月13日01時44分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24.19°N,102.71°E)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7 km。在24小時后的14日03時50分在同一地點再次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6 km。對此,輿論嘩然,從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后臺所收到的留言中,不難看出普通民眾對連續發生地震所產生的恐懼。特別是在第二次地震發生后,大量民眾自愿或被迫疏散至廣場,但由于應急物資缺乏、溝通不暢等原因使事件持續發酵,負面影響不斷擴大,最終對云南省地震局形成較強的社會輿論壓力。反觀四川省,2020年10月21日12時04分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31.84°N,104.17°E)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17 km。也同樣是在24小時后的22日11時03分在幾乎同一地點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20 km。然而與云南輿情不同的是,盡管在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賬號下出現留言,但因其前期大量科普與互動工作,加之及時發布震情、災情信息,由此甚至出現第二次地震發生后網民第一反應是拍攝視頻并發布朋友圈的“淡定”做法。兩省網民對于類似情況的不同反應,值得作為政務微博運維者的反思,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此類負面輿論事件再次發生時該如何應對,有助于引導震后輿論走向。
長久以來,由于地震具有破壞性、突發性,它能在短時間內引起社會密切關注,特別是在一些地震多發省份,如云南、四川等地。為此,許多地震行業專家及有關從業者,結合自身工作的實踐經驗及思考,對于震后的輿情應對給出思考及對策。如馮韜(2017)在《破壞性地震應急現場地震部門新聞宣傳工作對策研究》一文中強調要進行議程設置,做好輿論引導,降低地震事件給政務新媒體及各省地震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塑造官方微博及地震局權威、正面的形象。羅松等(2018)在《地震突發事件輿論引導中“第一時間”的重要性淺析——以四川省地震局“8.8”九寨溝7.0級地震應急處置為例》一文中指出,在地震發生后的一段時期內,通過堅持“三講”原則(即早講事實、重講態度、慎講結論),并輔以新媒體積極宣傳和社會媒體主動跟進等手段,做到“第一時間”掌握輿論導向,引導事件積極正面發展。而另一些新聞從業者結合地震新聞工作實踐,對震后的輿論對策進行了探討。如張信(2004)在《大地震在新聞宣傳的收獲和思考》一文中,從機制創新、宣傳重點、宣傳技巧等方面探討了地震事件的新聞宣傳工作方法。
貝雷爾森曾對內容分析進行如下定義,它是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方法。從廣義上講,內容分析是對內容本身的相關特性進行整理、分類、概況、解釋、推測以及評價。
云南通海5.0級地震發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即刻派出工作組前往地震現場,同時將震情、災情及時發布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利用新媒體手段營造現場感,并與部分網友形成互動,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進行回復。在此過程中,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運維者注意到在當地居民的朋友圈中流傳著一則地震謠言。根據查詢到的信息,一位網名為“銀飾-13208773030”的網友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信息,稱不久后通海局部地區將有6.1級地震,甚至可能發生更大地震(圖1)。針對此則謠言,運維者果斷出擊,將此信息截圖后發布于官方微博,并定性其為地震謠言。原因是目前地震預報還屬于世界難題,對于能夠給出準確時間、地點、震級(即地震三要素)的非官方信息都屬于地震謠言。同時,根據有關規定,地震預報意見的發布權限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正是基于上述兩點即可輕松認定此則信息為地震謠言。

圖1 通海5.0級地震辟謠及謠言微博
盡管在每次地震發生后都會有心懷不軌者出于自身目的通過網絡平臺發布謠言,但此次地震由于其發震地點在歷史地震區,且震級較大,故引起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度。令人遺憾的是,隨后的官方微博因某些原因刪除辟謠微博等一系列誤操作,致使謠言進一步發酵,令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開始誤以為謠言所述內容為真實信息(圖2)。這便嚴重削弱了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的權威性,令其在后期輿情應對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特別是在僅一天之后的第二次5.0級地震發生后,其微博后臺私信充斥著大量謾罵、攻擊性留言,最終形成“萬人唾棄”的悲慘局面。

圖2 通海5.0級地震辟謠微博刪除后網名反應
而在四川北川4.6級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亦即刻啟動應急響應,在短時間內盡全力搜集關于此次地震的消息,并將確認真實、公眾真正關心的信息通過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發布,持續跟進地震震情、災情。同時,針對地震謠言敢于“亮劍”,聯合公安、網安等部門對造謠者進行查處,將處理結果公之于眾,對一些心存僥幸的造謠者形成震懾,最終在輿論引導工作方面取得勝利。由于官方微博平時致力于地震科普宣傳工作,日常與網友形成積極互動,除對網友疑問進行解答外,也定期舉行公眾開放日、線上抽獎等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收獲了粉絲的喜愛。盡管地震情況與云南類似,在約24小時后,北川縣發生4.7級地震,但輿論情勢卻大相徑庭,部分網友甚至淡定地拿起手機拍攝視頻,并由此登上微博熱搜。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下方留言也并未形成負面輿情,而更多的是對地震一線工作者的體諒與感謝(圖3)。

圖3 四川北川4.7級地震發生后網民“淡定”上網
回顧兩省地震事件,盡管情形類似,輿情卻全然不同,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在此總結為以下三點。第一,對于受眾的培養。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在此次地震輿情事件發生前,未注意到廣大網民的需求,忽略對受眾的培養,未與粉絲形成良性互動。對于受眾定位不清,用戶畫像(年齡、愛好等)不明確,故無法針對核心用戶進行培養,最終在輿論引導的關鍵時刻令粉絲站在自身對立面,致使輿情走向失控。反觀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通過前述互動、活動等一系列正確做法,令輿情發生時粉絲對官方形象、權威進行主動、正面維護,并在后期輿論引導中取得主動權。這就是傳播學中“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應用。第二,對于謠言的處理措施。云南通海地震發生后官方微博之所以處于輿論形勢的被動位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辟謠微博的刪除。這導致了粉絲的迷茫以及后續謠言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圖4),最終在第二次地震發生后,官方微博成為大眾負面情緒宣泄的出口。而在這點上,四川省地震局始終掌握輿論話語權,通過與當地網絡安全部門、公安部門展開合作,將造謠者及時繩之以法,并將處理結果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進行公布,在震懾潛在造謠者的同時,也讓其處于被動。第三,關于信息公布的選擇性。在這一點上兩省微博都進行了及時公布,但對于信息的搜集兩者仍有提升的空間。無論是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還是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均多公布常規信息,如地震三要素等內容,但對于傷亡人數、房屋損壞情況、當地民眾情緒狀況等均涉及較少。實際上,在地震發生后,無論是否身處震區,最渴望了解的多是地震現場的情況,特別是傷亡人數等此類信息更是會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故信息公布并不是“一股腦兒”的塞給民眾,而是服務于想要營造的社會形象和為應對可能出現的輿情情況等目的。

圖4 通海輿情態勢圖
通過對上述兩次地震輿情的分析,可以簡要歸納出地震局官方微博針對負面輿情的應對之策。首先,做好用戶畫像,積極爭取社會輿論。運用微博后臺收集到的數據,將用戶年齡、喜好、需求等內容進行分析、整理,明確微博平臺自身定位,集中力量和資源贏取目標受眾的喜愛,為可能到來的輿論事件做好籌備工作。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及時回復受眾疑問,樹立地震局權威形象。其次,敢于發聲,勇于“亮劍”。針對地震謠言,要在發現謠言后的第一時間及時辟謠,聯合當地政府、公安等力量對其進行快速、精準地打擊,不斷強化“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造謠者必將受到嚴懲”的意識,從源頭上去除這種“歪風邪氣”,并由此贏得輿論話語權,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權威性。最后,及時、迅速公布相關信息。由于公眾對地震事件的主要關注點多集中于人員傷亡情況、房屋損壞情況等信息,及時、審慎發布有關信息,不僅能形成一種現場感,更能緩解大眾的焦慮心態,拉近地震局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進而獲得受眾的信任(圖5)。如2020年5月18日巧家5.0級地震發生后,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及時發布地震災區最新人員傷亡信息,被人民日報、中國地震臺網、云南發布、頭條新聞等100多個政府、媒體認證賬號轉載引用。經統計,云南省地震局官方新浪微博賬號被@5 000余次,2條微博閱讀量達11.5萬。

圖5 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與網民積極互動
由于地震事件自身屬性特點決定了其必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形勢,各地震部門如何對可能發生的輿情進行有效處置成為考驗地震部門行政能力的重要議題。對云南通海5.0級地震與四川北川4.6級地震事件進行輿情發展及原因分析,進而提出對策。無論是“做好用戶畫像,積極爭取社會輿論”,“敢于發聲,勇于‘亮劍’”,甚至“及時、迅速公布有關信息”均是服務于搶占輿論話語權這一目的,最終樹立地震部門權威形象,贏得社會大眾的信任,與廣大網民形成良性互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