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寅
今年以來,海曙區堅持以數字技術為基層司法改革賦能,著力構建基層合法性審查“三聯”模式,實現了線上審查、高效審查、聯動審查、精準審查。今年上半年,該區共辦理合法性審查1489件,審查周期平均縮短50%以上,鎮鄉(街道)行政爭議量同比下降68%,行政訴訟案件敗訴率同比下降70%。
數據聯通多管齊下提效率
固化平臺造好“發動機”。依托浙政釘平臺,開發合法性審查線上模塊,在建立詳細、完備的審查目錄基礎上,對事項審批編號、發起部門、項目名稱、資料清單、審批意見等信息要素進行“一站式”全景展示,實現合法性審查與報備管理高效化、規范化、公開化。推進合法性審查“申請—審批—辦理—抄送”一站式全流程網辦,提示材料所需標準清單,設置審查時限提醒警示,并組建“合法性審查溝通”微信群,做到進度實時溝通、問題實時化解。
細化流程安好“加速器”。在合法性審查流轉過程中,每位操作人均需使用電子簽名、簽章保證流轉效率,省去線下跑腿簽字環節,極大縮短了審查時長。在該模式推動下,從發起審查申請到黨政辦、司法所、顧問律師三方審查,最快僅需1小時41分,變“見面辦”為“遠程辦”。

優化規則裝好“修正儀”。針對行政合同審查數量較多的實際情況,創新簡易審查模式,推出行政機關合同合法性審查(簡易程序)模塊,審查形成格式化行政機關合同,提高備案審查效率。運用大數據進行動態監測分析,針對同類型審查事項的審查情況,提取高頻修改意見,制作規范模板,降低審查成本和涉訴風險。同時,在完成線上合法性審查后,各科室承辦人可將“已正式蓋章的合同(文件)”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上傳平臺,法治審查小組通過隨機查看已上傳的電子卷宗評查審核意見采納情況,同步實現案件電子化歸檔和評查工作“線上辦”。
強化保密上好“保險閥”。以保密要求為基本要求,準確把控文件內容,嚴格遵守涉密類事項必須線下審查規定,按照保密層級做好審查方式分類,送審文件、起草說明和其他有關材料統一采用紙質稿,與線上流程“雙線并查”。
精準聯辦多方聚力促進度
編制一份清單。結合基層合法性工作實際開展情況,編制全市首份“重大執法決定法治審核事項指導清單”,對七大審查范圍清單和五大類審查內容清單加以分類明確,針對不同的合法性審查事項,自定義選擇匹配聯審對象,形成個性化表單和流轉流程。如在推進合同聯審方面,在進行合法性審查同時,同步流轉給財務專業人員,對合同上有關財務問題進行合規性審查,進行“合法+合規”雙重把關。
制定一個標準。推行街道合法性審查“標準化”運行,暢通審查流程、細化審查標準,制定五大類審查項目的流程圖、管理辦法以及各類流轉、報備等模板,確保形成閉環不遺漏。同時,著力規范合法性審查工作檔案,對檔案封面、目錄及具體材料內容進行統一規范,全部實現“一審一案”分類管理,確保基礎工作扎實有效,數據統計事半功倍。
實施一項制度。推動合法性審查向村社一級延伸,立足該區鎮鄉政府信息公開多源于村級事務管理的實際情況,“深耕深挖”實施村社三級審查制度。第一級由行政村開展實體自查,對合同真實性負責;第二級由聯村法律顧問開展法律審查,并出具法律意見書;第三級由農村集體三資服務中心開展規范化審查,在備案入賬時對前兩級所附材料進行查漏補缺,形成長效審查閉環機制,從源頭上對村級法律事務做好規范,有效避免一批涉村行政案件的發生。
力量聯動多措并舉補短板
“搭臺”促合力。著力破解基層合法性審查力量尚顯薄弱的問題,打造“1+17+X”審查隊伍組建模式。“1”即區司法局作為業務指導主體,各司法所具體負責,解決專業性質量問題;“17”即17個鎮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分管,黨政辦牽頭組織協調;“X”即難點文件片組聯審,將若干地域臨近的鎮鄉(街道)“連點成片”,將重大疑難問題提交區級“智庫”聯審,并對典型案例或其他法律事務定期會商研判,主要文件報兩辦審查,充分積累合法性審查“素材庫”。
“造血”強內力。一方面,充分發揮領導干部“關鍵因素”、審查人員“中堅力量”和法律顧問“有效保障”作用,制定法律專業人才引進計劃,持續配強合法性審查隊伍力量。目前全區17個基層司法所審查人員中有12人具備法學專業背景,其中4人為公職律師。另一方面,強化業務技能提升,組織相關培訓會2場,印制《合法性審查工作資料匯編》供各鎮鄉(街道)查閱學習,補齊合法性審查人員業務工作短板。
“引流”收外力。專項列支審查經費以明確保障標準,抓好資金落實,確保合法性審查工作正常運轉。聘請專業律師開展線上聯審,涉及行政法、民商法等多領域,并與多家律師事務所達成戰略合作,組建包含行政法、民法、商法等領域律師的法律顧問團隊,和法治員、社區法律顧問等人員共同組成“法治審查小組”,“對癥”破解難題;發揮政法隊伍“一盤棋”效能,與對口基層法庭開展“法治聯建”,邀請法庭骨干赴街道開展法律宣講,積極參與基層治理難題的研判和破解,提高審查專業化水平。
(作者單位:海曙區司法局)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