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珺 劉林
關鍵詞:“校地校”教育共同體;“協同育人”;六形態課
“高師院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校”三位一體“校地校”教育共同體“協同育人”模式的提出,是培養高質量師范類人才的關鍵性舉措,其“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實踐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工程,可簡約表現為以下“六形態課”。
高師院校是培養師范類人才的主陣地,其常態化課堂的理論素養課關乎“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問題,是“校地校協同育人”主打課,主要內容分為三大塊,即“教育學心理學+專業學科+課程教學法”,分別體現“教育類通識基礎、學科深度、專業實踐”的不同課型特征。高師院校教師上好校內理論素養課至關重要,“講得透、聽得懂、用得上、硬實力”是其課型基本原則和要求,成為夯實“未來教師”理論素養基礎性營養課。
為期2~4周到中小學的見習課為“未來教師”提供了“沉浸式學習”的真實課堂,使師范生作為“親歷觀摩者”獲得了“在場”教學感性認識,對“什么是一堂好課、如何上好一節課、怎樣控制課堂”有了一定的認知,見習授課教師的課后教學反思和經驗交流更提升了師范生的見習收獲,是“校地校”教育共同體“協同育人”的“第一實踐”,來自中小學“一線名師課堂”的所見所聞將成為師范生不可多得的學習經歷。
聘請中小學特級教師擔任師范院校“實踐型”校外兼職教師,共享“名師成長成材經驗”,獲得“手把手”教學資源,這類“請進來”的“取經課”特別受師范生好評,最有實踐價值,同時以其“教師人生價值輸出”也得到這些“一線卓越教師”的青睞。但操作起來問題不少,主要有中小學特級教師團隊人選、其在專兼職差異化工作方面的意愿、時間和精力沖突、授課的可持續性等。
面向師范院校“未來教師”培育的現代化教學技能設備為師范生“新手上路”提供了充足的校內實訓條件,多功能智慧教室、微課慕課教室、遠程互動教室、書法教室、語音教室、錄播廳等應有盡有,師范生借助這些智能化設備可以分類“訂單式”培養自身教師形象、教師口才、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件制作、課堂授課等綜合性教師素養和能力,及早規劃、精準培育。
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為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每學期都會定期組織各校中青年優秀教師舉辦各類優質示范課、比賽課、研討課,高師院校應當最大化獲取這些信息,抓住這些機會,派師范生代表賞學“一線教學改革”課堂和會議,瞄準中小學教育教學前沿,取其精華,深入探究,與時俱進,高質高效學習。
作為“從師范生轉變為準教師”的重磅級實踐課和學成匯報課——教育實習課,其重要性彰顯無疑,主要有集中實習、分散實習和自主實習等三種類型,一般而言,集中實習收獲和價值更大,這也是彰顯“校地校教育共同體”協同育人的重要平臺和路徑。雖經過3~4年的師范類學習經歷,依然有相當部分師范生教育實習處于“低效困境”,問題叢生,上不好課、管不好學生、中小學校擔心實習生影響正常教學未必愿意接受實習生等。教育實習的“低效困境”卻恰好表明“校地校三位一體教育共同體”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變危為機、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唯此,培育“理論和實踐并重、綜合素養和教學技能兼有”的“未來教師”百年大計才更會有為、有道、有效。
(作者單位和項目簡介:龔曉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劉林,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本文系廣西教改項目(項目編號:GXGZJG2017B054?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