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林
教師在對初中語文的名著進行教學時,可以在課堂設計多樣化的導讀組織環節,激發出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對探究性知識的導讀環節,通過對可探究的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培養學生對難懂的古代文化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具有延伸思維的導讀環節,可以通過對名著中邏輯思維進行梳理以及延伸性的思考,借此豐富學生的邏輯結構。
一、課堂探究性知識導讀環節,培養學生理解能力。針對于名著中所存在的特殊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對學生進行探究性的知識的導讀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探究性知識的導讀與自身的理解產生矛盾,從而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與探求的心理。無論是從名著的作者生平,還是名著內容的時代背景。教師都可以通過這些進行探究性的導讀,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紅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從紅巖這本名著的作者經歷入手,向學生講述作者在重慶監獄中與那個年代與戰爭斗爭的事情。從而引發學生思考當時時代背景產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真實目的。借此引發學生對名著進行探究性的理解,通過設計名著的導讀,可以更加深入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比如文章中介紹了三條線索的故事發展,無論是地下黨的運動或者根據地的農民運動,教師可以通過把握三條線索的解讀,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理解名著的內涵。同時作者通過對三條線索的整體描寫,更是為了突出中國民族在戰斗時的艱巨性,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探究,最終得出作者想歌頌為革命而獻身的英雄烈士。學生通過探究性問題的導入,激發了思考的深度及廣度,更加訓練了學生對名著的理解與掌握能力。
二、課堂延伸性思維導讀環節,豐富學生邏輯結構。教師對名著的導讀還可以體現在通過課堂來延伸學生的思維,通過名著的導讀環節,讓學生迅速地建立起名著的內容結構,從而疏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讓學生在大段的名著文字中抽取到關鍵信息點潛移默化地豐富了學生的語文邏輯思維結構,對學生的綜合語文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例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中,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教師可以通過對朝花夕拾的導讀來引入對文章的教學。作者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懷念阿長,懷念自己童年時,陪伴自己成長的那位保姆。但教師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引入到作者的散文集中,比如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所寫下的文集。朝花夕拾這本名著中包括了十個故事。而這十個故事都是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想法以及感受。教師可以先在課前給學生講一講這十個故事的大致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眼界,也豐富了學生對知識的延伸性學習。通過對大量文章進行閱讀,可以訓練豐富其學生的語文邏輯結構,通過閱讀讓學生可以對文章進行針對性的梳理,以及結構上的劃分。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繼續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