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文


[摘 要]智慧課堂是教育信息化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效地應用智慧課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技術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及核心素養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文章以“煤的干餾 苯”一課為例,探討如何科學有效地應用智慧課堂,更好地開展信息化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智慧課堂;苯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35-0066-03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智慧課堂應運而生。智慧課堂是指在物聯網、大數據、富媒體、智慧學習空間、“云+端”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結合教師智慧、現代信息技術智慧和學生智慧構建的具有交互性和實時性的智能化、高效化、個性化新型課堂,是培養智慧型人才的課堂,是未來課堂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形式。
為了檢驗信息技術下的智慧課堂教學效果,筆者以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2“煤的干餾 苯”一課為例,探索信息技術下的智慧課堂教學,希望從中可以得到些許啟示,并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一、教學背景
1.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3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第2節《石油和煤 重要的烴》的第三課時,主要學習一種新型的有機化合物——苯,從苯的結構、性質和應用入手,和前面學過的乙烯等不飽和烴做對比,從結構上再次認識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并且通過比較苯與乙烯等不飽和烴的結構與性質上的差異,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維,為后面學習芳香烴打下基礎,同時認識化學對人類社會的正面價值,培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2.學情
學生在上本節課之前已經初步掌握了有機化學結構與性質的關系,也學習了一些常見的有機化合物(如甲烷、乙烯等)知識,還了解了怎樣使用“證據推理”來驗證乙烯這一類不飽和烴的性質。但學生的化學素養尚未完全形成,有機化合物的知識也不夠豐富,需要在不斷的學習中獲得提高。高一學生具備初步的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云平臺、平板電腦的使用能夠達到基本熟練的程度。
3.教學思路
本節課是高中有機化學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通過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傳達化學核心概念與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乙烯的對比,聯系烷烴和不飽和烴,并且為后面大量的環狀有機化合物的學習做好鋪墊。從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學習物質的性質、來源、用途、危害等,則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化學素養。
在智慧課堂的設計中,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引導學生從化學學科的角度來學習苯的知識框架,并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提升認識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方式與“先學后教”相似,通過翻轉課堂,由學生課前在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自主學習教師布置的內容,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先通過互聯網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在論壇中進行初步的相互交流。
本節課,教師利用云平臺將師生的活動全部納入云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教師的教學、同伴的互助均通過智慧課堂的教學云平臺進行,體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二、教學過程
1.在線學習與交流(課前)
學生活動1:在線觀看教師上傳的視頻,了解苯的發現史、我們周圍的苯、苯的合理使用等知識。
學生活動2:在線完成學習任務單,先預測苯的化學性質,嘗試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預測,形成“證據推理”的化學思維。
學生活動3:將自學的成果在學習群和討論區中進行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也可以幫助別的同學答疑。
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因此本節課需要由教師課前先發布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苯的相關視頻、微課等數字信息,另一方面是設置相關的問題,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不斷實現學習進階。
2.課堂交流與探討(課中)
(1)提出問題
讓學生從苯的組成、結構預測苯具有的性質,并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引導學生學習苯的相關化學史,了解前人在探究苯的性質中所做的工作,以及當時為什么很多科學家都無法正確認識苯的性質,并順勢提出問題:如果你是科學家,會怎樣去探究苯的結構和性質?
(2)交流探討
從苯的組成看,氫原子數非常少,應該與前面學過的乙烯等不飽和烴的性質類似,但事實上苯的性質與乙烯差異極大。教師從結構、性質、實驗等入手,幫助學生打破原認知,并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如何證明苯的性質與乙烯不同。
本處設置的問題包括“苯分子中是否存在碳碳雙鍵?”“如何驗證苯分子中碳碳雙鍵的存在?”等,最佳的做法是教師因勢利導,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3)隨堂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無論信息技術如何先進,終究不能替代實驗在化學中的地位。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實的化學,而不是單純地觀看視頻和瀏覽網頁。
在本節課中,筆者設計了幾個隨堂實驗,如苯的燃燒、苯與酸性高錳酸鉀的反應、苯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應。學生通過實驗,一方面觀察到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現象來學習物質的性質,培養了“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實驗中,學生通過點燃苯,看到濃煙和明亮的火焰,聞到氣味,再通過自己設計的驗證實驗,觀察到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親自實驗的收獲遠比觀看視頻和瀏覽網頁大得多。
3.深度學習(課后)
本節課是高中化學必修部分對苯的知識學習,屬于淺層次的認知,對于一些現象或成因,學生無法一下子在課堂45分鐘內完全掌握。而新課標要求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僅限于教室中的學習。智慧課堂的實施,延長了學習的時間,拓展了學習的空間,突破了學習的場域。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后,不應該僅限于課堂,可以繼續在課后研討、交流、質疑、探究,不斷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實現泛在學習。
在此階段,筆者設置了一些問題,如“從苯的結構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芳香烴有哪些共同性質?”等,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遷移學科知識,最終實現深度學習。課后,部分學生意猶未盡,在電腦上搜索苯的相關知識,說明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
三、教學反思
1.信息技術的作用
智慧課堂需要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特別強調移動終端(如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通過移動終端與云端相連,開展分組討論、在線搶答、隨堂測試等活動,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實現精準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重難點的突破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促進作用。
但目前有的智慧課堂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僅將先進的信息技術當成更好的“黑板和粉筆”,沒有真正了解智慧課堂及信息技術的作用。智慧課堂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工具,而且能夠解放學生大腦,讓學生的學習更具自由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創造性。課堂中,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并不是第一時間找老師解決,而是先自行思考、探索,然后通過網絡搜尋、同伴互助來解決,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智慧課堂。
2.素材的選擇
微課是智慧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的微課主要是講解苯的微觀結構,幫助學生從分子層面學習苯的相關知識,所以需要教師精心準備,特別是對苯分子中特殊的化學鍵的分析和推斷。同時配置學習任務單,告訴學生本節課要學什么、怎樣學以及學到什么程度。
從深度學習的角度考慮,建議在微課中增加杜瓦苯、棱晶烷等知識,重現化學史上科學家對苯的探究歷程。這樣,一方面在課時上不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另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3.現場的反饋
本節課有兩個問題學生比較困惑,一是苯的結構中為什么沒有碳碳雙鍵,二是苯的性質為什么是易取代、難加成、難氧化。
第一個問題涉及化學史中科學家對苯的探究。法拉第發現苯以后,科學家們一直很困惑,從苯的分子組成來看,氫的含量非常低,符合不飽和烴的結構特征,分子中應該存在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但事實上苯并不具備典型的烯烴或炔烴等不飽和烴的性質。學生有此疑問,說明他們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并且能夠從組成、結構等方面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析,化學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第二個問題則是典型的“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問題。苯分子中存在的不是碳碳雙鍵和碳碳三鍵,而是一種特殊的離域大π鍵,由于結構不一樣,性質自然就不同。在這方面,學生能夠提出疑問,說明已經初步形成化學元素觀和微粒觀,提升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雖然高一的學生不需要在課內掌握離域大π鍵這一知識點,但能夠了解它是不同于碳碳單鍵和碳碳雙鍵的,苯分子中不存在簡單的碳碳單鍵和碳碳雙鍵交替的結構,就是一大收獲。
在傳統的化學課堂中,上述問題首先需要學生反饋給教師,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即“以學定教”。但在智慧課堂的平臺下,學習不再是簡單的師生間的交互,不但可以由學生向教師即時提出疑問,請求解答,也可以在論壇中由學生間互助解決,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自行了解,實現有針對性的泛在學習。智慧課堂的交互性,使得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及時而有效,真正實現了深度學習。
4.智慧與能力的培養
智慧課堂的應用,最終會實現學生智慧與能力的培養,這是通過師生情感交流與智慧教學的實踐綜合達成的。這點從智慧課堂和“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存在的差異性可以看出,“先學后教”強調“兵教兵”,教師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但是智慧課堂中,師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不是簡單地讓會的教不會的,而是一起提出問題、合作探討、尋求答案,最終實現智慧與能力的培養。
新時代已經來臨,未來的課堂必將是信息技術全面應用的課堂,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而依托信息化,學習也更具自由性、開放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促進“傳統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的轉變。
[? ?參? ?考? ?文? ?獻? ?]
[1]? 單旭峰. 對高考中有機合成考查的分析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7(10):72-77.
[2]? 何學英.高考化學有機推斷題復習策略研究[J].讀寫算,2019(14):141.
[3]? 林水嘯.構建“素養為本”的化學智慧課堂:以“氯氣的發現與制備”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4):116-118.
[4]? 林桑,張賢金.基于智慧課堂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教學實踐:“二氧化碳的性質”課例分析[J].化學教與學,2020(7):35-38,29.
[5]? 尹歡歡,高曉瑩,吳春峰.指向宏微結合觀念建構的化學智慧課堂:以離子反應教學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0(11):49-52,66.
[6]? 池善爐,唐燕明.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智慧課堂的創建[J].基礎教育論壇,2019(35):14-15.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