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梅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更加嚴重。因此,保護環境也成為了我國當今社會中的熱點問題。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目前人們缺少有利的環境保護觀念,過分使用自然資源,導致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保護自然環境。
關鍵詞:高中物理;節能環保意識
前言:在高中物理學科中有很多和環保相關的學習內容,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找到其中的環保素材,有效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為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節能環保意識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高中物理教師想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首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讀懂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才能找到其中和節能環保相關的素材,然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滲透。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節能環保意識。不僅如此,通過培養提高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也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對環境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這一部分的內容時,首先,高中物理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加速度是描述物體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通過加速度我們就可以對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進行有效的判斷。隨著我國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行工具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我們是否能夠通過計算加速度的方式,來對交通工具的速度變化快慢進行有效判斷。同時進行進一步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交通工具的加速度不同?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解物理知識。在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引入一些節能環保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思考,不同交通工具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節能環保的意識,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對學生進行有效啟發,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學習環保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二)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
在高中階段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在快速成長和發展,學生能夠很快的接受新鮮事物。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就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有效結合實際生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滲透節能環保知識。除此之外,高中物理教師也要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對學生產生正面影響。除此之外,教師作為學生的管理者,還應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節能環保意識。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不亂扔垃圾,節約用水,保護一草一木等等。物理知識本身和實際生活就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很多物理知識也來源于生活,然后應用于生活。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就可以通過運用這些知識來引導學生服務社會。
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測量紙帶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這個實驗的過程中,就要注重告誡學生,盡量選擇長度合適的紙帶,同時也要做到不浪費原則。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幫助學生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為保護自然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和力量。
(三)通過物理作業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作業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鞏固他們學習過的知識,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思想觀念。
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能源對環境的污染之后,就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作業題目。讓學生充分結合目前所學習到的知識來想一想,在開發新能源的基礎上,還有哪些能源是可以進行利用的,還能夠實現節能環保的理念。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通過給學生布置物理作業的方式,有效滲透和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滲透相關的意識和理念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落實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我國未來的社會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結束語:總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同時也要給學生滲透節能環保理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節約資源,不浪費食物。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地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國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軍民.初中物理教學滲透節能減排教育的途徑[J].基礎教育研究,2008,(04):39-40
[2]謝黎明.結合高中物理教學進行環保教育推進素質教育[J].學科教育,2001,(0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