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峰,游繼軍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胸外科,江蘇泰州225500)
肺癌是一種發(fā)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且發(fā)病率居各類惡性腫瘤疾病的首位,開胸肺葉切除手術是以往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肺癌治療方法,但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為嚴重,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因此,患者耐受性較差,應用價值較低[1-2]。隨著胸腔鏡技術的發(fā)展成熟與推廣應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在肺癌的治療中得到更多的應用,因具有疼痛程度輕、手術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得到廣泛應用,但兩種手術治療方式對于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影響尚未完全明確,需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3-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胸外科治療的58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胸外科治療的58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29例。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64.2±16.8)歲;平均肺部結節(jié)直徑(1.8±0.6)cm;疾病類型:鱗癌2例,腺癌25例,其他類型2例;合并肺心病2例,慢支炎4例,糖尿病3例,高血壓7例。實驗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63.1±16.6)歲;平均肺部結節(jié)直徑(1.9±0.6)cm;疾病類型:鱗癌2例,腺癌26例,其他類型1例;合并肺心病2例,慢支炎4例,糖尿病3例,高血壓7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8版《診斷學》的相關診斷標準,經(jīng)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歷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臨床研究者;合并嚴重臟器系統(tǒng)疾病者;非首次發(fā)病或既往有手術治療史患者。
1.2 方法患者均于全身麻醉狀態(tài)下完成手術治療,患者保持側臥折刀位,結合肺葉病變位置和疾病情況選擇操作孔和觀察孔,做3個手術切口。對照組采用肺葉切除術治療:從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并從操作孔置入胸腔鏡其他器械,使用超聲刀和電凝鉤分離肺葉組織及胸腔內(nèi)其他粘連組織,切斷支氣管和血管后,對患側肺部進行通氣處理,保證其他肺葉良好復張充氣后切除肺葉支氣管。使用直線切割器切斷肺組織、器官和肺裂平面,清除淋巴結后胸腔內(nèi)灌注無菌注射用水后,檢查支氣管和肺組織殘余部分有無漏氣情況。常規(guī)止血、張肺、留置胸腔引流管后,完成手術治療,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實驗組采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結合患者術前檢查,確定肺部病變情況,切除肺內(nèi)淋巴結和肺葉組織,分離處理與肺葉連接的韌帶組織,解剖切除肺門組織后,分離相應的支氣管和血管,隨后切斷、閉合。觀察肺葉的范圍和病變情況,完整切除病變肺葉組織,常規(guī)止血、張肺、留置胸腔引流管后,完成手術治療,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②肺功能:于治療前和術后6個月,采用高級組合式功能儀(德國耶格公司)測量兩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VC%)、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MVV%)指標。③腫瘤標志物:于治療前和術后6個月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血清分離處理后,通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生產(chǎn)的試劑,按照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Α2l-1)、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9 29術中出血量(mL)69.23±7.34 157.23±11.31 35.148 0.000術中引流量(mL)545.32±23.12 985.34±34.12 57.493 0.000引流時間(d)3.32±0.44 4.54±0.62 8.642 0.000住院時間(d)9.32±1.32 13.20±3.23 5.988 0.000治療費用(元)37 342.44±266.34 46 723.34±321.44 121.016 0.000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MVV、FVC、FEV1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MVV、FVC、FEV1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VC,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MVV,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9 29 MVV治療前93.23±10.22 94.12±11.32 0.314 0.754治療后82.33±8.77 74.92±9.22 3.136 0.003 FVC治療前96.01±10.31 95.88±11.32 0.046 0.964治療后86.34±9.34 78.23±8.49 3.460 0.001 FEV1治療前95.43±10.23 96.00±10.55 0.209 0.835治療后87.45±9.34 76.82±9.11 4.388 0.000
2.3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TNF-α、CYFRΑ21-1、CE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TNF-α、CYFRΑ21-1、CEΑ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ng/mL)

表3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ng/mL)
注:TNF-α,腫瘤壞死因子;cYFRΑ2l-1,細胞角蛋白19片段;CEΑ,癌胚抗原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9 29 TNF-α治療前1.62±0.23 1.71±0.33 1.205 0.233治療后0.64±0.11 0.71±0.12 2.316 0.024 CYFRΑ21-1治療前30.67±4.23 30.54±5.35 0.103 0.919治療后2.31±0.12 2.61±0.32 4.727 0.000 CEΑ治療前45.64±5.66 46.43±5.27 0.550 0.584治療后12.76±1.03 13.42±1.12 2.336 0.023
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胸腔鏡手術技術的逐步發(fā)展完善,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技術已日漸成熟,并成為肺癌患者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法。以往我國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方法以肺楔形切除和肺葉切除為主,而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手術雖效果確切,但該治療方法適應證較為嚴格,需準確分析肺組織、血管和器官等情況[5-6]。雖然常規(guī)的肺葉切除術手術能完整切除病變的肺組織,且治療方法簡單易行,但會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導致術后機體恢復速度較慢,降低術后生活質量[7-8]。而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具有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胸壁肌肉切斷少、術后瘢痕小、恢復速度快等優(yōu)勢,且無需撐開肋骨,不會產(chǎn)生肋骨牽拉情況,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能借助胸腔鏡直視的優(yōu)勢開展治療,因此,對于病變肺段和縱隔淋巴結清掃更徹底,具有較高的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9-10]。
有研究[11-12]顯示,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相比,在淋巴結清除數(shù)量、患者生存率、手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和術后復發(fā)率等方面均具有更高的優(yōu)勢和價值,特別是對于合并心肺功能障礙而無法接受開胸手術治療的患者,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具有更高的實用性,可提高患者的耐受性,避免影響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降低患者死亡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MVV、FVC、FEV1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MVV、FVC、FEV1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TNF-α、CYFRΑ21-1、CE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TNF-α、CYFRΑ21-1、CEΑ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用于肺癌的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肺組織,符合微創(chuàng)治療原則。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接受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操作方法簡單易行,手術過程中視野良好,手術切口較小,患者術后無需長時間引流和住院治療,整體治療效果顯著,可作為臨床首選的肺癌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