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牛慧麟
摘要:龍門盆地處于佛崗―河源緯向構造帶與肇慶―海豐緯向構造帶和新華系廣州―從化斷裂帶與河源斷裂帶之間,成礦地質條件較好,盆地內及周邊已發現有多個中型礦(床)點,礦床類型主要為海相沉積―熱液改造型、接觸交代型、巖溶堆積型,其次為熱液型充填交代型和陸相火山―次火山熱液型。礦種類型包括Pb、Zn、Sn、W、Cu、Ag等。本文從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入手,結合研究區內典型礦(床)點地質特征的研究,進一步總結了多金屬礦的成礦規律,為下步勘查工作提供找礦方向。
關鍵詞:龍門盆地;多金屬礦;成礦規律;找礦方向
1.引言
龍門盆地主要處在Ⅲ-84(粵中Pb-Zn-Au-Ag-Sn-WU-RM成礦帶)中的Ⅲ-84-2(龍門Fe-Pb-Zn-W成礦亞帶),屬Ⅲ-84-2-①(利山Fe-Pb-Zn-W礦田)內,礦床資源多,種類豐富。據統計,龍門盆地內及周邊已發現的礦床(點)達43個,其中礦床20處(中型礦床2處,小型18處)、礦點17處、地熱點6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后有區測隊、地質隊在龍門盆地開展過區調以及礦點的初步普查工作,期間也有民采活動。2011年至今,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一直在龍門盆地開展普查找礦工作。研究區位于龍門盆地北緣,進一步研究總結該區鉛鋅錫多金屬礦的成礦規律,對指導區域找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成礦地質背景
龍門盆地處于佛岡―豐良東西向構造帶與河源深大斷裂結合部位。南嶺東西向構造帶佛岡東西向花崗巖巖基帶南緣,河源北東向斷裂北西側,其形成上受上述兩大構造帶聯合、復合控制。龍門盆地為新生代以后形成的斷陷盆地。盆地中部為第四系沖積平原,說明第四紀仍有新的構造運動。盆地的基底主要為寒武系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等,大部分為第四系覆蓋。區域巖漿巖非常發育,以燕山期花崗巖為主,巖性主要為黑云母花崗巖,主要分布于區內凸起區段或凸起與凹陷過渡地帶。區內構造主要受區域性北東向深大斷裂控制,褶皺和斷裂構造分別形成于加里東期、海西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構造線的展布主要為北東向。
3.典型礦(床)點成礦特征
龍門盆地內礦床(點)在博羅、戰斗、利山、網頂處密集分布,呈近南北走向;龍江、平陵到龍門則呈北東西走向,與斷裂方向一致;而北部則沿近東西走向的佛岡巖體,在其內外接觸帶形成礦床。中型鉛鋅礦床分布于盆地的南北緣,東部邊緣為中型利山鐵多金屬礦。
4.成礦地質作用分析及找礦方向
4.1成礦作用分析
4.1.1沉積成礦作用
(1)龍門盆地陸相地層復雜,尚有火山盆地。本盆地和邊緣礦點多、異常明顯,是盆地控礦的佐證。
(2)龍門盆地地層巖性復雜,沉積了上泥盆統、下石炭統碳酸鹽生物灰巖等,此套巖性是Pb、Zn海相沉積—改造型礦床的控礦層位。盆地北緣有上倉鉛鋅礦(中型),南緣有茶排巖溶堆積型鉛鋅礦(中型)產出。巖溶型鉛鋅礦品位高,來源于原生礦,而原生礦則產于上泥盆統灰巖中。據報道,近期陸相火山熱液型找礦已顯現出重要意義。龍門盆地的兩個火山盆地應引起重視。
4.1.2構造成礦作用
(1)佛岡—豐良東西向斷裂和北東向河源大斷裂在龍門盆地邊緣交接,和省內已知礦床的成礦規律比較,本區的時空控礦條件極為有利。
(2)盆地及邊緣東西向構造體系及華夏—新華夏系構造低級別、低序次構造發育,它們是導礦、配礦和容礦的有利條件。
4.1.3巖漿成礦作用
(1)從龍門盆地內出露的巖漿巖及分布情況判斷,龍門盆地經歷了多次的構造運動,尤其燕山運動的改造活動明顯,因此形成了龍門盆地多種多樣、復雜多變的巖漿巖分布和構造形跡。龍門盆地內侵入巖主要是佛岡花崗巖基,燕山三期、四期的花崗巖、二長花崗巖巖體廣泛分布,侵入巖的成因類型和巖石特征對形成裂隙充填熱液礦床、接觸交代礦床有利。
(2)龍門盆地東部為上侏羅統陸相火山盆地,巖石主要是英安巖、英安斑巖、酸性流紋巖類,有條件形成陸相火山—次火山熱液礦床。
綜上分析,認為龍門盆地成礦地質條件較好,控礦因素較明顯,已發現多類型礦床存在,礦點密集,有明顯的地球化學異常和明顯的找礦標志,極具找礦潛力。
4.2找礦方向
根據已收集的礦(床)點的分布以及1∶20萬區域化探工作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的異常分布特征,結合成礦地質條件和礦化信息,綜合分析研究,初步圈定3個找礦遠景區。
4.2.1平陵徑—大坑逕Pb、Zn、Sn遠景區
遠景區位于新豐江巖體南緣的舌狀體凹部的接觸帶附近,遠景區呈不規則長條形,近似北西走向,出露地層主要有:小坪組、金雞組、測水組、大賽壩組、石磴子組、帽子峰組地層。天子嶺組灰巖,面積36km2。該遠景區處于1∶20萬重砂測量18號W擴散暈、金屬量測量9號Pb異常擴散暈包含部位,本區包含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平陵徑—上徑一帶W、Sn綜合異常帶和黃竹塘—云朝寨一帶Pb、Zn綜合異常帶。區內已知礦(床)點有平陵徑鎢錫礦床(高溫熱液型礦床),銀湖壙鉛鋅多金屬礦點(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鉛鋅多金屬礦)和大坑逕鉛鋅礦(矽卡巖型浸染狀方鉛—閃鋅礦床)等。該遠景區處在區域化探圈定的異常帶內,總體Pb、Zn、W、Sn元素異常成暈重合好,異常強度高;地質背景較好,整個遠景區多處于新豐江巖體內外接觸帶附近;區內已有矽卡巖型鉛鋅礦,高溫熱液型鎢錫礦床等,本遠景區圈定旨在巖體于灰巖內外接觸帶附近找到新的鉛鋅錫礦床,找礦潛力巨大。
4.2.2鄔村—柯木園W、Sn遠景區
遠景區位于龍門縣北側鄔村—柯木園一帶,處于新豐江巖體南側與田心圍巖體內外接觸帶附近。遠景區呈不規則長條形,近似北西—南東走向。面積10km2。該遠景區處于1∶20萬重砂測量10號W擴散暈,1∶20萬金屬量測量5號W擴散暈之中,本區包含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上柯木園—雙飛頂一帶W、Sn、As綜合異常帶。區內已知鄔村錫礦點(遠景區南東部,田心圍巖體與泥盆系帽子峰內外接觸帶上,熱液型礦床)和柯木園鎢錫礦床(遠景區北西側新豐江巖體與田心圍巖體內外接觸帶部位,熱液型礦床)。該遠景區處在區域化探圈定異常帶內,W、Sn異常成暈重合好,異常強度高,異常帶整體呈北西向;地質背景較好,多處在巖體內外接觸帶部位;且遠景區內有多個鎢錫礦點,已知礦點均為高溫熱液型礦床,因此,在該遠景區內有望找到鎢錫礦床,前景良好。
4.2.3上倉—合子村Pb、Zn、Ag遠景區
遠景區位于地派鎮南側,合子村附近,處于新豐江巖體南端,為新豐江巖體和泥盆系帽子峰組、春灣組和老虎頭組地層內外接觸帶附近,東部有石炭系大賽壩組、測水組地層出露。遠景區呈不規則長條形,近似東西走向。面積30km2,該遠景區包含1∶20萬金屬測量8號Pb、Zn擴散暈,本區包含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眼塘—合子村—地派鎮一帶Pb、Zn、Ag綜合異常帶。總體Pb、Zn、Ag異常成暈重合好,異常強度高,鉛鋅銀礦找礦前景較好。區內已知鄔村錫礦點(遠景區南東部,田心圍巖體與泥盆系帽子峰內外接觸帶上,熱液型礦床)和柯木園鎢錫礦床(遠景區北西側新豐江巖體與田心圍巖體內外接觸帶部位,熱液型礦床),該遠景區處在區域化探圈定異常帶內,W、Sn異常成暈重合好,異常強度高,異常帶整體呈北西向;地質背景較好,多處在巖體內外接觸帶部位;且遠景區內有多個鎢錫礦點,已知礦點均為高溫熱液型礦床,因此,在該遠景區內有望找到鎢錫礦床,前景良好。
參考文獻:
[1]張敏,曠健,肖志才,王帥,祁士華,陳孝雄,李立峰,唐靈.廣東惠州燕山期以來地質構造演化:對華南構造的新啟示[J/OL].地球科學:1-25.
[2]古志宏.廣東龍門上倉鉛鋅礦成礦特征及成礦規律研究[J].地質學刊, 2011, 35(02):130-133.
[3]曹魁.廣東龍門茶排巖溶堆積型鉛鋅礦床礦石特征及礦床成因的初步研究[J].中國巖溶, 1988(S2):88-95.
[4]廣東地質勘查開發局七五六地質大隊十分隊, 1∶5萬龍門縣幅、田尾幅、平陵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書, 1995
[5]湯志軍.龍門熱水鉛鋅礦床地球化學、物理特征及找礦標志[J].西部探礦工程, 2007(10):90-92.
[6]楊帥.南嶺地區鎢錫礦床分布規律及成礦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