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海 張麗華
摘要:受惠州市暴風天氣及地形地貌的影響,惠州市惠城區東江林場瑤池分場家寶園林綠化公司內員工餐廳后山邊坡發生過多次微型崩塌,嚴重影響了坡腳下人員的安全。因為存在安全隱患,應及時對該處邊坡進行修護治理。本文對這種情況提供了一種比較經濟、實用的方案,同時也為相似的地災情況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崩塌;放坡;錨桿格構梁
1.工程概況
該項目位于惠州市惠城區東江林場瑤池分場家寶園林綠化公司內員工餐廳后山邊坡。該邊坡原為露天石場采坑,邊坡整體寬度約350m,坡高最高約40.00m,對員工餐廳存在威脅的邊坡坡寬約40m,坡向280°,坡度約75°~80°,坡高為1.50m~29.00m。坡頂植被發育,以喬木為主,坡面雜草、灌木覆蓋,中下部局部巖體裸露。邊坡目前尚未進行防護,且無截排水措施。
該處發生過多次微型崩塌,最近一次崩塌發生于2018年9月山竹臺風期間,崩塌主要發生于邊坡中上部殘積土層中,崩塌體順坡向坡寬約21m堆積于坡腳,距房屋約1.9m~3.5m。距坡頂邊緣約1m~3m處發現有多處不連續的裂縫,縫寬約20cm,縫長1.5m~3.5m,局部區段裂縫錯落約25cm。一旦再次發生崩塌,將造成嚴重的生命及財產損失,威脅坡腳人員5人,潛在經濟損失約8萬元,危害程度為小,危險性中等,為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現提供一種上部邊坡進行錨桿+格構梁、下部進行掛主動防護網的施工方案。
2.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野外地質調查及勘查報告,該崩塌點邊坡巖土體可分為:(1)第四系坡積層(Qdl)、(2)第四系殘積層(Qel)、(3)基巖風化層(J1j)。
3.水文地質條件
勘查場地為低山地貌。在降雨時及雨后一段時間會形成暫時性的流水,降雨主要以兩種方式向低凹地帶匯集:①以面流的形式直接順山坡或山溝而下;②滲入地表土層后,以孔隙潛水和裂隙水的形式向地勢低處徑流、排泄。地表水主要通過坡面及坡頂的排水溝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徑流排泄。
坡積土層、殘積土層及全、強風化砂巖層基本不含地下水,基巖裂隙水主要為構造裂隙水和風化裂隙水,賦存在基巖裂隙中。地下水位一般受地形影響,變化較大,在山坡上,水位稍高,在山腳地段,水位較低,根據現場調查,邊坡坡腳一帶未見泉水出露。勘探深度內亦未見地下水。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區域地下水含水量貧乏。場地內的各巖土層均為弱透水層。
根據勘察報告可知,勘查場地地表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
4.邊坡的穩定性分析與計算
根據現場調查及邊坡的形態特征,在地質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采用簡化瑞典條分法對邊坡進行穩定性分析和計算,并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對勘查區邊坡進行穩定性評價。經計算暴雨工況下邊坡穩定性系數Fs(圓弧滑動法)。
5.治理設計方案
5.1設計原則
勘查區邊坡的整治建議按以下原則進行:
(1)整治工作應貫徹“綜合整治,力求根治”的原則;整治方案選擇根據不同坡段潛在的變形失穩形式選擇;另外應因地制宜,密切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和已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和危害性,分區段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盡量節省工程費用。
(2)本工程整治設計宜遵循“固腳、強腰、排水”的原則,同時貫徹“恢復自然、水土保持、技術先進、經濟美觀”的理念。
(3)應認真貫徹“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的原則,建立信息反饋制度,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復核地質情況,發現實際地質情況異常,應及時調整設計,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施工前及施工后應對重要支護結構采取相應的監測和檢測工作。
5.2邊坡支護結構設置建議
①上坡面采用錨桿+格構梁+噴播植草護坡,坡面按照1∶0.5放坡;對下部巖質邊坡部分,掛主動防護網護坡,并在坡腳設置擋土墻。
②對邊坡進行支護的同時,做好邊坡排水、截水設施的建設,包括截水溝、排水溝、跌水臺階與急流槽等,避免雨季期間,雨水大量入滲,坡體長時間受水浸潤造成重度增大,降低巖土體抗剪強度,誘發邊坡地質災害。

5.3邊坡監測
目前邊坡處于不穩定狀態,應立即對崩塌路段進行封閉管理,設置警示標識,立即開展變形監測工作,若發現變形加劇現象應采取卸荷、加固等應急措施。在整治過程中和整治后,都要進行監測,尤其是雨季,監測更要加強。監測資料應齊全,監測資料應包括:監測基準點和監測點點位位置、編號、觀測日期、本次位移值和累計位移值;根據監測資料應繪制變形量—時間曲線,每期監測報告上應有上述資料數據及必要的文字說明。應在施工完畢兩年內依舊進行定期監測,隨時間推移間隔時間逐漸增大,雨季、地震期間加密監測。
6.結論
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計算表明:剖面A—A在暴雨工況下為不穩定。邊坡現狀處于不穩定狀態,必須盡快采取措施,進行整治加固。經進行支護處理之后,驗算穩定性系數為Fs1.40。說明本設計方案,可達到支護的要求,可作為未來相似工況和地質環境的處理方式,也起到實例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鄭生慶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
[2]方小丹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5.
[3]溫智熊,藍俊康,梁一敏.廣西龍勝縣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的氣象預警預報[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 2018.
[4]魏永幸,楊建國.邊坡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2000.
[5]溫智熊,藍俊康,梁一敏.廣西龍勝縣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的氣象預警預報[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 2018,(03):464-468.
[6]劉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思路與對策研究[J].低碳世界,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