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莉


中圖分類號:TS95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12-0034-03
引言
傳統形式的書信往來,是人們自古以來溝通傳遞情感信息的必要手段,驛使送信、鴻雁傳書、魚傳素尺等耳熟能詳的典故,皆以書信為傳達的媒介。時至今日,現代信息化社會中的網絡平臺使人們溝通零距離,但是高效溝通的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情感交流的減少,內心共情則成為現代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素。古人傳書的目的不僅是信息情報的傳遞,其中夾雜著更為細膩的情感韻味,通過信箋設計或紙箋材質等因素均能看出傳統書信所特有的形式美感,在人文和自然元素中表達著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詩經》中的《風》對古代勞動人民生活中的世間百態有著詳細記載,是人們表達共情的一種文學形式,《詩經》所記載的植物名種繁多,體現古人在植物與自然變化中感受氣候時令的轉換,特別是植物的花開花落,正是這種引人入勝的畫面感,成為《花曰》信箋創新設計的靈感之源。
在后疫情時代既是考驗也是機會,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人文創新的交融。信箋創新設計的課題研究是為推動人們藝術審美的平衡,并試圖解決社會關系的復雜問題。探索簡約古典風格的信箋創新設計,一方面梳理箋紙的演變歷史,這有助于設計過程中對歷史理論的把握,并通過對古代箋紙傳世佳作的初步分析,結合現代箋紙的創意設計實踐,深層了解《詩經》語境中信箋設計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根據《詩經》與生俱來的浪漫主義屬性,在傳統文化基礎上構建出現代設計的古典新形式,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時促進傳統工藝與創新設計不斷融合。
一、箋紙演變及信箋設計元素分析
(一)箋紙歷史演變
中國用紙的傳統悠久綿長,在箋紙的歷史發展中,分別有魏晉彩箋、唐制薛濤箋、宋代澄心堂紙、明清刻版箋紙等為代表。箋紙與其技術制作的發展,是伴隨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需求而變化,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并不會因為朝代的更迭而隨之改變,這正是傳統工藝的演變之道。
1.魏晉彩箋。兩晉時期的張永紙和凝光紙等,是魏晉流傳廣泛的箋紙品名。《南史》中有記載“令八婦人髮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維和,遲則罰酒。君度酣飲,從夕達旦,以此為常”。常被引用來描述魏晉彩箋的起源。據文獻《宋書·張永傳》記載,“張永善隸書,又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南朝張永紙頗受宋文帝的贊賞,遂得以發展為御紙。
2.唐制薛濤箋。唐代隨著詩詞的蓬勃發展,詩人也逐漸自己造紙或加工紙,在紙上題詞,做出名箋。薛濤箋的制作為赤色箋,采用芙蓉等紅色花瓣加工制成,其設計旨在文人之間的題詩唱和,故薛濤箋大都以制小箋為主。白居易《寫新詩寄微之偶題卷后》“寫了吟看滿卷愁,淺紅箋紙小銀鉤。未容寄與微之去,已被人傳到越州”。 表現出文人墨客用小箋題詩的風雅情趣。
3.宋代素箋。箋紙發展至宋朝,備受文人喜愛的當屬源自南唐李后主的澄心堂紙,注重品質,而非形式,是宋代素箋的特色。北宋歐陽修在《和劉原父澄心紙》中描述“君從何處得此紙,純堅瑩膩卷百枚”。可見澄心堂紙質純堅韌,且細膩光潤,可謂紙之上品。
4.明清刻版制箋。宋板書歷經宋元在明代得到成熟發展,并對制箋技術起到促進作用,萬歷年間制箋工藝便可以在箋紙的行格邊框中添加裝飾紋樣,可見制箋風尚的轉變,箋紙設計圖像逐漸轉向圖案化、程式化。清王朝以來,一類在民間得以發展的芥子園名箋,另一類是怡親王府制角花箋,均為箋紙佳品。
(二)《詩經》典籍植物元素與設計心理學的關系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古人抒發情感的文學載體;信箋是古人傳達情感的書信表達方式,同樣也是以文學為載體。前者主要通過口頭傳頌的方式表達,后者則是以信箋的書寫內容,以及箋紙本身特有的設計制作效果,來抒發人們的情感。《詩經》中植物元素蘊涵的比喻關系,與現代設計學中的擬人擬物的設計方法很相似,利用植物元素的造型藝術設計,可以充分呈現古典自然的中華文化特色。
根據植物元素的圖形樣式,研究信箋設計中人們對植物元素的視覺心理反應。《詩經》中的植物元素結合二十四番花信風中記載的花季,春季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是由枯萎寒冬轉向花卉綻放,也是感官對自然之美的感受,在設計心理學中屬于自然元素的具體形態所傳達出的視覺形式美,從而產生相應的愉悅感,在信箋創新設計中運用可以進一步刺激人們下意識的溝通需求。
1.造型設計心理刺激。《詩經》中有關于芄蘭的傳頌“芄蘭之支,童子佩觿”是表達稚嫩童子的形象,與春寒料峭的初始之景相呼應,構思出芄蘭挺拔的萌芽是初春中堅韌的象征,對芄蘭造型變化的設計心理學應用,使人們產生對春天初始的期待之感,面對嚴峻疫情后期百廢待興,產生對書信傳達平安的創新設計需求。
2.色彩視覺心理刺激。《詩經》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棠棣之華,鄂不韡韡”,桃花的粉紅與棣棠的瑩黃是充滿希望的顏色,使人不禁想到在春意盎然的季節中對愛情和兄弟手足之情的美好向往。推進設計心理的情感化,適度提高用色純度,使信箋設計表現為主動溝通的積極態度。
3.構圖設計心理刺激。《詩經》中“予手拮據,予所捋荼”,這是對荼蘼花期的描述,根據詩句荼蘼花瓣紛飛的飽滿構圖設計,表達在荼蘼盛放時人們勤勞的農忙場景。反映出晚春萬物向陽,人們團結戰勝疫情的內心釋放。
通過分析芄蘭、桃花、棣棠、荼蘼四種植物元素與設計心理學原理的關系,可以感受到《詩經》中蘊涵著藝術性的畫面感,設想植物的動態美和傳統古典美的結合,利用《詩經》的文學背景,增添信箋創新設計的人文屬性,能夠充分建立設計說明的理論支撐。
二、信箋創新設計實踐
近年來,現代藝術設計新形式所體現出創新性文化的設計語言,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認可,人們不斷地追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創新之處,在經典中體驗現代設計的文化韻味。信箋是中國人傳達情感的橋梁,其樣式變化的規律始終推動著手工藝設計的發展。從《詩經》植物元素設計著手,研究新形勢下古典信箋的創意設計方法,在實踐中探索新思路。通過對箋紙的歷史發展脈絡初步研究,了解我國傳統箋紙的形式與特色,認識到創新設計的價值不僅是技巧層面上的,還應具有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價值內涵,力求將人們的情感釋放以信箋傳統的書寫模式表達出來,即促進人與人的心靈溝通,也是設計從“物”到“事”的實踐研究結果,使受眾構建出對于信箋創新設計的古典審美意趣。
(一)信箋植物元素的圖形設計
為突出“花曰”的設計主題,制作四張《詩經》中“芄蘭、桃花、棣棠、荼蘼”花朵的手繪圖形。將花朵的植物形態通過畫面形式表現出來,以傳統工筆畫的繪畫方式為基礎,結合插畫藝術描繪手法,使傳統工筆畫有不同以往的現代風格。設計方法有扁平化、光影對比、噪點化等新穎的繪畫技巧,將傳統紙筆繪制數字化呈現,豐富信箋的古典圖樣設計體驗。
1.芄蘭的設計使用朱紅為主體色彩(圖1),背景色為接近于蘭花的本體色和光影噪點設計效果,整體畫面注重蘭花形態的線條感設計,這不僅是宏觀的造型塑造,更是從微觀設計中復刻蘭花高傲的性格。
2.桃花淡彩用色的寫實風格設計(圖2),襯托畫面意境,用古典形式美設計花朵的形態,宛如春之仙子般區別于現代工業設計,體現受春季外因影響,提亮用色明度,設計出植物的動態,形成與受眾心理互動的效果。
3.棣棠使用植物自然暖色基調(圖3),用線條強調棣棠的花蕊部分,為追求生命活力的設計感,暗示從弱到強的生命過程,點綴綠色背景使設計形式上有意識的增強色彩對比,營造春意正盛的意境。
4.荼蘼的設計由環境色組成花瓣(圖4),并延伸至畫面色彩純度和灰度的對比關系中。整體畫面設計力求完整,青色平鋪突出晚春的雨季環境,將抽象的外部因素具體化。
(二)信箋主題字體設計分析
信箋創新設計的主題確定為——“花曰”,由最初的“溝通”核心訴求考慮,一方面體現花卉植物元素的浪漫志趣,另一方面結合“曰”乃“說”之本意,能夠從主題中感受到信箋的功能屬性,以及創新設計所帶來的審美啟發與溝通心理刺激。
1.“花曰”字體設計是根據書法中的運筆之道,字形結構和空間布白等書寫規則,形成創意字體實踐設計的靈感啟示。秉承字體設計的基本原則,在保證字體清晰辨識度的基礎上,標志“花”字的形態是由古文字中草字頭“艸”演變而來的象形結構,根據清代鄧石如的漢字篆書拓本(圖5),可見“華”字篆書字形的草字頭部首,書寫形態像一棵小草向上生長。推敲出“花曰”中“花”字的設計靈感,采取結構置換的方法,用古文字與現代漢字的偏旁部件融合設計,將“花”字的草字頭使用篆書樣式,并結合“化”字的簡體字形,體現傳統書法審美韻味的同時呼應主題,象征目前抗擊疫情勢如破竹的設計力量。
2.“花曰”的“曰”字則是采用隸書字形,“曰”字部首“口”的字形上半部分設計為隸書“蠶頭雁尾”的書寫方式,(圖6)字體利用弧形的圓潤比例,修飾隸書起筆和收筆時的頓點,促使字體更加工整美觀。以“花”與“曰”的筆畫運用元素拼接設計方法,更加突出字體的結構整體性,是傳統文化在當下對于設計創新的重要源動力。
3.主題的英文字體在傳統西文設計標準的基礎上,將“FlowerSays”字體做出右對齊設定,結合“花曰”字形的整體結構設計英文的比例大小,調整合適的間距位置并加以裝飾效果,同時起到襯托設計主題效果和基本信息傳達的雙重作用。(圖7)
(三)信箋創新設計效果展示
1.箋紙設計效果。根據信箋的古典美創新設計思路,結合植物元素自然清新設計風格,將“芄蘭、桃花、棣棠、荼蘼”四種花朵圖案應用在信箋的創新設計制作中。以四種植物花卉的主體色調和造型為圖案打底,用多重疊加的設計方法調節畫面層次,增加設計效果的透明度,試圖營造出信箋的浪漫優雅氛圍,并且將矩形區域置于信箋中央,試圖用現代扁平化設計形式代替古典邊框花格,體現簡約創新設計語言與古典自然格調的共鳴。在整體設計過程中,“花曰”字體為居中位置(圖8),旨在強調主題和品牌化效應,且為增添主題意境在字體間設計“花信風”字樣,充分調動受眾的審美意趣,反映出信箋不僅僅是傳遞文字,也給這個工業化發展的社會帶來清新古典的創新設計風格,能使人在閱讀信息的同時,感受到彼此傳達的思想情感。
2.信封設計效果。信封的視覺效果保持設計的整體性(圖9),側重突出主題標志的醒目位置,在花瓣疊加的平面設計中摒棄以往信封純色的乏味質感,即做到整體統一的效果,也體現出《詩經》傳統文化的底蘊。巧用宋版字工藝的啟發,加入火漆封印的別致封閉效果,一定程度上確保私密性,封印刻有“花曰”字樣,也可定制信箋作者的姓名或代表身份的特殊符號。采用半透明硫酸紙為印刷材料,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半透明可以增加信箋的神秘感,使受眾在賞心悅目的同時對信箋的內容產生好奇心理,進一步強化的實用功能,讓溝通看起來即是對信息的接收與傳遞,更增加了人們對通信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興趣。
3.信箋匣盒設計效果。考慮便于傳遞且保護信箋的功能,采用竹質的盒體作為信箋收藏匣。從環境保護方面考慮,另辟蹊徑,利用竹子生長周期比較快的特性,使用循環效率高,能很好地堅持環保標準。避免使用化學油墨噴印技術,而采取陰刻花紋的標識制作工藝,秉承綠色生態無污染設計態度。
圍繞盒體所設計信箋匣盒的“腰封”(圖10),目的在于保護匣盒并加強安全私密性,也提升整體設計的美觀度。主要根據上文對植物元素圖形設計的理論分析,從《詩經》語境的特點出發,針對春天節氣的變化設計出對應四種花卉的腰封。積極營造浪漫主義設計風格,系統體現“花曰”信箋設計的整體性和創新性,力求為后疫情時代中人與人的溝通需求提供必要的情感化設計,一定程度消除疫情緊張度,即實現真誠自然的彼此交流,也保留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三、《詩經》文化對信箋設計的影響
《詩經》作為中華之經典,從傳統文化角度與現代設計的人文屬性等思路出發,了解信箋的歷史發展,研究《詩經》對信箋設計的影響,在信箋的創新設計實踐過程中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以“花曰”為主題的信箋創新設計,主要從《詩經》典籍中獲得創作靈感,傳承傳統詩歌經典的文學藝術底蘊,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審美需求,并以信箋的藝術形式達到人們內心的共鳴。
(一)現代創新設計中自然屬性的運用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師莫里斯曾對“手工藝”的核心問題提出過論述:價值回溯。反機械化設計模式是莫里斯的態度,他主張要適當地把握“度”的問題,避免過快追求工業文明而導致傳統工藝的流失,這成為工藝美術運動的思想基礎。價值回溯即追溯傳統、追溯自然、追溯工藝本身,正是現代設計需要倡導的理念。信箋的創新實踐設計,是利用傳統人文意境來表達現代生活中藝術審美的變化,追溯傳統——借鑒工藝美術運動崇尚自然的設計方式,這不僅是對信箋設計的審美提升,更是關乎健康發展的時代性課題,能夠令人們更加真實地面對自己和社會。
《詩經》正是人文屬性創新設計的重要出發點,中國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儒學思想,辯證地看這是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包容,并非一味追求機械文明,現代工業設計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相對于人的情感和道德而言,傳統文化與手工藝顯然已經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詩經》蘊含的文化能量,不但沒有割裂傳統與現代的聯系,而更貼近于生活,成為文化傳承的紐帶,在工業發展中增添人文潮流。信箋的情感設計就是建立在《詩經》浪漫主義情懷之上,情感化設計的需求在于傳遞出產品的人性化特點,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橋梁上[12] ,這則需要借助于自然屬性的設計輸出,利用植物元素創作,實現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特色。
(二)傳統文化的創新趨勢
新時代新變遷,設計事業必然會在創新的篇章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詩經》的在歷史的大背景中為我們提供著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氣息也從設計的角度為我們打開創新的大門。《詩經》作為一部經典史籍,具有厚重的傳統底蘊,同時也不斷以新的面貌展現在新時代的社會中,從插畫圖樣的釋義到文學趣味解讀等形式,無一不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信箋創新設計基于對《詩經》植物元素進行再創作,以此展示信箋對于這個特殊時代的重要意義,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與設計的創新之處。
文化與設計的碰撞是人們不斷追求傳統和現代的融合點,如今更是對各式各樣傳統經典的藝術文化遺產進行再創新,繼承與發揚的精神始終是我們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詩經》的文化力量之強大,匯聚在現代設計中的文化元素,不僅能從傳統中繼承精髓,也會在國際舞臺上中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結語
透過傳統看未來,梳理歷史上紙箋演變與形態變化,并探索傳統箋紙文化對現代信箋設計的啟發,進一步明確信箋傳統形式的特點,以及對古代人文理念的繼承與發揚。在信息時代發展的背景下,《花曰》信箋創新設計的實踐,融合了《詩經》中植物元素的圖像學研究,針對信箋古典美的風格,展示出現代信箋創新設計的簡約型審美。在符合視覺傳達設計原則的基礎上,《花曰》的字體設計給信箋增添主題性標志元素,推動品牌設計識別度,促進本土設計傳播途徑多元化。結合傳統文化視角,深入剖析《詩經》典籍的浪漫主義格調,從而激發出人們對古典浪漫主義精神的向往,顯示出古典浪漫特色的植物元素,迎合現代審美標準襯托信箋創新設計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