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你有被網絡“種草”坑過的經歷嗎?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購物前,82.6%的受訪者會搜索相關“種草”推薦。78.2%的受訪者有被網絡“種草”坑過的經歷,61.7%的受訪者覺得護膚品、化妝品是網絡“種草”容易踩雷的一類產品。(2021年11月4日《中國青年報》)
所謂“種草”,是指把一樣事物(商品、美食或景區等)推薦給他人,讓他人也產生喜歡之感并購買(消費或打卡),與“安利”類似。相應地,有“種草”就有“拔草”——把喜歡某種事物的感覺、想要消費某種商品的欲望給“拔”掉,也就是取消消費計劃。在各種商品琳瑯滿目、美食應接不暇、旅游資源極大豐富的今天,不少消費者有一種空前的“選擇困難癥”。而搜索相關“種草”推薦,綜合考慮他人的消費、旅游體驗,再結合自身需求選擇消費、旅游產品,就成為化解“選擇困難癥”的重要辦法。
應該說,最初的“種草”基本是“野生”的,“種草”人純屬出于喜歡某種好物,而向他人誠心推薦、熱心分享,實現真誠幫助、關愛他人的美好初衷。然而,當消費社交化不斷向前發展,“種草”人多了,尤其是搜索相關“種草”推薦的人多了,商家的嗅覺總是靈敏的,更多不一樣乃至有目的、有計劃的“種草”也隨之而來。營銷式“種草”披掛上陣,將單純樸素的使用心得式“種草”沖擊得七零八落。據報道,一些平臺上的“種草”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寫文、點贊、評論等,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推廣。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種草”再也不是“親測好用”,而是陷阱重重。消費者雖然同樣能享受到選擇消費、旅游產品的快捷高效,但是,又有多少是真實可信的呢?正如一些網友所說,路口有鐵道道閘,就被冠名“小鐮倉”;房子是藍色和白色的,就被稱作“小圣托里尼”;有草地和小鹿,就叫作“小奈良”……前往被“種草”的“詩和遠方”,結果心態崩了,原來一切都是濾鏡下的產物。也有網友表示,“種草”不“種”良心產品,只想著“割韭菜”,便是“一本正經地耍流氓”“一門心思地瘋狂逐利”。
這種挖坑式“種草”顯然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同時,虛假“種草”以及用戶體驗的落差,將影響“種草”平臺的口碑和發展。不少消費者不僅消費更趨理性,且在學習如何分辨虛假“種草”,有人會用“關鍵詞+避坑、排雷”搜索的方式反向避坑,有人會重點關注評論區,時間接近、字數較多的評價大概率是廣告,有的在被博主“種草”前,會特地去查詢有沒有人討論過該博主的“黑歷史”……所以有網友表示,“種草”平臺批量挖下的坑,總有一天把自己埋了;套路種下的“草”,總有被斬草除根的一天。
當然,以上述話語警示“種草”平臺和“種草”人不再虛假“種草”,并不現實。在利益面前,道德自覺是靠不住的;對“種草”式商業營銷,也不必“一棍子打死”,最關鍵的是要給它立個規矩。“種草”式營銷其實是一種軟性廣告。軟性廣告也是廣告,按照廣告法等的規定,“種草”式營銷應明確標注“廣告”字樣,也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出臺有針對性的監管意見,有效、合理監管“種草”式營銷。各個平臺則當進一步加強自查,對嚴重虛假宣傳的用戶,封禁賬號。
與此同時,“種草”人要有職業操守,根據真實消費體驗向消費者“種草”,或幫助避坑。虛假“種草”不僅損害他人利益,也會對網購環境造成傷害,“種草”人也是消費者,也可能自食惡果。廣大網民則應理性消費、量力而行、貨比三家,不要貪圖便宜,同時應提高甄別信息的能力。在選擇消費、旅游產品時,宜選擇正規渠道,并將宣傳頁面、支付憑證、聊天內容等截圖保存,以作日后的維權依據。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