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奧克蘭是新西蘭最大的海港城市,筆者當海員時就曾多過到過奧克蘭,以港口為中心步行去市內逛街,有的街路不知走過多少次了。但一直沒寫建筑特色這類的見聞,因為對于建筑我是外行,我盡管去的次數不少,但都是走馬觀花,要寫也沒實質的東西。但最近看到某雜志上有人寫奧克蘭見聞時有這樣的文字“沒有摩天大樓,幾乎所有的建筑不超過五層......”這樣描述奧克蘭的建筑,筆者不敢認同,建筑物超不超過五層,筆者在此文盡量用照片給讀者一個交待,讓你一看便知真實的奧克蘭,因為最近筆者隨旅游團再次游覽了奧克蘭。
奧克蘭城市發展史
奧克蘭于1840年歐洲殖民者來此開始建鎮,1841—1865年曾為新西蘭首都,城市歷史并不長,所以沒有太古老的名勝古跡。奧克蘭市范圍很大,市區面積108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07.9萬人。奧克蘭市是新西蘭第一大城市,全國工業、商業和經濟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集中全國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這里。奧克蘭地區面積3106.7平方公里,都會區人口146萬。人口密度1199.5人/平方公里。擁有機械、造船和食品加工等工業,海運事業也十分發達。奧克蘭城的建設,正是與港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以港口向外輻射建教堂商業街
從16世紀初開始到20世紀結束,歐洲的殖民者都來自海上,所以城市最先建設的就是港口,以港口向外輻射,最初的模式是,上岸后先建簡陋的碼頭,迎接后來人。然后馬上建教堂,使得殖民者有做禮拜和集會的場所。奧克蘭現存最早的教堂建于1886年,是木結構的教堂。女王街西是奧克蘭市最大的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建成于 1884年,是這一時期教堂建筑的經典代表。設計師充分繼承了英國哥特風格在教會建筑上體現的原則。外立面盡量追求細致而尊貴的比例分割,色彩簡單高雅;聳立的鐘樓顯示教堂的尊嚴,同時也控制整個建筑的視覺焦點。

同一時期的教堂建筑還有1882年建成的圣安德魯大教堂,1898年落成的圣保羅大教堂和圣馬太大教堂等。與歐洲那些古老的大教堂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大小規模簡直沒法與之相比,有人估計可能是當時新西蘭初建時經費不足的緣故。再后建一條商業街,沿著碼頭垂直方向延伸,進行貿易,滿足生活需求。這種建筑模式便是西方殖民者典型的建城模式。
以火車站為中心開始現代化建設
到了20世紀初,奧克蘭開始現代化,建火車站形成城市中心區。凡是從海上來的西歐殖民者所建的城市幾乎都是這個建筑模式,如美洲的紐約、里約熱內盧,非洲的開普敦、拉格斯,亞洲的加爾各答、河內和馬尼拉,澳洲的悉尼等。
第二階段就是建市政廳,作為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標志。各國的市政廳雖然千差萬別,但是英聯邦國家的市政廳幾乎是出于同一份圖紙,最多也是在原圖紙上有所改進或創新。奧克蘭的市政廳建在女王街中段,建于1911年,是典型的英國殖民式建筑。綠色的圓頂是頂廳,下面是鐘樓,以下是辦公室,共同構成約5層的塔式頂樓,下面是兩層樓的主樓,每層都十分高大,大門前是石柱支撐的孤形門廊,整個建筑在高臺上,顯得氣勢宏偉。
縱觀歐洲各國的市政廳前都有一個像樣的廣場。奧克蘭市政廳也不例外,奧克蘭市政廳前的廣場叫奧特亞廣場,與別的國家市政廳前的廣場不同是,廣場不是與市政廳在一個水平面上,而是一個下陷約3米的一個圓坑,直徑100米,原來這個坑是個大火山坑。廣場中間有花壇,周圍有綠樹環繞,還有大電影院、兩層的商場、奧克蘭旅游中心的建筑構成環形。
在圣帕特里克教堂和奧克蘭市政廳之間是奧克蘭的最高建筑——著名的藍天塔,塔高328米。藍天塔邊就是奧克蘭最著名的啥拉藍天賭城。在女王街東面是艾伯特公園,占地78公頃,是城市的中心公園,公園在一座小山上,綠茵遍地,曲徑通幽。艾伯特公園旁邊是擁有新西蘭專業最多的奧克蘭大學和別具一格的奧克蘭博物館。奧克蘭博物館是歌特式建筑風格,建造在一座小山丘上,是一所收藏歷史和民族文物的博物館,里面展示了有關毛利族和波利尼西亞島的歷史資料,館前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 有人給奧克蘭列出十大名勝,分別是女王街、市政廳、奧特亞廣場、圣帕特里克教堂、藍天塔、艾伯特公園、奧克蘭港口大橋、奧克蘭博物館和城郊毛利祠堂。
木制平房住宅區
奧克蘭整個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由奧克蘭港口大橋連成一體。大橋建于1959年,離海面高43米,由于那里經濟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大橋的設計過載量已無法滿足需求,1969年又聘請日本專家設計,把大橋兩側加寬,由原設計的四車道增加到六車道,使大橋的過載量增加了1倍?,F在該大橋一天可過往車輛10萬輛以上,最多時達10.5萬輛。橋北是住宅區,大多為木制平房,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奧克蘭沒有高樓的原因。當時建木制平房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盛產木材,既經濟又便宜,其實是當地是地震多發地區,出于防地震考慮,首選是木制平房。

英國殖民建筑區
奧克蘭是典型英國殖民建筑,最具典型的當數帕奈爾區,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19世紀極富殖民地色彩的建筑物,雅致的咖啡廳,小巧的白色庭院,雕花的小巧陽臺,彎彎曲曲的石板路,活脫脫一座歐洲小城。帕奈爾區曾經是殖民官員的住宅區。據說,100年前的殖民官員們為解思鄉之情,房屋多數都是依照維多利亞時代的式樣而建。如今,這些重新裝修過的,漆上粉紅、淡藍和淺綠的老房子,以文化村的形式復活,顯得古老而又時髦,看來別有一番韻味,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高層建筑新市區
奧克蘭碼頭大樓是奧克蘭市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12年,早年是英國海關辦公署。像這樣的早期建筑,在年輕的新西蘭就算是老古董文物級的建筑了。其實,在新西蘭新市區新建的高層建筑處處可見,別說五層就是十層也有,不但辦公樓有、寫字樓有、公寓樓有、企業事學校醫院有,居民樓也有,當然還有多家金融大樓。筆者雖然叫不上這些高層樓的名字和有些辦公樓的單位,但有照片為證。
殖民建筑時期
奧克蘭建筑特點分為幾個時期,如殖民建筑時期建筑(1865—1910年),像建于1884年圣巴特里克大教堂,建于1882年圣安德魯大教堂,建于1898年圣保羅大教堂和圣馬太大教堂等。這個時期的建筑還體現在銀行和保險類建筑,在十九世紀的最后二,三十年中,奧克蘭最繁華的商業大街——皇后大街上忽然就出現了近十家銀行和保險業辦公樓,但目前保存下來的只有新西蘭銀行大廈和奧克蘭儲蓄銀行大廈兩家,而且后者現在也被改造為一家麥當勞餐廳。
前現代建筑時期
前現代建筑時期(1911-1935),這一時期的建筑風格主要承襲了美國的“芝加哥學派”,而作品以辦公建筑為主。由于新技術和新材料在建筑實踐中開始得到廣泛應用,鋼材和水泥的采用使得建筑可以往更高層數發展,開窗面積增大,建筑外立面較少追求傳統的裝飾符號,而變成整齊的窗墻間的縱橫分割。如1918年建成的新西蘭信托投資大廈,設計師受當時著名的美國建筑師沙利文的影響,將芝加哥風格的建筑根植于奧克蘭。大廈總高八層(第九層為1990年加建),是當時奧克蘭地區最高的建筑。大面積的方形外窗,縱橫交錯的分割線條,質感清晰的石材外墻面,都無異于同時代芝加哥街頭的辦公樓。1927年完成的Smith & Caughey Building百貨大樓等都屬于前現代建筑時期的代表作,主要是深受美國建筑的影響。

現代建筑時期
現代建筑時期(1935年后),由于上個世紀30年代大批的歐洲移民涌入奧克蘭市,原來傳統的獨立住宅已經不堪負重,政府開始關注多層公寓的開發。這些新移民中不乏從歐洲大陸來的建筑師,于是他們在公寓的設計中使自己的專長得以發揮。從這時起,奧克蘭建筑走上現代建筑軌道,高層大樓拔地而起。在這一時期,雖然奧克蘭的建筑師們對現代建筑的追求仍在進行,但至少有兩股潮流是有別于“現代建筑時期”的。一是部分建筑師開始嘗試使用當地材料(以木材為主)完成現代建筑,并使它們適應當地氣候,反映當地文化,也稱“地方復興派”,該派建筑師的實踐活動始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另一派則傳承上世紀80年代風行全球的后現代主義,成為奧克蘭當地的“后現代派”建筑師。
上個世紀的最后十年,是奧克蘭地區建筑繁榮發展的階段,由于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移民高潮的來臨,各類建筑雨后春筍般地矗立在奧克蘭的各條大街上,建筑風格也呈百花齊放的趨勢。像1997年建筑的奧克蘭電視塔,獲得了1998年新西蘭國家建筑大獎。落成于2000年的王子碼頭綜合樓,獲得了2000年新西蘭建筑學會地方建筑設計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后,城市迅猛發展,移民力度加大,人口增加,土地有限,奧克蘭的高層建筑適應也緊跟城市發展的腳步相繼拔地而起,這也是奧克蘭城市經濟、文化、歷史變遷發展的必然和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