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賈平凹在改革三部曲《臘月·正月》《雞窩洼人家》《小月前本》中通過對遭受商品經濟沖擊的陜南鄉村及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新舊人物矛盾沖突的刻畫塑造了“另類人”與“傳統人”兩種典型人物,利用伊格爾頓的文本意識形態觀對其進行解讀,揭示其話語蘊藉,可以發現兩類人物的個性與發展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思想。
關鍵詞:美學意識形態 話語蘊藉 發展的實質 “另類人” “傳統人”
英國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指出:“文學文本不僅是通過它怎樣利用語言,而且是通過它所使用的特定語言與一般意識形態連在一起的?!盿這一表述是對其文本意識形態生產觀的高度概括。其中伊格爾頓將一般意識形態與文本的審美表現相結合,形成了文本意識形態六個范疇中的美學意識形態,“既包括對審美功能、價值、意義等的意識形態判斷,也包括文學藝術的諸層面:文學理論、文學傳統、批評實踐、文學風格、話語等”b。這一概念與話語“蘊藉”這一來源于漢語文學理論的術語巧妙地照應。話語的“蘊藉性”簡言之就是“話里有話”,文學文本中包含著多重復雜意義,其中不乏指導文本走向的哲學觀念,換言之,文本中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包含于話語蘊藉之中。因此筆者試圖運用伊格爾頓的美學意識形態觀對選取的文本進行話語蘊藉分析,尋找所選文本蘊含的意識形態。
“人物是小說的原動力”,本文選取賈平凹創作于改革開放后的三部作品,通過再認識小說的“原動力”,對賈平凹“改革三部曲”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典型性分析?!拔覀兛匆徊啃≌f主要看小說中對人物性格的揭示,這也是構成小說的魅力和教育意義的因素”c。筆者在分析中發現,“改革三部曲”中作者筆下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間矛盾沖突、發展前景等方面都蘊藉著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典型特征,遵循新舊事物的發展路徑,走向新舊事物的必然結局。小說中的典型人物“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無一不在印證著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實質論述,反映了文學的審美與意識形態雙重屬性。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大基本觀點之一,恩格斯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過程的集合,在發展過程中新舊事物的矛盾與斗爭是不可避免的。在“改革三部曲”的人物中,我們能清晰地認識到角色之間沖突的本質是代表商品經濟的新人與固守小農經濟的舊人間的矛盾,而其發展走向也照應著新舊事物發展的前景。這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在今天鄉村的發展道路上這樣的沖突本質仍然存在。
一、“另類人”
在賈平凹“改革三部曲”中塑造了農村“另類人”這一典型形象,其個性和發展前景蘊藉著新事物的典型特征,他們是商品經濟沖擊自然經濟過程中所誕生的新事物的代表。
(一)不安分 無論是《臘月·正月》中靠著手工小作坊發家的王才、《小月前本》中村里唯一一個能到丹江河上游撐排運貨的門門,還是《雞窩洼人家》中退伍回來一心想用柞樹養蠶的禾禾,在絕大多數人眼里他們都是不安分的人。他們的田地荒蕪,缺少料理,在靠天地吃飯的老農眼里,這是種不好一畝三分地卻一心想著通過“邪門歪道”發財致富的人,是典型的不務正業。門門在王和尚眼里便是個不事生產的二流子:“包谷矮了一頭,一疙瘩糞也不上,他哄地,地哄他,盡要長甜桿啦”d;而試圖脫離土地致富的王才在韓玄子眼中也不過是一個從小到大都家境落魄、一事無成、一生碌碌的小人物;禾禾更是搞得自己妻離子散,家徒四壁,寄人籬下,如喪家之犬的怪人。這一系列在傳統農民眼中“另類”的、不安分守己的行為都發生在商品經濟沖擊自然經濟的背景之下,不安分的“另類人”在一群自給自足、勤于農事的老農中的出現,本身就是商品經濟的“代言人”,在其身上蘊藉著 “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內容”e這一新事物的特征。
(二)危機四伏 “ 改革三部曲”中“另類人”的發展路上始終危機四伏,蘊藉著新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的觀點。一方面,窮則思變,“另類人”之所以另辟蹊徑是其在自然經濟中的不如意倒逼的結果?!叭壳敝小傲眍惾恕被蚴歉改鸽p亡,或是孤立無援,或是特立獨行。在典型的鄉村環境中他們不是種田的好把式,王才是“犁地,他不會,撒種,他不會,工分就一直是六分,直到瞎娘下世,新媳婦過門,他依舊什么也沒有” f的自然經濟生產中的落后者,不是如韓玄子一樣的“族老”式人物,代表著鄉村傳統道德的權威,也不是固守土地,勤侍作物,埋頭苦干的老農。因而他們往往不把心思放在自己不擅經營的田地上,而是為了擺脫困窘一開始便另謀出路,因而遭到自然經濟捍衛者們從道德到行動上的阻撓?!峨u窩洼人家》中的禾禾,孤身入贅家境殷實的麥絨家,但為了用柞樹養蠶,差點傾家蕩產,逼得妻子麥絨最終和他離婚。禾禾寄人籬下靠打獵為生,與中學好友——傳統的好農民灰灰勤勞致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樣,門門這一人物也是父母雙亡、孑然一身、獨自在外闖蕩的青年人形象,這些人物從一開始就被迫處于物質和道德雙重危機中。另一方面,當“另類人”通過新的出路獲得成功,對于傳統鄉村社會便形成沖擊,足以撼動典型環境:“一時間,門門成了村里的紅人,他一從石板鋪成的街道上走過,老少就打招呼‘門門,吃些飯吧’,筷子在碗沿上敲得當當響,他的兩只招風耳朵上夾了三四根香煙?!?g卻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主動的、源于商品經濟的道德危機。在《小月前本》中作家生動地描寫了小農群體遭到的現實沖擊:“老秦家婆娘做小本買賣……老秦又整日挑豬閹狗地不落屋,但兩口子都是小鼻小眼的貨色,認錢不認人,有的是滋潤日月,缺的是本分人緣?!県門門則是“錢來如急雨,錢去似狂風……人人背地里常常罵他,有些事卻不得不去求他”i。讓小月感嘆世事難兩全,一語道出矛盾之處:門門與才才的對立不僅是作為小月的追求者的對立,也是新一代農民中固守傳統與另謀出路者的對立,更是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對立。這些伴隨“另類人”發展始終的危機蘊藉著新事物發展必然是曲折前進的哲理。
(三)百折不撓 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新事物具備的適應新環境的新內容使得其必然戰勝舊事物?!峨u窩洼人家》中的禾禾復員返家后始終記掛著在安康某個縣城里曾見過的養蠶業興盛帶來的經濟繁榮,所以賣燒餅、壓面、賣豆腐、打獵、賣紅薯,等等,無一不試,竭盡全力只為攢錢養蠶,但卻一次次血本無歸;好不容易種了柞樹養蠶,卻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一陣陣鳥兒將蠶吃了個精光;在縣委書記的鼓勵下重新開始卻貸款無門。失敗、村人的不解與諷刺、妻離子散,屢遭挫折但他卻能百折不撓。養蠶代表著他所見過的外面世界,是商品經濟的新產物,是他脫離傳統農民生活的一個寄托。在安康見到的繁華成為其不斷嘗試的信念支撐,作為誕生時弱小但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新人,百折不撓是他們具有遠大前途的支撐,其發展蘊藉著“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哲理。j
二、傳統人
與“另類人”相對,賈平凹在 “改革三部曲”中塑造了典型的“傳統人”形象,這一形象具有無論傳統精華與糟粕皆固守的迂腐;小農思想根深蒂固的形象與其必然“滅亡”的前景蘊藉著舊事物“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 的走向。
(一)“恪守本分” 賈平凹筆下的“傳統人”是“小農思想”的典型載體。他們的言語、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無一不蘊藉著對土地的熱愛與深深的眷戀以及對自己農民身份的捍衛?!缎≡虑氨尽分型鹾蜕忻鎸ε畠盒奶圩约汉筒挪诺男量喽l牢騷,堅決地回應道:“農民就是土命,不說務莊稼的話,去當二流子?”k 表現對土地的愛惜與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務農生活的堅守。才才,一個老實透頂、面對門門對自己未婚妻的追求不敢表露出一點憤怒的人,卻能為了一道淺淺的犁溝界而與人打得頭破血流,在門門遵照商業規則,不顧宗族情分,將壓水機先租給自己時顯得十分不安,在才才眼中,賴以生存的土地與在鄉村占據重要話語權的宗族顯而易見要高于愛情。《雞窩洼人家》中的灰灰同樣是典型的成功農民,“這家人是洼里最富裕又最勤勞的,一年四季,沒有睡懶覺的習慣……每料莊稼第一個下種,第一個收停碾凈”l,但他也在煙峰想要慷慨地分給禾禾一頭豬時一言不發,即使豬長得快是因為吃了禾禾給的豆渣,在豬出欄時不曾想用以交易而是想留著自給自足。他們是封閉的鄉村中靠天地吃飯的農民群體中的佼佼者,“恪守本分”是他們的標簽,在習慣的環境中如魚得水,也使其面對環境改變時產生“惰性”,難以脫離數十年如一日的日子,抗拒適應新環境,成為新事物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二)傳統道德“衛道士” 賈平凹筆下的“傳統人”還有鄉村傳統道德的捍衛者,他們立于道德高峰,宗族社會使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們身上凝聚的傳統道德力量蘊藉著舊事物符合傳統的強大有力的特點。在向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鄉村傳統勢力的解構需要漫長的時間,而在陜南這些崇山峻嶺環繞中天然與外部環境相隔的鄉村、大山也成了傳統勢力抵御“外敵”的天然城墻?!杜D月·正月》中的韓玄子就是這一環境下傳統勢力的典型。他是在商州四皓隱居之地“能起早,又專為看霧,看了霧又能看出樂來的” m唯一存在,鄉村中難得一見,因而受人敬仰,是掌握話語權的文化人,一生桃李滿天下,在外顯山露水,頗為得意。作為鎮街上“族老式”的人物,他能在面對辦起手工作坊的王才時底氣十足地質疑其可行性,甚至對其嘲諷輕視。在得知改革的消息時經驗主義地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表現出不屑一顧。面對王才一次次低三下四地討好卻站在道德制高點教育他。在王才一次次觸及他的權威時動用一切力量打壓他,拒絕幫他遞交原料申請書,刻意與其爭奪房產,在一次次打壓失敗時氣急敗壞地排擠他,慫恿獅子隊不進王才家而以此羞辱王才,一步步將王才這個新人逼得輾轉難眠,與妻子相對悲嘆:
一個說:
“咱沒虧人吧?”
一個說:
“咱沒虧人?!?/p>
一個再說:
“咱怎么會虧人呢?”
一個再說:
“咱哪里就虧人了!” n
(三)滅亡的必然性 《臘月·正月》中的韓玄子最終在小兒子二貝夫妻的反抗下,在別的村莊卡車汽車組成的社火隊伍中、在縣委書記去王才家中拜訪卻不去他家中賀喜的包圍式打擊中真正地退出了鄉村政治的舞臺,“他明顯地衰老了”,在得知兒媳婦白銀為了掙錢去了王才的加工廠,他只能叫囂著“他娘,我不服啊,我到死不服??!等著瞧吧,他王才不會有好下場的!” o他的道德權威已經消散,他的舞臺終將落幕,他不合時宜的堅守必然走向滅亡?!峨u窩洼人家》中灰灰最后和麥絨的結合是兩個“傳統人”的結合,他們的家庭和諧幸福,夫妻依然把地打理得干干凈凈,但他們家卻不再是這洼里最富裕的人家了,他們甚至為了拉電線而不得不糶,在糧食不足的窘迫中也做起了加工掛面的小買賣,被迫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走向商品經濟。這些“傳統人”在小說最初往往在物質和道德上都十分強大,但傳統力量最后無一例外在一次次與“另類人”的斗爭中走向消亡,即使具有高尚的品德,安守本分,踏實務農也阻攔不住商品經濟對自然經濟的沖擊。其運動方向蘊藉著舊事物滅亡的必然性,“舊事物之所以舊,是因為它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適應環境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走向滅亡就不可避免” p。
三、結語
賈平凹在“改革三部曲”中鮮明地展現出了陜南鄉村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呈現的典型的社會環境與在這一典型環境中必然出現的典型新舊人物。他們具備新舊事物突出的特點,發生著社會發展中必然出現的典型沖突,也帶動社會環境發生典型的變化。小說中人物的特征與發展蘊藉著發展的實質,向讀者呈現了新舊事物在社會變革中的發展形態,深刻揭示了新事物必然擁有遠大前途而舊事物必將走向衰敗的思想,是文學的美學意識形態觀的生動例證。用作品反映現實,同時用作品引領時代,也是賈平凹創作的一種精神所在。新時代下我們同樣可以用發展的觀點去發掘鄉村振興中的問題,觀察鄉村振興中誕生的矛盾沖突與發展走向,體悟其發展規律,用一般意識形態去完善文本的審美內涵,豐富作品的話語蘊藉,使其具有時代意義和典型性。
a 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P54. (陳春敏譯)
b 陳春敏:《文學·文化·意識形態——特里·伊格爾頓文學意識形態觀研究》,北京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
c 〔美〕利昂·塞米利安:《現代小說美學》,宋協立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頁。
dfghiklmno賈平凹:《雞窩洼的人家》,《中國當代作家·賈平凹系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頁,第246頁,第30頁,第30頁,第30頁,第17頁,第120頁,第226頁,第302頁,第336頁。
ejp《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31頁,第31頁,第31頁。
參考文獻:
[1] 賈平凹.雞窩洼的人家[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明晶.鄉關何處——論賈平凹小說中的鄉村書寫[D].云南大學,2018.
[4] 許柏林.當前我國農民的社會心理——評賈平凹《雞窩洼的人家》[J]. 當代作家評論. 1985(1).
[5]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 陳春敏.文學·文化·意識形態——特里·伊格爾頓文學意識形態觀研究[D].北京大學,2012.
作 者: 蘇欣萍,西安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