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我到一家非常精致、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順道繞到文具部,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這家書店里的書售價都在100到200臺幣之間,可是一本普通筆記本的售價卻在200臺幣以上,稍微精致一點的甚至達到500臺幣以上。這不禁令我感到吃驚。
站在作者的角度,一本書的成本有排版、校對、印刷、版稅等費用,理論上成本比筆記本高得多。因此,一本筆記本售價這么高,自然感覺不太合理。
我問店員小姐:“為什么這些筆記本這么貴呢?比一本書都貴!”
沒想到,她給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答復,她說:“哎呀!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本是給自己寫的,自己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
說得真好!
走出書店,我沿著種滿松香樹的敦南大道散步,想到筆記本賣得貴其實是好事,至少說明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了,更講究品質了。
但是,我立刻想到作家鐘理和當年寫作的時候,甚至沒有錢買稿紙,很多文章是寫在破舊的紙片上。今年春天,我特地去了鐘理和紀念館,看到作家工整的筆跡寫在泛黃的紙片上,心中感慨良深。
記得我在離開書店的時候,店員小姐說:“現在很多人花錢買筆記本不是用來寫的,他們只是收藏筆記本,有的人一次買很多本呢!”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專門收藏筆記本,他們可能從來不寫筆記,但他們不斷地買筆記本,從而使得筆記本的設計日益精美,售價也一天比一天昂貴了。
比較起來,我自己是有點實用主義的傾向,再美麗精致的筆記本總是要用來寫字的。有時候,我一年要用掉很多筆記本,由于消耗量大,反而不會太在乎筆記本的質量。
但是,一本寫滿自己的生活感受與思想的筆記本,即便形式簡單、紙張粗糙,總比那些永遠空白的昂貴筆記本有價值得多!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店員小姐說得好極了:筆記本是為了記錄自己思想而存在的,如果我們只是欣賞而不用它,豈不是辜負了那棵因做筆記本而犧牲了的樹嗎?
因此,我常鼓勵別人寫筆記,把生活、感受、思想記錄下來。這樣,一則可以時時檢視自己生命的痕跡;二則透過靜心寫筆記的行為,“吾日三省吾身”;三則逐漸使自己的思想清明、有體系。
一天寫幾頁筆記不嫌多,一天寫一句感言不嫌少,深刻的生命和思維就是這樣成熟起來的。如果我們不能在急速流過的每一天,為生活留下一些什么,生活就會如海上的浮漚,一粒粒破滅,終于消失。
很多人有密密麻麻的電話簿;有麻麻密密的賬簿;也有很多人在做五年計劃、十年計劃;可是有誰愿意給自己的今天寫些什么,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么呢?
唯有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本的空白。若任由時光流逝,筆記本就永遠空白了。
(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凡事喜悅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