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環境意識,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的集體力量和創新智慧,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讓美麗中國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我會積極響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學生在行動”活動的號召,組織開展2021年“大學生在行動”活動。
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我會用心策劃,認真組織,活動得到了省內高校的大力支持,共有500多名大學生報名,組建共59支“大學生在行動”服務隊前往省內外二十多個地市60余個鄉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科普志愿活動。
一、精心組織,統籌開展
(一)專人專職,用心籌備。我會根據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學生在行動”總體活動方案,結合我省環保科普方面的實際情況,由秘書處三名專職人員專門負責組織開展我省“大學生在行動”活動策劃、組織和總結工作,發動本省(市)高校團委,結合高校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號召全省大學生積極參與,組建生態環境科普小分隊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開展活動。
(二)切實跟進,保障安全。我會明確要求各高校團委做好安全教育培訓,配備具有經驗的指導老師,以生命安全為第一要素。為保障大學生人身安全及活動順利開展,我會為每位參與者購買保險,給小分隊提供經費補貼和宣傳物資,并建立了“大學生在行動”活動隊長聯絡群,由專職人員在群內答疑解惑,提供指導,方便小分隊及時與學會工作人員溝通聯絡。疫情形式仍然嚴峻,活動期間,廣東省內發生了區域性疫情,活動還遭遇臺風和高溫等不利環境因素,我會工作人員時刻關注小分隊活動開展情況,并及時在聯絡群內警示安全風險。
(三)創新合作,加強指導。廣東省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突出,在農村,更是缺少相對持續、專業的環保科普。基于我會同期開展的廣東省2021年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及提升工作和生態環境科普宣傳系列活動,我會組織了部分環境類專業“大學生在行動”活動隊伍,在粵東西北、珠三角地區,面向社區和農村開展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調研、科普宣傳,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結合項目同步開展活動,一方面給予了小分隊實時指導,另一方面也給小分隊的實踐之旅提供了充實而有意義的環保公益內容。

(四)加強宣傳,展示成果。為提高活動影響力,我會將宣傳效果作為評優指標之一,引導和鼓勵各小分隊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加強宣傳。各小分隊積極在中國青年網、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公眾號、環保365公眾號等省級以上媒體中投稿,多篇稿件已被發布,如廣東工業大學10支活動隊伍累計報道47篇,其中省級報道5篇、國家級報道8篇,其中一支小分隊的活動事跡受到當地電視臺的采訪報道。
我會公眾號也收到了來自各小分隊的50余篇稿件,并擇優選擇了其中16篇進行宣傳,投稿、報道仍在進行中。國慶期間,我會組織了歷時五天半的活動成果線上展示和投票評選活動,吸引了129117人次訪問,累計投票數達55130(每人每天僅可投一票)。
(五)公開評審,擴大影響。為公平、公正、公開開展優秀集體和先進個人推薦工作,同時擴大環保科普活動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和高校教師參與“大學生在行動”活動,我會公開組織評選推薦,評選工作分為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兩個部分。我會邀請了各高校的指導老師作為評審專家,根據申報材料,針對活動主題貼切度、宣傳情況、活動成效、材料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分。綜合兩項得分后,擇優向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推薦優秀集體和先進個人。
二、主題突出,成果豐富
各小分隊根據活動主題精心策劃活動方案,通過知識問答、調查問卷、展覽展示、街頭宣講、環保課堂、咨詢講座、手工制作、自然游戲等科普形式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開展生態環境科普活動。
(一)拍攝生態文明示范區影像,獻禮建黨百年
華南農業大學“想走但走不出廣東隊”是由1名預備黨員,9名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黨員特色服務隊,活動期間拍攝廣州市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黃浦區的特色美景和新村新貌,制作美景視頻,以此參加生態文明示范區影像獻禮活動,宣傳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優秀成果,展現黨在生態文明創建中的偉大成就。隊伍在生態文明示范區影像獻禮活動投票中,攝影作品獲得473票,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發布的活動視頻點擊量超3750。

(二)建黨百年再起航,紅色基因永相傳
2021年是建黨百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在這特殊的時期里,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來自西藏各地市的五位同學齊聚一堂,組建“大學生在行動”義愛小隊,參觀學習拉薩市區及周邊紅色遺址,探訪慰問老黨員,并走進景區和校園開展生態環境科普活動。
義愛小隊在拉薩實地參觀了記錄西藏和平解放歷程的紅色文化遺產,探訪了西藏的老黨員白瑪扎西,了解老黨員入黨的過程、以及入黨以來的成長歷程與奮斗故事,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堂。
義愛小隊在拉薩市區、市郊色拉寺開展問卷調研和宣傳垃圾分類,受到了自治區團委領導的高度贊揚。在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社聯部負責人次仁羅布同志的帶領下,成功對接拉薩市第一小學,開展海洋星球環保公益宣講活動。
(三)科學技術進農村,暖心支教,物資助學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小茶同學團隊”作為一個創新創業團隊,長期在饒平縣浮濱鎮駐點,當地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小分隊希望通過環保科普、愛心義教、送溫暖下鄉等活動,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當地村民深入認識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的關系,讓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小分隊采用線上直播、線下宣傳會和走訪入戶的形式,為當地100多名村民普及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采用生態調控技術取代環境不友好技術的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知識。如采用誘蟲燈誘捕殺、色板誘殺等無公害、綠色生產的方法取代有害農藥的使用等。并通過線上“云科普”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普宣傳,包括科普視頻答疑、宣傳講解、走訪調研。團隊的服務事跡受中國共青團報道。
同時,小茶同學團隊聯合騰訊教育和時光青年團送物資下鄉,跟當地合作,建立了廣東工業大學環保科普社會實踐基地。團隊共為當地送去兩批物資,第一批次是七月份的暖心助學,分別送往荔林小學,東官小學以及其他部分留守兒童,總計送出3200件物資(包括環保書包、循環衣服、環保帆布袋,跳繩、毽球、綠色科普課外讀物等);第二批次是八月份前往五祉村村委,送去500余件環保物資(包括太陽能捕蟲燈、環保袋等)。
(四)加強保護生物保護多樣性,助力碳達峰

華南農業大學“干活不累隊”在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皇后村、石村、周田村以“播撒低碳意識的種子,固多樣生物之家,育碳達峰之樹”為主題開展活動。線上科普為活動報道,科普宣傳視頻,內容包括“碳達峰”政策宣傳介紹、低碳生活知識、隊伍調研匯報等,總閱讀量接近8000。線下科普活動中,制作、發放了300張關于科普“低碳生活”和“碳達峰、碳中和”的原創海報;集中中小學生開展“北極熊失去家園的原因——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碳達峰之間的關系”低碳趣味課堂,課后舉辦“保護環境知識競賽”鞏固學習所得;對當地碳排放量與生物多樣性進行調研,同指導老師和廣州綠石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業人員咨詢綠色農業發展現存的制約條件以及改善鄉村環境狀況的意見以及建議,并將調研信息和成果反饋給當地黨群服務中心。
三、座談交流,總結提升
2021年廣東省“大學生在行動”活動已圓滿結束。為總結經驗,分享成果,不斷完善活動模式,切實提高活動實效,我會組織召開了座談會,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桂紅,綜合部部長曾祥艷兩位活動項目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還邀請了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張建崗、華南理工大學專職團干林瓊、小分隊指導老師代表和學生代表。與會成員圍繞活動策劃、組織、開展和總結工作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如提前發布活動相關主題,確保學生們有足夠時間編制活動方案;與其他項目聯合開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經費和物資支持;引導小分隊“因地制宜”,立足于活動地點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組織開展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科普活動,提高活動成效和社會影響力等。

為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在行動”活動,真正做出成效,我會在策劃、組織和總結工作中,主要做出以下努力和創新:一是組建隊長聯絡群,實時指導答疑、警示安全風險;二是結合調研和科普項目,實地指導,提供更多的經費和物資支持,豐富活動形式;三是線上投票與線下評審相結合,公平公正公開推薦工作,挑選出活動內容豐富、事跡突出的優秀集體和先進個人推薦至國家學會;四是將宣傳報道作為評優指標之一,向小分隊征集活動報道投稿,并組織線上成果展示,加強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
2021年度廣東省“大學生在行動”活動,在加強組織聯絡、注重形式創新、公開評審推薦、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我會將一如既往做好活動策劃、組織和總結工作,堅持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科普原則,號召動員更多大學生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開展生態環境科普活動。不斷加強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環境意識做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