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臻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在大型港口機械生產制造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登高車、叉車等機械設備。近些年,各地因流動機械設備引發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風險較高。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對員工、企業及社會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將無法挽回。本文通過對流動機械設備安全風險進行識別,從管理制度、設備技術改造、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等方面,構建風險綜合管控體系,為避免流動機械設備事故的發生提供管理參考。
流動機械設備帶病作業或違規改造;操作人員不按安全操作規程作業;管理人員不履行職責,監管缺失;極端作業環境的影響等,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在運行時,人員有被設備及其部件擠壓或者剪切的風險。駕駛人員身體探出車體外輪廓線以外等,也會導致擠、壓傷和擊傷,導致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由于周邊環境、人員以及流動機械自身存在的因素,導致流動機械和附近建筑物、管道等設備設施或者堆積物以及其他車輛之間發生碰撞事故。
可能由于流動機械超速、超載行駛,違反操作規程作業,或極端天氣下冒險作業等,造成流動機械失穩,導致設備發生側翻。
由于人員不規范裝載、物件擺放不穩等,造成物件從高墜落到流動機械頂部造成事故,或人員墜落風險。
造成火災、爆炸、觸電或其他風險導致的安全事故。
流動機械在生產過程涉及交叉作業多,需要綜合性的管控措施,優先借助信息化、智能化,設備改造等措施,強化安全管理,不斷提升本質安全化程度。
基于當前GPS北斗定位系統與信息技術集成,開發車聯網系統,對流動機械開展信息化的智能管理。整個系統由車輛監控、調度和手機APP應用三部分組成,有實時監控、任務調度、車輛維保、統計分析等模塊。可實現對車輛實時跟蹤定位、盲區續傳、遠程預約及調度、就近調派等集約化管理功能。
對流動機械實時跟蹤定位、歷史軌跡回放,對車輛行駛超速報警記錄,對超速多發路段、車次、人員等形成大數據分析,為安全管理提供數據支撐依據等,打造流動機械設備全過程管理,車聯網系統網絡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車聯網系統網絡架構圖
在流動機械駕駛室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防止車輛被無證、證件過期或其他無資質人員駕駛;利用AI技術實現對駕駛員抽煙、接打電話、疲勞駕駛、分神等不安全駕駛行為的動態報警。
在叉車、登高車等流動機械設備的輪胎處安裝車輪防護罩,在輪胎靠近人員之前,可預先將人員物理彈開,避免發生流動機械壓傷事故。在叉車等流動機械的駕駛室頂部,加裝安全護頂架,防止在轉運物件時滑落傷人。
在流動機械設備上安裝限速器,超速激活聲光報警裝置,提醒駕駛人員立即減速。一旦超過極限控制速度后立即報警的同時,強制車輛降速或者熄火。能有效減少因車輛行駛速度過快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加裝倒車雷達,消除視野死角盲區和視線模糊。有效防止車輛撞到車后的人和物,幫助駕駛人員掃除的缺陷。另外,對于汽車吊這類設備,可加裝重量報警裝置,到達起重負載臨界點時報警并自動鎖定,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在流動機械頂部加裝紅外感應裝置,可在車輛周圍形成紅外感應圈,紅外傳感器與報警器和制動系統聯動。同時,可根據不同工況的需要,調整紅外傳感器兩側擋板,從而調整限定紅外傳感器的輻射范圍,限定機械周邊警告范圍,防止范圍過大造成誤報警。流動機械加裝的幾種主要的安全裝置(車輪防護罩、車輛限速器、紅外感應裝置)如圖2所示。
圖2 各類流動機械安全裝置
所有流動機械上加裝的安全裝置必須加強日常的檢查和維護,及時更換相應的配件和耗材,確保加裝的安全裝置本身性能可靠有效。如涉及到對流動機械設備的重大改造,還需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向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報批備案。
安全管理措施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管控手段,結合信息化、智能化和設備技術改造等措施,針對性改善或消除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和設備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流動機械及操作人員按照國家或地方政府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如無強制規定要求的,企業可制定內部的管理標準,并發放相應的資質證書。
建立企業內部的設備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包括流動機械設備進出廠、安全操作規程、維修與檢查等,明確各管理責任人及管理流程,每臺設備均有專人管理,每臺設備的運行都要有相關的記錄臺賬,推行標準化作業。通過加強日常的監督檢查,提高制度的執行力。
制定相應的教材,對不同層級的人員所需了解的知識或技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培訓內容要有所側重,各層級教育培訓內容見表1。涉及大型安裝技術方案的,還需要按照要求,對相關的人員開展安全技術交底。
表1 各層級教育培訓側重內容
推行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企業內部開展風險識別,形成控制清單。由設備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安全監督管理人員等參加的檢查組,開展相應的隱患排查及整改工作,形成分級管控體系。
綜上所述,流動機械設備在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過程中使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涉及的安全風險較多。在做好風險識別的前提下,做好如下管控措施。
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基于北斗及信息定位系統、人臉識別、AI技術等,實施統一管理、智能調度、安全監控一體化,對流動機械設備開展集約化管理。并利用大數據分析結果,為安全管理提供數據支撐與指導。
設備技術改造方面:安裝流動機械車輪防護罩、安全護頂架等物理隔離措施,加裝限速器、報警裝置和紅外感應器等安全裝置,從本質安全的角度,提升流動機械設備的安全可靠度。
安全管理方面:加強流動機械設備法律法規識別,加強規章制度的建立,強化現場執行,加強教育培訓,發揮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效用,規范人員行為,杜絕現場“三違”現象。
通過對流動機械設備實行系列綜合安全管理措施,應當優先考慮利用信息和智能化技術手段,全面加強對流動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規范現場生產經營工作的開展,有效防控安全事故的發生,達到本質安全化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