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喆 黃鈺 莊一兵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傳入中國后廣泛傳播,自此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生活,對中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繪畫、小說、音樂、舞蹈、雕刻、建筑、服飾、生活習慣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發生了變化。佛教是一種文化思想的結晶,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它把繪畫、雕刻、建筑等完美融合,使得中國雕塑出現了新的風格,有極高的藝術與文化價值,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佛教始終與本民族的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并為其注入一股強而有勁的新生力量,使其在歷史發展中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佛教的傳播與佛像藝術的發展
作為流傳最久、中國人接觸最廣的雕塑藝術,佛像造型藝術幾乎貫穿了整部中國雕塑史。它以佛教思想作為基礎,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融入犍陀羅藝術形式,見證了一個民族文明的漫長發展歷程,而與中國民族文化的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并為大眾所接受的成熟藝術體系。
在未受佛教藝術形式影響以前,中國的雕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表現的內容主要圍繞墓葬文化、禮儀文化,以豐富的文化內容和自由的表現形式展現魅力。相比較之下,人物雕塑在原始時期主要集中于陶制品與石制品,在夏商周時期則集中于玉器、青銅器,涵蓋內容廣,造型形式多樣,材料選用豐富,具有獨屬于中國古代雕塑文化的特色。
但自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國古代雕塑的發展出現了變化,明顯區別于前代。佛像藝術產生巨大影響,發展盛極一時,中國雕刻藝術在受到這樣強而有力的沖擊后,逐漸邁入了一個新階段。佛教思想具有較為深厚的社會基礎,再加上符合統治者的政治需求,得以推崇與大力倡導,佛教思想逐漸深入人心。而佛像藝術作為宣傳佛教的一種手段,經過眾多藝術家的創新融合,披上世俗的外衣,在歷朝歷代興衰變革,沖擊了中國本土固有的造型藝術觀念,對中國本土雕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新疆地區最先出現佛像。由于正處于效仿與學習的時期,佛像的線條與形態粗糙潦草,色彩也比較單一,隨著工藝者技藝的純熟與改進創新,逐漸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的佛像藝術體系。在新疆,有古代龜茲、高昌等洞窟的造像。北魏時期,受統治者的保護與鼓勵,佛像藝術得以蓬勃發展。隋唐時期,佛像藝術迎來輝煌時刻,中國石刻造像藝術發展最為燦爛輝煌。至宋遼金時代,佛像雕塑已經融合了濃厚的中國風格,在技法表現上也比之前更加成熟、精細,手法更為寫實,表現形態更為世俗化。
二、佛教對中國歷代佛像藝術的影響
佛教造像,是以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為創作形象的雕塑造像藝術,是宣傳與傳播佛教文化的一種形式,是宗教與藝術的交織。佛教傳入中國后,有幾種佛像藝術樣式對中國本土造像的影響較為深刻,分別是犍陀羅藝術樣式、秣菟羅藝術樣式和笈多藝術樣式。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與我國的宗教哲學融合演變,促進了古代中國文化藝術的創新。
(一)北魏時期
在中國佛像藝術史上,北魏時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由于北魏統治者堅持漢化政策,加上中國本土的儒教文化、道家文化與佛教文化不斷融合,佛像藝術逐漸有了中國特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統治者的扶持下,全國各地開始大肆興建佛像。
此階段的佛像藝術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以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分界點,建造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遷都之前,佛像主要受犍陀羅藝術影響。遷都后,受當時朝代的藝術審美和繪畫風格影響,造像風格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早期的犍陀羅風格轉變成“秀骨清像”的風格。這一時期的佛像形態更加貼合當時藝術家所推崇的形象——風度翩翩、面容清秀、神情怡然、氣質超然,佛教藝術已然逐漸中國本土化了。
(二)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強盛,佛像藝術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工匠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將當時的審美要點及歷朝歷代積累的對佛教思想的理解相結合,創造出成熟的中國本土化佛像藝術體系,其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創作精神,使隋唐時期的佛像藝術達到巔峰時期,空前繁榮。
隋唐時期的佛像已經基本世俗化,魏晉時的“秀骨清像”特征轉而被渾圓豐腴的風格所替代。佛像氣勢雄渾,體態豐滿,端莊優美,面相豐頤廣額,神態慈祥莊重,將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階段佛像藝術審美特征的理想化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高速發展,實現了佛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的完美融合。以古建筑、繪畫、雕塑完美融合而久負盛名的藝術宮殿——敦煌莫高窟,最能體現這一時期的特征。隋唐時期作為佛像藝術發展的全盛階段,人物造型、風格技法、色彩表達、題材及構圖形式都空前豐富。
(三)宋遼金時期
宋遼金時期的佛像藝術更加中國化,藝術風格開始呈現出表達內心情感和外在特征這一寫實風格的趨勢。佛像的服飾、背景等也逐漸中國化,與中國雕塑藝術融合,具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在寫實之風的影響下,佛像塑造更加精細,姿態各異,體現出美與力量,充滿了中國色彩。此外,佛像雕塑中還出現了羅漢的形象,對中國石刻造像藝術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佛像藝術,既保留了隋唐時期的“豐腴”雍容華貴之美,又具有宋遼金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佛教對中國石刻造像藝術的意義
對于中國來說,佛教的傳入無疑是一種難以預料的文化沖擊,由此衍生的佛像藝術也對中國本土雕塑的存在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經過中國藝術家與民間工匠的融合、創新、再創造,最終形成了一種獨屬于中國文化的佛教藝術。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并不是文化滲透,在某種意義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是一種文化的碰撞、交流。人們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佛像造型,看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是如何發展的。
佛像雕塑造型藝術的發展不只是一種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完美結合,更是一種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及豐富內涵的文化媒介。一直以來,佛像藝術的魅力吸引著無數國人的視線,在為人們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在精神境界上給人以慰藉。縱觀佛像藝術在中國歷史的興衰變革,以及留存下來的不同類型的石窟、佛像,它們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精髓,也表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兼收并蓄、不斷進步、生生不息的民族。
作者簡介:莊喆(1995-),男,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