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宇 李陽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12.008
[中圖分類號]G25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1)12-0079-10
突發事件、緊急情況、意外傷害等不確定性問題時常存在于公眾日常生活、社會治理、政府管理之中,應急救護就是在各種類似情境下所采取的一種防御、保護和緊急救援措施。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等的發展,人們對于應急救護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此,各類相關科普信息成為人們獲取“真知”的重要參考。中國科協科普部發布的《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20》顯示,健康與醫療、應急避險分別是中國網民第一、第三關心的科普主題。而據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10.56%,并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的短板十分明顯。在此背景下,進行應急救護知識科普,提高公眾應急救護科學素養正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面向社會公眾的應急救護知識科普工作。如2019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要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構建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普及全民應急救護知識,使公眾掌握基本的應急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2020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9個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要建立轄區公眾急救培訓管理體系,積極開展急救常識普及,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國家衛健委、各地公共圖書館等機構都在不斷發布疫情防護救護準則、指南等信息和知識,為疫情防控戰提供有力支持,等等。
盡管我國的應急救護知識科普工作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著較多不足之處。如尚無面向公眾的權威、標準的應急救護知識培訓體系、科普形式單一、科普資源分散等,導致公眾獲取應急救護知識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尤其在信息資源方面,目前我國健康、應急等相關科普類網站以及各類綜合性網站上的科普信息良莠不齊,大量虛假信息、誤導信息、無關信息等在互聯網上肆意泛濫,給公眾獲取準確的應急救護信息和知識帶來了困難。知識服務平臺作為面向用戶需求搭建的,對某一領域專業知識進行獲取、組織、展現和管理的知識應用系統,能夠讓用戶便捷、自主、高效地獲取知識。為此,本文提出構建面向公眾科普需求的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體系及運行機制,通過為用戶提供通俗易懂且準確全面的應急救護知識與個性化的知識服務,促使應急救護知識能夠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提高我國社會公眾的應急救護知識科學素養及自救互救能力。
1相關研究綜述
1.1應急救護知識科普相關研究
應急救護知識科普主要是對突發疾病、自救互救、意外事故、防災減災等健康與應急知識的科普。目前,相關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大類的應急救護科普現狀與方式研究:二是應急情報與知識科普的關聯性研究。前者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應急救護知識的普及情況進行調查,如史曉偉等將國內外應急救護知識科普現狀進行對比,指出我國存在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率低、公眾參與度低等問題;二是對應急救護知識的科普方式進行探究,如胡蘇珍嘗試建立了社區居民自救互救體系,通過社區培訓的手段來向居民科普應急救護知識;李瓊等運用德爾菲法,通過咨詢專家的方式探索構建了標準化、規范化的公眾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課程體系。其中,構建網絡平臺進行應急救護知識科普的方式由于具有時效快、受眾廣、易接受等優點,正成為當前研究熱點。如侯麗等以國家級醫學圖書館資源為支撐,探討構建公眾健康知識服務網絡平臺,提供常見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藥物等知識的科普;蘇運輝等研發了動畫網絡互動平臺,以提高社區居民的應急救護知識知曉率與應急救護意識。
在圖書情報領域,學者從應急情報的角度對應急知識科普進行了探討。蔣勛等在應急情報管理知識庫體系的構建中,指出公眾是應急情報需求的源頭之一,并使用分類表與主題詞表等工具構建了面向公眾的應急響應常識性知識庫,以幫助公眾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救援、應對知識。劉建準等將加強日常突發事件自救科普納入到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情報介入模型的設計原則中,通過提高群眾自救能力來減少網絡輿情的發生。李陽等認為,下一代應急情報建設需要重視科普工作,要以公域情報傳播為導向構建應急科普知識庫資源、搭建健康知識服務體系,從而將決策情報轉化為符合民眾需求的大眾情報。可見,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科普工作既是應急情報系統的重要一環,也是未來應急情報建設的發展方向。然而,針對應急救護知識及其科普這一關鍵子領域,目前還尚未有學者展開相關研究。
1.2專題知識服務相關研究
專題知識服務是指根據用戶的需求對某一專題的知識進行組織、加工和管理,以便向用戶提供多層次、專業化、個性化的知識服務的過程。在圖書情報領域,傳統的專題知識服務由圖書館或科研機構提供,主要面向科研人員,圍繞文獻信息進行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以提供某一學科主題的知識服務。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崛起,專題知識服務的對象逐漸擴展為政府、企業、社會大眾等各類群體,要求針對某一特定用戶群體的知識需求,從多維度、多元化的海量數據資源中抽取出某一專題的知識,構建知識服務平臺體系,以實現精細化、智能化的知識服務。如毛秀梅等面向政府的網絡輿情管理需求,搭建了網絡輿情知識服務平臺;程剛等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創新需求,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創新的知識服務模式;唐曉波等面向公眾的慢性病健康知識需求,構建了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識服務系統模型等。
綜上所述,在應急救護知識科普方面,一方面,目前雖然有一些科普調查、科普方式摸索等相關研究,在應急情報系統研究中也提及到這個關鍵方向,但總體關注度不夠,對于公眾應急救護知識的科普需求挖掘不細、不全、不深;另一方面,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專題知識服務能夠在知識的科普傳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也尚未有研究關注到應急救護這一典型日常應用領域的知識服務工作。因此,本文在對公眾的應急救護知識科普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構建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體系,并對平臺的運行保障機制加以探討,以期為公眾提供精準的應急救護科普知識服務。
2公眾應急救護知識科普需求分析
確定用戶需求是開展知識服務工作的基礎與前提,只有明確了我國社會公眾的應急救護知識需求,才能以需求為導向,更有針對性地提供知識服務和開展科普工作。首先根據現有文獻及網絡資源中的應急救護知識分類,明確應急救護知識主題分類體系:其次對在線問答社區中以應急救護為主題的用戶提問文本進行采集,以對需求主題分類進行驗證:最后對公眾應急救護知識科普需求進行問卷調查。
2.1應急救護知識需求主題分類歸納
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標準、系統的應急救護知識體系,致使目前相關知識需求研究中的知識主題分類較為混亂,因此,首先需要明確應急救護知識的需求主題內容框架,從而為后續知識服務平臺中知識的組織提供參考依據。在相關文獻中,前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副主任徐惠梁所著的《實用現場急救手冊》具有較強代表性,其將應急救護知識分為急救基本概念、急救基本技術、常見急病急癥、災難與突發事件的自救互救與緊急逃生術4部分。為進一步補充,本文以權威性、專業性為參考標準,對當前公眾使用較為廣泛的應急救護知識來源及其主題分類進行梳理,如表1所示。
在綜合上述知識主題分類后,本文將應急救護知識需求主題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常見應急救護事件。主要針對常見急救事件(主要包括突發疾病、意外災害事故、異物阻塞、中毒急救、外傷急救5大類型)的基礎知識概述介紹。
2)應急救護主要技術方法。包括心肺復蘇術、包扎技術、搬運技術、止血技術和固定技術等方法的所需工具、實施步驟、注意事項等。
3)應急救護常用藥品、物品等的使用與管理。如體外自動除顫器(AED)、家庭急救箱的必備物品等。
4)應急救護基本常識。如電話呼救常識(包括對口電話、溝通說明要素等)、急救的優先次序與一般原則、醫療機構網點信息、日常預防方法與措施等。
2.2基于在線問答社區用戶提問文本的需求分析
由于健康醫療領域是應急救護知識科普的主要應用方向,為進一步獲取公眾對于不同主題分類知識的需求程度,本文選擇對春雨醫生和尋醫問藥網這兩個我國公眾訪問量較大的專業醫療健康問答網站中的用戶提問文本進行采集,根據上述分類標準對提問文本進行分類。本文以八爪魚采集器為采集工具,以“應急”或“急救”為關鍵詞對用戶提問文本內容進行篩選。對于每條提問采集問題標題、問題描述與提交時間3個字段,采集的時間范圍為2013年1月—2021年7月。采集完成后,對每條提問文本逐一閱讀進行編碼,刪除與應急救護主題無關或同一用戶在短時間內發布的多條內容重復的提問,最終共得到1249條用戶提問文本,如表2所示。
在對以上提問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后發現:上述分類體系能夠覆蓋所有采集到的用戶提問需求主題。具體來說,在提問的性質方面,80.54%的提問為咨詢應急救護事件發生后的應急處理方法,9.85%的提問為詢問某一應急救護藥物或物品的使用方法,5.76%的提問為了解某一應急救護事件的基本概念知識,3.84%的提問涉及應急救護的基本常識。在提問涉及的具體應急救護事件中,突發疾病、外傷急救、意外災害事故、中毒急救、異物阻塞分別占65.41%、16.49%、8.17%、5.21%、4.72%。從上可見,公眾對于以上幾類常見應急救護事件的知識需求最大,知識服務平臺有必要重點關注并提供相關事件的詳細應急處理方法。
2.3基于問卷調查的公眾應急救護知識科普需求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公眾對于應急救護知識科普的需求,從而針對性發現相關問題與需求方向,本文利用問卷星平臺設計并實施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02份。調查對象的年齡段主要分布在18~29歲,其次為30~49歲:70%的受調查者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職業以學生和企業人員最多。
目前,調查對象使用率最高、最偏好的都是網絡科普方式,其中又以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微視頻APP等)為最,88%的人曾通過此方式獲取應急救護知識,且51%的人認為這是他們的首選途徑。專業科普網站、網絡搜索引擎則分列二、三位。在科普內容展現形式方面,調查對象最期待的展現形式依次為視頻、圖片、文字與音頻。另外,在相關需求意愿與滿意度方面,公眾對于獲取應急救護知識科普的意愿較高,但對于目前知識科普工作的滿意度較低。80%的被調查者在日常會主動關注應急救護知識科普內容,但超過90%的人認為,接受到的知識科普未能完全滿足自身科普需求。其中,96%的人認為當前科普工作存在著辟謠和傳播科普信息不夠及時的問題,79%的人認為公眾參與度較低,認為科普內容晦澀難懂與科技工作者、專家參與度低的各有72%,70%的人認為科普形式單一、缺少新穎性。
因此,相關知識服務平臺在建設時需結合當前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提供科普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專業知識,注重科普知識的類型多樣,保證科普知識的及時更新,重視公眾與專家的互動參與,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對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方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科普需求。
3面向公眾科普需求的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體系框架構建
結合公眾應急救護知識科普需求的分析結果,進行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體系框架的構建。平臺由知識采集層、知識組織層、知識服務層構成,如圖1所示。知識采集層從各類知識載體中采集應急救護知識:知識組織層對采集到的知識進行預處理、抽取、分類、標注等操作加以組織,形成應急救護科普知識庫:知識服務層則在知識組織的基礎上面向用戶需求,提供知識導航、知識檢索、知識問答、知識推理等知識服務。
3.1知識采集層
知識采集層是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體系的基礎,對大數據環境下各類應急救護知識資源進行采集與整合。在采集時需要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全面性與及時性。準確性指需要對知識源進行審核鑒定,保證知識的權威與可靠:全面性指需要對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類型的知識進行采集,并保證知識內容的系統與完備:及時性指需要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對采集到的知識及時更新。此外,采集還需在資源方許可的情況下進行,通過授權或購買的方式獲取知識資源,以規避知識產權風險。
知識采集的對象包含應急救護專業文獻資源、網絡環境下科普網站與醫療健康網站中的應急救護科普資源、應急救護專家的經驗智慧以及用戶的個人健康信息。
應急救護專業文獻資源包含國內外應急救護專業領域的權威指南、百科知識、核心教材、專著、期刊、會議論文集等,具有系統性好、權威性強的特點。對于此類資源平臺可以與醫學專業圖書館等進行合作,通過建立知識聯盟的方式來獲取。
網絡科普資源包含健康、應急等相關科普網站及各類綜合性網站中的應急救護科普信息資源。網絡資源內容豐富但質量不一,在采集應急救護科普資源時需要制定網站篩選標準,應選取權威性高、專業性強的網站,如國家衛健委、科技部、紅十字會等官方設立的網站進行采集。
應急救護專家經驗包含了專業醫生、救護專家等在多年應急救護實踐中積攢的經驗智慧,以隱性知識為主。可以通過專家入駐機制,使專家在平臺中發布創作的科普文章、視頻與音頻,搭建用戶能夠直接與醫療專家或救護專家提問互動的渠道,以實現專家知識的外化。
用戶個人信息包含著用戶的基本信息、瀏覽記錄、搜索記錄、瀏覽時長等數據,這些數據將通過用戶填寫與爬蟲程序自動采集,并被保存在個人健康數據庫中,在充分保護個人信息的基礎上作為后續知識推理與用戶畫像構建的基礎。
3.2知識組織層
知識組織層首先通過清洗、集成、變換、規約等手段對采集到的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應急救護知識進行預處理,轉化為統一的應急救護知識資源;其次,集成現有的醫學與應急專業詞表,與用戶常用詞表進行映射形成公眾應急救護詞表。結合公眾應急救護詞表,對應急救護知識資源中知識的概念、關系、屬性、約束、實例進行抽取、表示、標注、整合、序化,形成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存放在應急救護科普知識庫中。
3.2.1公眾應急救護詞表構建
目前,互聯網正成為公眾獲取應急救護知識的主流方式,然而普通用戶與專業人士對于應急救護領域專業詞匯的表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導致用戶在理解、檢索、獲取應急救護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公眾健康詞表旨在彌補普通公眾與專業醫學詞匯之間的理解差距,由于應急救護知識同樣涉及到大量醫學與應急領域專業知識,因此,需要對能夠表達我國公眾知識需求的公眾應急救護詞表進行構建。首先,對用戶常用詞匯進行術語抽取。我國已形成多個具備一定規模的社會化問答社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用戶提問、用戶交流語料,對與應急救護相關的語料進行爬取、分詞后,篩選出高頻概念詞,經由專家審核后納入到用戶詞表中。其次,將用戶詞表與現有的專業術語詞表進行映射,形成能夠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公眾應急救護詞表。其中,專業術語詞表既包含醫學領域專業詞表,如臨床醫學系統術語(SNOMED CT)、國際疾病分類(ICD)、醫學主題詞表(MeSH)、中文醫學主題詞表(CmeSH)等,也包含應急領域專業詞表,例如面向應急情報采集與組織的突發事件特征詞典。
3.2.2應急救護科普知識庫構建
本體是知識服務系統中最為常用的知識組織工具,能夠形式化描述某一領域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實現知識的共享與復用,因此,本文基于Gemez Perez的本體觀點來對應急救護科普知識庫進行構建。由于公眾應急救護詞表繼承了專業醫學詞表概念精煉規范、層次結構清晰、語義關系明確的特點,符合本體的結構特點,因而可以通過OWL語言轉化為本體。經過轉化后的本體具有概念、關系、屬性、約束、實例等基本元素。其中,概念來自于詞表中的主題詞轉化,應急救護本體的部分核心概念如表3所示。關系來自于詞表中的各種語詞關系,如等級關系、同義關系、相關關系等;屬性、約束來自于詞表中的限定詞、注釋,應急救護事件類型中每一概念都包含事件危害、預防方法、應對措施等屬性。應急救護知識庫通過本體對知識資源進行語義標注,結合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算法從中抽取出概念、關系、屬性、約束、實例5種元素填充到知識庫之中,以實現知識庫內容的擴充。
3.3知識服務層
知識服務是知識采集、知識組織的最終落腳點和目的,旨在為普通用戶與專業知識問搭建橋梁,通過知識導航、知識檢索、知識問答、知識推理、知識集成、疾病監測預警、精準內容推送等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3.1知識導航服務
知識導航服務通過在平臺首頁設置知識地圖的方式,可視化地展現應急救護知識的分類體系,幫助用戶從多個維度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應急救護知識。如用戶在導航欄點擊某個知識單元時,平臺通過詞表中主題詞的上下位關系,自動以樹狀結構為用戶展現上下位詞,幫助用戶獲取關聯知識,實現結構化的知識導航。
3.3.2知識檢索服務
知識檢索服務采用智能語義查詢、相似度計算等技術,能夠方便用戶一鍵獲取各類資源。知識服務平臺中的資源經過語義標注之后互相關聯,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能夠檢索出與檢索詞相關聯的概念與屬性,從而提高檢索結果的查全率與查準率。例如,用戶在對某一突發疾病進行檢索時,除了會返回疾病本身相關的癥狀、病因等屬性外,還能夠得到與疾病有關的藥物、檢查、預防方法、多發人群、醫生、醫院、科普文章、科普音頻、科普視頻等內容,并獲取詳細信息。
3.3.3知識問答服務
知識問答服務由自動問答與專家問答兩部分組成。自動問答服務能夠實現對用戶提問的自動應答。首先對用戶非結構化的提問語句進行分詞、句法分析、命名實體識別等自然語言處理步驟,隨后使用SPARQL等查詢語言將轉化后的提問句在本體知識庫中查詢,并根據相關推理規則推理出具有實用價值的答案返回給用戶。專家問答服務由入駐的應急救護專家提供,用戶可以隨時向在線專家進行提問。
3.3.4知識推理服務
知識推理服務通過用戶畫像、規則推理與案例推理相結合的推理方式挖掘用戶所需的隱性知識并推送給用戶,以實現個性化的精準知識服務。用戶畫像服務分別從基本屬性(用戶基本信息)、內容偏好(搜索記錄、瀏覽記錄、提問記錄、頁面停留時間)、時間偏好(瀏覽時間段)、設備偏好(登錄設備)等方面進行用戶數據采集與特征勾勒。從而使知識服務系統能夠提取用戶需要的知識主題、類型,在恰當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推送給用戶。規則推理模塊對用戶健康數據中的各項指標是否超過閾值進行判斷,如超過閾值則通過案例推理模塊匹配相似案例,將用戶可能遭遇的突發疾病、注意事項推送給用戶,從而達到輔助用戶進行健康與應急決策的效果。
4面向公眾科普需求的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運行保障機制
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的可持續有效運轉,需要完善合理的運行機制作為保障。圍繞社會公眾的科普需求以及平臺建設推進,主要涉及知識聯盟、專家入駐、用戶獎懲、科普辟謠、宣傳推廣等方面的運行保障機制。
4.1知識聯盟機制
盡管國內互聯網上已建成類型各異、主題多樣的應急救護科普知識資源,但是資源較為分散,共享力度不夠,分布在各類網站中,包括持有專業應急救護文獻資源的各類數字圖書館網站,以科普中國、中國科普博覽為代表的各級科協組織的網站,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政府部門開設的官方科普網站,以果殼網、丁香醫生為代表的影響力較大的民間科普網站,以中國紅十字會為代表的專業救護組織網站,以中國大學MOOC為代表的在線教育網站,等等。知識聯盟機制指與應急救護科普專業組織機構以及優質科普內容生產者進行合作,在本平臺中提供經過管理與專業人員審核的上述各類網站中的優質資源鏈接,充分利用外部資源來實現本平臺的知識資源最大化,從而為用戶提供全面、豐富的應急救護科普知識。為了保證知識聯盟的可持續發展,平臺還需要與合作機構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框架,以規避知識共享風險。
4.2專家入駐機制
應急救護專家的經驗智慧是應急救護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入駐機制首先對專家實行職業資格驗證,驗證通過后在知識服務平臺中為其開通個人主頁,在個人主頁中專家可以上傳科普文章、音頻和視頻,接受用戶的提問咨詢,并自行決定免費提供或是小額收費。對于免費的知識內容,用戶如果認為對自身有幫助,可以在平臺中購買表達感激的愛心送給專家:對于付費的知識內容,用戶在購買后可以進行打分評價。如果用戶認為專家提供的知識內容存在錯誤或認為付費內容質量太低,則可以在平臺中發起糾錯或投訴。知識服務平臺根據專家個人主頁的訪問人數、發布的科普文章數、音頻數、視頻數、累計幫助的用戶數、用戶的反饋評價等指標進行綜合打分排序,將高分專家優先展示和推薦給用戶。從而在幫助用戶獲取專業應急救護知識的同時,維護專家的積極性,幫助專家收獲額外收入、積累案例經驗、樹立個人品牌。
4.3用戶獎懲機制
知識服務平臺的運行與發展離不開用戶的積極參與,健全的用戶獎懲機制(激勵與懲罰機制)是提高用戶積極性、保證用戶粘性,進而實現知識服務平臺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平臺用戶分為普通公眾用戶與經過職業資格驗證的專家用戶,此處的獎懲機制面向普通公眾用戶。用戶激勵機制以情感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情感激勵指鼓勵用戶進行高質量的評論、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或回答,以收獲點贊、互動,粉絲、平臺推薦和各類虛擬頭銜,并向用戶推薦志同道合、關注點相似的用戶,以促進用戶問的情感聯結。在每個知識點的詳情頁面以及專家發布的科普文章、音頻與視頻頁面下方設置用戶討論區,使用戶可以對知識內容評論、互評,并對他人的評論點贊或反對。在用戶提問區,用戶也可以對其他用戶的提問進行回答,并對他人的回答進行評論、點贊或反對等操作。用戶懲罰則是在平臺中設置投訴中心,在用戶個人頁面中設置舉報功能,通過用戶監督發起、平臺管理員審核的方式對發布廣告信息、灌水、進行人身攻擊等違規行為的用戶進行扣除積分、取消賬號功能、封停賬號等操作,以實現凈化知識服務平臺環境的目標。
4.4科普辟謠機制
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錯誤的應急救護知識一旦被公眾采信,很可能會對其生命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因此,平臺需要建立應急救護知識辟謠專區,設置強有力的科普辟謠機制。一方面,要建立立足專業的謠言破除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及時、廣泛地采集政府官方平臺發布的權威辟謠信息,根據過往謠言傳播規律提前預判謠言,并讓應急救護專家針對傳播較廣的謠言提供深度解讀,通過專業知識指出其中錯誤之處:另一方面,要建立面向用戶的謠言征集與辟謠機制。用戶正在成為互聯網上的重要力量,從辟謠的受眾逐漸轉變為辟謠的主體,借助用戶力量進行辟謠,具有更強的時效性、針對性,也降低了平臺進行謠言收集的成本。開辟用戶辟謠專區,讓用戶自發提供謠言線索或謠言求證,平臺專業人員再進行審查核實,對用戶提出的謠言進行處理并公示處理結果。
4.5宣傳推廣機制
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科普價值的實現,與宣傳推廣的力度緊密相關,因此還應建立常態化的宣傳推廣機制。例如,通過定期組織科普宣傳與義賣、應急救護知識競賽、專家講座等活動,在豐富科普活動趣味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平臺的知曉度。在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需要充分擁抱新媒體工具,打造“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傳播矩陣,如開發移動端APP,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抖音、快手等平臺上開設賬號,每日發布、推送科普文章與視頻,形成立體化的用戶覆蓋。此外,還可以在社交網絡平臺中尋找意見領袖進行合作,如健康與應急領域的科普大V、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官方媒體賬號等,通過轉發、評論等互動操作,進一步擴大平臺的影響力,等等。
5結語
應急救護知識科普對于保護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專業機構開展的科普工作存在形式單一、資源分散等問題,網絡上的科普知識又魚龍混雜、難辨真假,公眾往往難以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的應急救護知識。基于此,本文面向公眾的科普需求構建了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在對公眾相關知識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各類應急救護知識資源加以采集與整合,通過構建公眾應急救護詞表來解決普通用戶與專業救護知識之間的理解隔閡,運用本體技術搭建和填充應急救護科普知識庫,從而為公眾提供多元的、個性化的知識服務,以滿足公眾的應急救護知識需求。同時,本文從知識聯盟、專家入駐、用戶獎懲、科普辟謠、宣傳推廣等角度對知識服務平臺的運行保障機制進行了探討,以確保知識服務平臺的可持續有效運行,真正發揮知識科普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及其模型上的設計,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探索公眾應急救護詞表與應急救護本體的構建,并開展相關實證研究與實踐,以推進應急救護知識服務平臺的實際運行,為公眾應急救護知識的普及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