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雅瀅
我的姨姥爺出生于河北保定,現在已過鮐背之年。姨姥爺在抗日戰爭的戰火中長大。他讀到初中畢業,依靠自學被招工到北京,在某部的下屬單位工作。
回顧自己的一生,姨姥爺說,童年時期最困難。那時候不僅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還常常被日本人壓迫。
他十三四歲時,有一天替一個鄰居去幫日本人干活兒。到了傍晚,日本人把這幾個中國人關起來不讓回家,要他們走在前面為日本人“探路”———當時農村的土路下面經常埋著很多地雷,“探路”其實就是“探地雷”,這無疑是讓人送死!
在營房里,姨姥爺聽到幾個大人在悄悄地說著什么,好像在商量著逃跑。果真,那幾個人抓住機會沒命地向外跑,姨姥爺一看他們跑,自己也下意識地跟著跑。后面的日本人立即拿起機槍掃射。那一夜,穿過繁密黑暗的樹林,背對著槍口,姨姥爺旁邊的幾個人倒了下去。他回憶說:“可能因為我個子小,才沒有打中我,這才死里逃生?!碧映鋈毡救说臉屃謴椨?,姨姥爺才獨自摸索著回到了家。那動蕩不安的年代給姨姥爺留下了太多痛苦的回憶。
姨姥爺有七八年時間在審干辦公室當主任,負責核對所有干部的歷史,主要審查那些檔案里資料有矛盾、有空缺的干部。
有位技術處長車某,當時被派遣到越南工作。一天,姨姥爺突然接到一封沈陽市公安局轉來的信件,說車某曾給日本人當過翻譯,害死了許多無辜百姓,希望查實。
手握揭發信,翻看被告人檔案,姨姥爺看到他的歷史清清楚楚,被懷疑的那段時間車某正在大連當教員。但揭發信的來源較可靠,內容真切,所以審干辦公室立刻將車某從越南調回,并秘密調查。
既是教書育人的先生,又是給日本人當翻譯的漢奸,既傳道授業解惑又戕害無數同胞。這難道真的是一個人嗎?
面對迷霧般的重重矛盾,姨姥爺決定從矛盾處開始調查。
審干組一行人連夜奔赴大連。經過調查、詢問當時的教師、學生,發現車某的確在大連教書,并且是大連的中共地下黨員。面對這樣的證據,姨姥爺又疑惑起來。
出于職業敏感,姨姥爺對于揭發信的判斷一直是:不能只憑著一面之詞就下結論。
審干組又到達了揭發者曾被實施酷刑的村鎮。村中黃土堆積,道路崎嶇不平,撲面而來的刺鼻氣味與戰爭廢墟一起沖擊著一行人的嗅覺與視覺。在這里,姨姥爺顧不得環境惡劣,一心一意要完成此行的任務,帶領一行人深入走訪。
村民們一見那些照片,像一捆子炸藥包被引燃,噼里啪啦地說開了。問一路遇一路冤家,敲一家一家人開罵,所有人一口咬定照片中的人就是殺害民眾的日本翻譯官。見此情景,審干組一致認為車某隱瞞了歷史,揭發信的內容屬實。唯有姨姥爺仍心存疑問。
黃土堆中間的茅屋里一燈如豆,炕旁的身影不停地來回走動,斑駁的木桌上散落著一沓沓資料。伴著夜色,那雙困倦的眼眸中飽含著批判與智慧的光芒。進步教師與兇殘叛國者……進步教師與兇殘叛國者……姨姥爺反復默念。不知過了多久,姨姥爺的思路從解釋矛盾變得開闊起來———萬一是個誤會呢?!
下一站,審干組前往關押叛國犯人的監獄中拿著照片詢問,犯人們也都說他就是當時和他們一起工作的那個翻譯官。面對這樣的事實,姨姥爺雖然猶豫,但考慮到證據中的時間疑點,仍決定繼續審查。審查組由業緣、地緣關系轉向親屬,輾轉來到車某家鄉尋找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最終說了實話:“其實我有兩個兒子,是一對雙胞胎,哥哥當了譯員,弟弟加入了共產黨,當時在大連教書。”得知情況后,姨姥爺拿著介紹信去天津尋找車某的雙胞胎哥哥查證,得知哥哥當年的確為日本人當過翻譯官,但后來戴罪立功,為國家做翻譯工作。
回到單位,姨姥爺詢問車某為何隱瞞自己有個哥哥的事實,并詳細介紹了此案調查取證的經過。車某聽得眼睛瞪得老大,又十分后悔地低下頭,直言因為哥哥曾經有污點,所以自己不愿意填寫。隨后,車某流著淚說,是審干人員認真和負責的工作救了他的命。
姨姥爺微笑著回憶道:“當時就是怎么也解釋不通那么多矛盾點,所以才要繼續追查下去,并沒有想那么多,得知真相后還真吃驚不小。我們當審干的就是要用事實說話,我這一輩子為許多人洗清過冤屈,也發現了不少潛藏在黨內的壞蛋。”
姨姥爺有段時間在非洲負責監督市政建設。當時我國企業通過國際招標中標,要在非洲多國進行市政建設。姨姥爺一干就是六年,負責監督中國承包的三個非洲國家的建設項目。經濟落后、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巨大,可是這些困難在他的描述中都是那樣云淡風輕?;仡櫮嵌萎悋鴼q月,他笑瞇瞇地說,大使館會幫助協調住所,雖然我要管理的事情不少,不過在辦公生活方面沒有太大障礙。自己能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盡一份力,這一輩子沒白活!
“我的一生算是極其曲折坎坷的了,在戰亂中挨過餓、險些喪命,在部委當過干部、管理過大項目。這一輩子,為自己更為咱們中國而自豪。現在國家發展得這么好,想想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教師點評
雅瀅很會講故事。這個故事一開篇就很搶眼———九十余歲的姨姥爺回顧自己的一生。九十年的歲月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小作者有的寫,更有的選。小作者從漫長歲月中,擷取了姨姥爺幾段有特色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
接下來我們來看習作的細節。先看“戰火中的童年”這一片段,看到替工時日本人不讓“下了工”的中國人回家,而強迫他們“探地雷”,我們跟著提心吊膽;看到同來做工的中國人密謀逃跑卻沒有告訴年幼的姨姥爺,我們擔憂他的命運;看到逃跑的同胞被殺害,我們扼腕嘆息,讀者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不知主人公的命運如何……一波三折的情節吸引著讀者走進主人公的生活。
再看“審干工作還人清白”,突如其來的揭發信讓主人公產生疑問:“既是教書育人的先生,又是給日本人當翻譯的漢奸,既傳道授業解惑又戕害無數同胞”,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此處的懸念吊足了讀者胃口,使讀者們不自覺地追隨著主人公一起在茫茫迷霧中抽絲剝繭般探求事件真相。真相大白時,大家也跟著松了一口氣。
讀罷全篇,一位機智勇敢、求實嚴謹、敬業樂業、樂觀有干勁兒、有責任、有擔當、愛黨愛國的老人仿佛就站在讀者眼前。這些生活記憶是老人的,更是大時代的縮影。“這一輩子,為自己更為咱們中國而自豪。現在國家發展得這么好,想想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透過樸素的話語,我們強烈感受到老人將個人命運與民族榮辱、國家興旺發達緊密相連的愛國情懷。至此,文章更在波瀾起伏中提升了立意。
雅瀅講了一則好故事。(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