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正奇
終于,溫室效應展示了它的威力。
“哈雷六號”科考站成為第一個體驗者。幾天前剛剛繪入地圖的“萬圣節裂縫”擴張了幾十公里,英國人沒來得及拆卸轉移,只好把最昂貴的幾處設施用直升機直接吊走,然后眼睜睜地看著基礎設施落入“萬圣節小丑”的“魔爪”。
經歷了那次心有余悸的冰山撞擊后,我發憤圖強要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此次事件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馬上帶領專業人員到達裂縫附近開展研究。看著這道“南極的傷痕”,我莫名感到一陣寒意。就在我胡思亂想時,一次短暫的地震打斷了我的思緒。
“剛才那次地震的震級是多少?”
“3級左右吧,不是很大。”我聽見了幾位同事的對話。
我問一位測量員:“這個裂縫深度是多少?”
“還沒量出來,準繩已經用光兩卷了!”
“兩卷?”我對測量員大喊起來,“你知道一卷有多長嗎?整整1500米!”
我堅持認為測量有誤,但事實就是如此。同時使用幾種測試手段測量后,確定這個裂縫深達3791.328米!一般認為南極冰層最厚處達4000米以上,這個深度已經完全可以威脅西南極地區,特別是位于南極半島和毛德皇后地之間的大量冰架。
更恐怖的是,根據哨兵1-A的衛星圖像推斷,就在研究這個裂縫的幾小時內,這個裂縫又擴張了2公里。裂縫的擴張在加速!這是危險的信號,更是警告。正如我們預料的,根據貝爾格拉諾新進駐的一批專家的報告,今年的冰架分解是近十年來最嚴重的。
返回基地接受采訪時,記者詢問裂縫現象的成因和危險性。
“盡管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該裂縫對南極基礎建設有直接影響,但相似的冰架夏季分解現象遍布整個南極,特別是西南極洲地區的松島冰川和威德爾海上的倫特冰架。”我停頓了一下,“最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分解程度比常規觀測值要大得多。這可能是全球變暖帶來的惡果……”
看著已經被“近年來首次”這種夸大其詞模式麻痹的記者一副不過如此的樣子,我心里升起一股寒意。為了強調這個現象的嚴重性,我補充了一句:“這是對南極開發的新契機,不過也意味著我們馬上會失去大量的科考站。”
對南極“病變”的漠然態度帶來的寒意伴隨著我,我的心情很差,每天只能在辦公室里來回踱步,反復思考這個問題。
目前,對南極裂縫現象比較合理的,也是業內公認的一種解釋是:升溫的空氣伴隨著氣流從頂部瓦解冰川,而熾熱的海水又從底部分解它們,頂部的水流到底部重新凍成冰附著在側壁上,形成了裂縫。我一直在想:南極是一塊大陸,它的底部不應該存在海水,那熱源到底是什么?地質運動造成的?
液態水在4℃時,密度最大。溫度高于4℃時,隨著溫度升高,水的密度越來越小。但是在0℃~4℃的溫度范圍內,水的密度卻隨著溫度降低,且越來越小,直至冰點。正是這個特性使得4℃的水下沉,隆冬時節水體從表面至底部形成由低到高的溫度梯度,抑制了水的對流,才有冰封湖泊鑿洞釣魚的景象。但是這種不同溫度下密度的不均勻,或許形成了冰川裂縫。
很快,我發現自己的辦公桌上多了一本印有世界地圖的臺歷,一問才知這是新年禮物。不知不覺,新的一年來臨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