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放<<<<
從4月開始,15頭亞洲象“離家出走”的消息引發了全社會的持續關注。原本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亞洲象群一路北上,遷徙500多公里,目前已進入昆明市晉寧區地界。
時事鮮評
今年4月,一群亞洲象走出云南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一路向北闖入500多公里外的昆明市郊區,引發廣泛關注。人們不由得要問:大象出走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
很多人認為大象出走是喜劇。確實,這群大象走出保護區后,被無人機、城鄉社區監控鏡頭拍下了許多妙趣橫生的視頻:它們在狹窄的縣城街道漫步,自行打開水龍頭喝水,因誤食發酵谷物而醉酒……但也有人認為大象出走是悲劇。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大象走出棲息地覓食,是因為當地植物多樣性被破壞,導致大象的食物來源減少。
兩種說法,孰是孰非?
可以肯定的是,云南當地的生態環境總體看是向好的。數據顯示,長期在西雙版納生活的野生亞洲象數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170余頭增加至目前的300頭左右。如果棲息地環境真的持續惡化,大象數量豈會越來越多?不過,大象出走也確實和食物不夠有關。大象喜食的粽葉蘆、蔗茅等植物,主要生長在低凹河谷地帶以及森林不太茂密的次生林中,在茂密森林中反而產量不高。保護區森林越來越茂密,亞洲象種群又在擴大,食物不夠的時候,大象就會選擇到更外圍的次生林覓食。
理性地看,大象出走其實不是單純的喜劇或悲劇,而是一場環保正劇。野生象在鏡頭下洗澡、嬉戲、覓食、小憩,既給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科研素材,又給公眾提供了寓教于樂的窗口。在深入研究亞洲象習性的基礎上科學施策,努力實現人與象和諧共生,是我們的目標,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中最為理想的一種狀態。
選自《經濟日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