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

茅盾曾說過:“文學貴在‘創作’,文學不能不忌同求異。人家用過的,我固不必去拾唾余,就是我自創的,被別人或自己用熟了時,也得割愛。所以文學上的‘創作’,又該是綿延不絕的。”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茅盾求真務實、對文字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也因此他在收集素材、選擇材料和寫作修改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收集素材如“奸商”。關于如何收集材料,茅盾做了一個精彩的比喻:采集時,要貪多得跟奸商一般,只要風聞何處有門路、有貨,便千方百計鉆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東西,只要是可稱為“貨”的,便囤積,不厭其多。其實道理很簡單,手中掌握的材料多,才有選擇的余地。
選擇材料如“稅吏”。如何選擇材料,他又打了個比方:選用的時候,可就要像關卡的稅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想想一卡車的“貨”,全要翻過身來,硬的要敲一敲,軟的要捫一把,薄而成片的,得對著太陽照了又照——一句話,用盡心力,總想找個把柄扣下來,不讓過卡。總之,選材要像“稅吏”驗“貨”那樣,百般挑剔,以嚴為上。有了如此把關的意識和勁頭,材料怎么能不精當呢?
寫作推敲如“梳辮子”。茅盾有個“辮子先生”的雅稱。這個雅稱的由來,一是因為他幼年時學習勤奮,文章寫得好,老師經常在他的文章精彩處畫上許多連貫的紅圈,好像一串串“辮子”;二是因為他在撰寫文章時總是不斷地修改,以至文稿上遍布刪節和添加文字的痕跡,也像一串串的“辮子”。他在談及此事時,曾說:“你要十分苛刻地來審查你自己剛才所寫的東西,這時你對于自己心血的產物千萬莫存絲毫姑息的意思。每段、每節、每句、每字,都不放松。毫不可惜地刪掉那些不好的東西,不厭煩地修改了又修改。”茅盾先生也不忘提醒“初學者”:“練習的唯一法門是多修改,一而再,再而三,永不倦怠。今天修改過了,隔幾天再修改,又隔幾天再做第三次的修改。修改之后去讀書,研究名著,讀了書欣然有心得的時候再來修改。在原稿上一次一次新發現毛病,就表示你的能力在一天一天增長,練習寫作的秘訣是不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