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發 江少兵 田 勇 孟 錦 王 旭 張 波 呂 飛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65
在高層建筑填充墻設計中常用輕質墻體材料,這是減輕結構自重、擴大使用面積、降低工程造價和加快施工速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輕質墻體材料,主要分為輕質砌塊和輕質板材兩大類。而砌塊又分空心和實心2種,如:空心黏土磚、空心混凝土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陶粒黏土混凝土塊等。
這些輕質墻體材料,都具有質量輕、不可燃、厚度薄、保溫、隔聲等優點,但給依附于墻體的水、電管道敷設及設備器具的安裝帶來了一定困難,需要安裝工人根據墻體不同的材質,采用合理的安裝工藝和方法,否則極易造成施工質量不佳。
本文根據西安華潤置地·未來派DK-1項目中非承重墻體管線及密集管線部位設計情況,研究出一種免開槽噴漿墻體施工技術[1-5]。
西安華潤置地·未來派DK-1項目位于西安市國際港務區,西安奧體中心項目東南側,奧體第一觀景超高層,工程總建筑面積10.1萬 m2,建筑高度144.15 m,是一座酒店、公寓綜合建筑。
超高層結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內核心筒為交通核,外圍框架范圍為酒店及公寓部分,酒店公寓內隔墻均為加氣混凝土,墻體內多設強弱電箱。在前期的施工過程中,針對管線以及密集管線部位,傳統做法均為開槽布管,但開槽質量不好控制,尤其在管線密集部位,對整體墻體破壞較大,很容易造成墻體整體破壞。
由于酒店及公寓墻體設計多為厚100 mm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管線密集部位集中開槽,造成墻體厚度削減5~8 cm,人工操作容易產生誤差,造成墻體被鑿穿;電箱部位有半暗掛墻體,墻體無法砌筑。
由于設計強弱電箱部分管線數量較多,開槽質量不能保證,整體線管安裝完成后的空隙大小不能統一。后期管線安裝固定質量也參差不齊。配管完成后采用砂漿或細石混凝土進行修補,抹灰厚度過厚易造成空鼓、細石混凝土澆筑受管線影響,密實度也難以保障。
因石膏基復合墻體材料由多種主材組成,各種材料配合比的占比、容重、體積均不相同,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對材料拌和時容易造成配比失衡,從而使得石膏基復合墻體的強度、流動性不同,導致墻體施工質量達不到相關的要求。
為解決上述問題,以本項目施工情況為例,為保證施工質量,避免產生砌體面后開槽,項目優先進行管線施工,砌體施工過程中,通過對砌體排版及切磚,包裹已施工完成砌體管線,達到預期效果。但此工藝復雜,砌磚較多,實際應用效果較差,需尋求一種簡易的施工方法,提前完成管線布置。提出運用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其容重、保溫、隔熱、隔聲及防火性能均優于砌塊材料,通過漿料噴涂施工成形,完成墻體管線部位施工,省工省時、質量較優。
通過石膏基復合材料的運用,將密集管線部位墻體材料調整為立方體抗壓強度、容重、保溫及隔聲效果均優于其他非承重砌體材料的石膏基砂漿復合墻體。采用優先配管,砌筑墻體預留管線部分墻體,后期采用噴漿法完成石膏基砂漿復合墻體施工。該方法環保高效,杜絕后開槽,多次噴面完成,形成高質量石膏抹灰砂漿墻面。
測量放線→機電管線安裝固定→排磚砌筑→噴漿材料配置→噴漿→抹面
4.3.1 施工準備
核算施工圖紙工程量,提前規劃施工范圍及施工順序,清理場地,提前布置臨水臨電。
4.3.2 測量放線
根據砌體圖紙標示的數據在施工現場確定出墻體的準確位置及尺寸,按照設計大樣圖結合安裝圖、技術資料及設計要求,對墻體位置及管線密集位置進行定位放線,結合BIM圖紙,對管線上下位置及電箱位置進行投影畫線,確定出水電線管線盒的準確位置和安裝標高,在板面上標示出來,避免過多砌筑封堵管線位置。
4.3.3 排磚砌筑
對砌體進行排磚,遇機電管線密集部位進行預留,此部分不砌筑(圖1),具體情況如下:

圖1 密集管線位置預留
1)砌體按照原圖進行砌筑,遇管線部位,根據砌筑模數進行預留,可不預留馬牙槎,砌體距離線管大于2 cm。
2)上接線電箱的底部無管線,此部分墻體可砌筑至電箱底,電箱以上及密集管線部位不砌筑,兩側墻體組砌至電箱及密集管線兩側。
3)下接線電箱施工時,對電箱上部增加預制過梁,過梁上部按砌體進行組砌,底部預留。
4)整體墻體較短,預留管線后無法排磚組砌,則此部分墻體全部預留。按組砌最小長度1 200 mm考慮。
5)將墻體管線空余部分一側采用1.5 mm模板進行封堵,封堵板可直接采用鋼釘與砌體墻進行固定。
4.3.4 機電管線安裝、固定
1)按設計大樣圖、電氣及衛生設備器具安裝圖確定其對應的位置、標高和安裝孔的孔徑。對需暗敷的箱盒和著力在墻體上的金屬支架構件進行安裝固定。開關、插座盒及接線盒必須與管道進行可靠接地相接(圖2)。用鋼釘鐵絲綁扎,固定在砌塊墻體上,管線排布均勻、順直,電箱固定到位,電盒電箱固定牢固并用水泥砂漿捂實。

圖2 密集管線安裝固定示意
2)用金屬電線管敷設連接箱、盒的電氣管路必須進行跨接接地焊接,并與金屬鋼絲網做可靠的接地相接。
安裝便器水箱時,必須在水箱內側螺栓處墊上厚不小于2 mm的橡皮墊圈,用于固定管線支架的鐵構件應具有整體性地固定在墻體上的要求。
4.3.5 噴漿材料配置
石膏基復合墻體材料由改性石膏、普通硅酸鹽水泥、建設用中細砂、纖維和聚苯乙烯泡沫顆粒等材料均勻混合而成,根據一定配比攪拌混合成漿料,利用泵送方法將漿料輸送到噴槍出口端,再利用壓縮空氣將其噴涂到作用面。采取提高水泥含量改變其配合比后,便可實現噴射的效果。
調整水∶聚苯顆?!酶男允唷闷胀ㄋ唷弥屑毶啊媚z凝黏合劑的質量配合比為1∶0.33∶1.27∶2.92∶4.47∶0.27,此配比由專業人員進行配比試驗,獲得最佳配合比配料工廠化,現場直接加水拌和使用;現場取樣送檢。
4.3.6 噴漿機械對比分析
經過項目材料員的市場調查和嚴格篩選,有以下3種噴涂機械適合本工程石膏基砂漿噴涂作業,其主要參數如表1所示。在均能滿足項目需求的情況下,攪拌噴涂一體機體積小、輸送流量大,價格適中,且攪拌噴涂一體化施工,節約人工,故小組選擇一體式噴涂機械。

表1 噴漿機械對比
4.3.7 噴面
1)配制好漿料后,將墻體管線預留部分采用單側支模形式進行封堵,一般采用厚1.5 mm模板進行封堵,封堵板可直接采用鋼釘與已砌墻體進行固定。
2)用噴漿機分多遍噴注墻體:噴涂需選用適當的距離和夾角,先由墻體一側開始,分多遍噴成,第一遍掃底,盡量薄,以漿料不下墜、不脫落為原則,逐次成墻,每次噴涂厚度不宜過大,噴涂順序和路線宜先遠后近、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噴槍移動軌跡應規律有序,不宜交叉重疊,每層噴涂最佳厚度3 cm,噴涂時應均勻。
3)噴涂厚度控制:將厚3 cm雙面膠裁成小塊貼到模板上,作為厚度控制標尺,單層誤差控制在5 mm,此厚度漿料不會流墜且施工速度最優。
管線部位應采用鐵抹子壓抹密實,待底層噴涂初凝后(1 h),繼續進行下一道噴料。噴涂厚度同墻厚,噴涂完成后采用刮杠進行刮平壓實,待終凝(10 h)。
終凝后,采用特制砂漿進行抹面處理,抹灰時與砌體墻增加100 mm網格布進行搭接,一次抹面完成。后續墻體兩側抹灰與此漿料面層抹平(圖3)。

圖3 抹面完成效果
本工程采用后噴墻體工藝,成功地減少了二次結構非承重墻體的開槽配管難度,尤其在密集管線部位,避免了開槽破壞墻體及補槽質量不能保障的問題。該施工技術工藝成熟、安全系數高、質量有保證、可大幅縮短工期,屬于綠色環保工藝,可在所有項目施工過程中借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