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似華
廣東博意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東 佛山 528312
近年來,因降雨引發邊坡、擋土墻失穩的情況越來越多,目前,國內對降雨入滲邊坡做了大量的研究。孫永帥等[1]、蔡欣育等[2]、李龍起等[13]研究發現降雨強度越大,邊坡穩定性系數下降越快;韓同春等[4]研究了雙層結構邊坡降雨入滲與坡面徑流;李寧等[5]研究了降雨條件下抗滑樁在邊坡支護中樁間距樁位布置;師晨翔等[6]研究了降雨條件下擋土墻的抗傾覆穩定性,認為降雨顯著降低了擋土墻抗傾覆穩定性。
降雨對邊坡、擋土墻的影響非常顯著,如何從設計和施工措施上消除擋土墻在降雨工況下受到的影響,顯得非常有意義。
本文通過有限元法,根據飽和-非飽和滲流理論,研究了降雨作用下,擋土墻在墻后地面上覆反滲層、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的情況下,擋土墻墻后滲流、孔隙水水壓力的變化,分析了降雨作用下采取不同防護措施的擋土墻的整體穩定性。
廣東某項目建于山邊丘陵地帶,紅線邊處存在大量1∶0.5~1∶1.0現狀強風化巖坡體,高差6~12 m。為了有效利用場地用地,在紅線邊設置了5~10 m高擋土墻,原狀地層基本為土狀強風化花崗巖。擋土墻采取1.0 m×1.2 m方樁,水平間距2.2 m,設置3道錨索,擋墻與現狀坡體之間壓實回填土。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花崗巖,穩定水位埋深在坡腳3~5 m位置。截至2018年,收集了該地區近30年的氣象資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 706 mm,最大降雨量為2 580.6 mm,最小降雨量為1 066.8 mm,日最大降雨量為319.2 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 522.3 mm,年蒸發量最多為1 874.2 mm,年蒸發量最少為1 285.1 mm。
依據SEEP/2D軟件,按歷史最大日降雨量319.2 mm降雨強度,持續3 d降雨,為了精確計算,該降雨量的降雨強度為13.3 mm/h。擋土墻高10 m,擋土墻后回填土范圍為10 m,原狀土范圍為5 m。建立了無任何措施、墻后地面設置黏性土反滲層、巖土交界面及墻底設置砂卵石排水體、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等4種不同措施情況下的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擋土墻滲流有限元模型
在無任何措施的情況下,降雨72 h后,在強風化巖體及回填土區交界面形成飽和帶,該交界面形成了擋土墻墻后薄弱帶。通過在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同無措施情況相比,回填區土層降雨下滲至交界面排水體,水體迅速下滲至墻底,排水體范圍迅速失水成為非飽和土。而在擋土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后,墻后降雨下滲緩慢,72 h降雨僅影響土層深度1~2 m。同時在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后,土層負孔隙水壓力增大,降雨僅對墻后土體1~2 m產生影響,土層內部幾乎未變化。
從圖2可看出:在無任何措施情況下,降雨初期至55 h,負孔隙水水壓力從-30 kPa緩慢升至-20 kPa,至61 h后負孔隙水壓力迅速變為正孔隙水壓力,孔隙水壓力從-20 kPa快速增至80 kPa。導致該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本擋土墻墻后為陡傾面,擋土墻與原狀巖面之間空間較小,在降雨作用下,若泄水孔未能有效發揮作用,回填區孔隙水壓力將快速抬高,并將快速加大墻后水土壓力合力。

圖2 不同措施擋土墻墻后土體孔隙水壓力-時間曲線示意
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情況下,降雨初期至49 h,墻后底部孔隙水壓力逐漸增大,但比無措施情況下孔隙水壓力增長緩慢,孔隙水壓力一直保持在-35~-33 kPa,在49 h后,孔隙水壓力迅速抬高至0 kPa,并且孔隙水壓力一直保持在0 kPa。很顯然,在交界面及墻底部設置排水體能有效控制墻后孔隙水壓力值,極大地阻止了墻后孔隙水壓力不斷升高,將墻后水土壓力合力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情況下,在降雨作用下,孔隙水壓力上升緩慢,孔隙水壓力一直保持很緩的速度抬高,至降雨97 h,孔隙水壓力仍保持在負孔隙水壓力值-20 kPa以內,很大程度上減小了降雨對擋土墻墻后土體的影響,墻后土體始終處于非飽和狀態,墻后土體基質吸力一直在發揮作用,擋土墻墻后土壓力與無降雨狀態差別不大。
在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且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后,在降雨作用下,較僅在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孔隙水壓力隨時間的變化更緩。孔隙水壓力-時間曲線的斜率與在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的斜率一致,不同之處在于隨著降雨持續,其斜率一直保持不變,孔隙水壓力保持在-35~-30 kPa。可以看出該措施為2種措施的結合,也具備2種措施的優點,通過在墻后地面反滲層阻隔大部分降水,又能通過排水體將部分下滲水體有效地排出墻后,進一步減緩孔隙水壓力的抬升,使墻后土體一直保持在非飽和土狀態,墻后土體基質吸力也較僅在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更大,該措施墻后水土壓力最小。
從圖3可看出:無措施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最低,且在降雨工況下,擋土墻安全系數下降最快。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后,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較無措施情況下大,隨著降雨持續,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雖逐漸減小,但較無措施情況下下降緩慢。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措施下,其降雨前雖然與無措施情況下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一致,但其整體穩定系數在降雨過程中下降非常緩慢。在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和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后,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最高,且擋土墻在降雨條件下幾乎無變化。

圖3 不同措施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時間曲線示意
由此可得出,擋土墻最佳的防護措施為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且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擋土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有效阻擋降雨下滲,在強降雨作用下,墻后雨水大部分發生徑流,部分下滲雨水在排水體的排水作用下,擋土墻后幾乎不形成積水,擋土墻后基本為非飽和土,基質吸力基本與未降雨情況一致,故擋土墻整體穩定性一直可保持較高值而不下降。
本文通過對降雨作用下,不同防護措施擋土墻墻后滲流、墻后孔隙水壓力分布及變化、整體穩定性系數的分析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1)無措施情況下,降雨期間擋土墻墻后巖土交界面易形成薄弱帶,隨著降雨持續,孔隙水壓力將快速抬高,迅速增加墻后水土壓力,擋土墻整體穩定系數急速下降,擋土墻安全性急劇降低。
2)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后,在降雨期間,能有效控制墻后孔隙水壓力,阻止孔隙水壓力快速增大,并消除了巖土交界面的薄弱帶,將擋土墻水土壓力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使擋土墻在降雨情況下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3)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后,在降雨期間,很大程度減小了降雨對墻后土體的影響,使墻后土體始終處在非飽和狀態,墻后土體基質吸力一直在發揮作用,墻后土壓力與無降雨狀態差別不大。
4)同時在墻后地面設置反滲層、墻底及巖土交界面設置排水體后,具備2種措施的優點,通過墻后地面反滲層阻隔大部分降水,對于部分下滲水體,又能將其快速排出墻后,使擋土墻墻后土體一直保持在非飽和狀態,其擋土墻安全性也最高。在擋土墻設計過程中建議按此措施進行施工,以提高擋土墻在降雨工況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