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輝
摘要:當前學界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深入,趨于成熟。國內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大方面:對社會心態相關概念的學理性研究;對社會某一特定群體的社會心態現狀,存在問題,培育路徑等的研究;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背后隱藏的社會心態所展開的具體性研究;結合新冠疫情對大眾社會心態分析與疏導提供路徑;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將社會心態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國外對于社會心態這一專門概念的研究較少,多數都將社會心態與社會心理混為一談,同時又常常將此方面研究與其他學科領域或社會熱點問題結合。筆者認為,總體而言,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學者較多,也較為成熟,基本形成了關于社會心態的邏輯框架,但對于社會心態的定義,學科歸屬,研究對象,培育路徑,研究模式,培育主體,判斷標準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因此,對于社會心態但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社會心態概念;社會心態培育;社會熱點問題
當前,社會心態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中是一個被普遍接受并廣泛應用的概念,常常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中單獨使用或者跨學科使用。如此廣泛使用的學術概念其內涵卻并沒有統一,而是呈現出復雜性,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國內關于社會心態的研究現狀
(一)對社會心態相關概念的學理性研究
對于社會心態的概念界定,學界并無統一標準,楊宜音,馬?海共同看到了社會心態與其他相近學術名詞的差異與聯系,比如社會心理。但是二人研究的側重點與視角不同,楊宜音側重心理學的角度闡述社會心態的內涵[1],馬廣海他主要從社會心態這一概念的學科歸屬的角度出發,對社會心態一詞的內涵做出了界定[2]。?孟磊對于社會心態的概念,結構與測評則提出了新的思考維度,他認為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心態的主要視角。調查研究,實地研究,與?獻研究是社會心態的主要測評方法[3]。
許佳佳為研究社會心態的概念提供了新的角度,從概念上來說,她認為社會心態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內,普遍的存在于整個社會或某些特定群體中,并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發生改變的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行為傾向等要素的總和[4]。
王軍則另辟蹊徑,他提出,社會心態是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范疇[5]。他認為社會心態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所展現出來的理論旨趣高度契合,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一部分。
汪建新與姜鶴全面的梳理了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學科視角下的社會心態研究,通過歸納得出,學界已有的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的共同點體現在社會心態具有宏觀性,突生性,動態性的特點[6],且結構具有多層次性。而對社會心態研究的主要內容則集中在時代特征,變遷歷程,不同階層心態的調查研究,以及社會心態的培育路徑等方面。
(二)對社會某一特定群體的社會心態現狀,存在問題,培育路徑等的研究
茅?珠從基層黨政?部這一社會群體出發,對其社會心態以及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茅首先指出基層黨政?部的社會心態對整個社會心態起著導向作用,通過進行問卷調查,得出基層黨政?部壓力的主要來源為:?作任務壓力,考評問責壓力,職位升遷壓力,家庭生活壓力四方面[7]。
茅?珠又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領導?部的良好社會心態培育重要性和具體路徑進行了闡述,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對領導?部的社會心態進行研究[8],有助于打造一?高素質?部隊伍。
周巧平則以高校輔導員這一社會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社會轉型背景下該群體社會心態現狀進行調查[9],從而提出提升其職業能力的具體對策。
史?晴,唐帥,梁首詩,匡瑛則將關注點放在了中職學生這一群體身上,從公共危機教育視角出發[10],將該群體社會心態現狀與新冠疫情相結合,從而得出具體的調適策略。
陳希,周松則從當今社會出現的一個新興群體—佛系?年出發,通過研究其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得出相應引導策略。二人認為佛系群體在某種層面來說是一種群體性的社會情緒,是對社會心態的符號化解讀。[11]
(三)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背后隱藏的社會心態所展開的具體性研究
謝建社,朱?練從“農民?融?城市”這一社會現象入手,運用冰?理論,對該現象背后隱藏的社會心態進行研究,得出優化策略。健康的社會心態是農民?融?城市的心理基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民工在融?城市過程中出現了心態失衡現象,本質上來說,這是農民工群體融?城市心態理想?成和現實?成的沖突[12]。而若想促進農民工更好地融?城市,則需要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社會心態。
李博?,徐靜茹,張志安三人則關注到了李?柒突然?紅這一事件,三人從總結李?柒視頻在海外?紅這一現象的輿論特點入手,通過對這一社會現象背后隱藏的當今網民的社會心態分析,作者得出應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好?化傳播等?作的結論[13]。
張鴻梅也主要從網絡這一陣地入手,對因消極網絡輿情的傳播引發的不良社會心態[14]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治理策略。
王鶴穎則注意到了?告業抄襲甚囂塵上這一社會現象,通過對案例分析,得出結論,給?告業乃?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建議。?告抄襲背后隱藏的社會心態可從兩大方面來考慮:從?告行業層面來說,?告抄襲現象反映出?告行業受利益的驅動產生的商本位心理,渴望鉆法律空?的“投機”心理[15],對作品“難以超越”的不?信認知。從社會大眾群體層面來說,作為?告的受眾,審美有時會?向趨同,產生同質化認知。?告抄襲會弱化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必須對這種不良社會心態加以正確引導。
王嘉洋則從新媒體時代網絡上興起的表情包入手,對該網絡產品的產生背后隱藏的社會心態進行了解讀。表情包發展的不同階段,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心態[16]。表情包傳播背后隱藏的心態實質上反映的是群眾現實生活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因此,對表情包背后的心態正確解讀,為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提供了思路。
(四)結合新冠疫情對大眾社會心態分析與疏導提供路徑
劉娜通過對疫情沖擊下網民群體的社會心態差異進行分析,得出社會心態的幾大特性,從而為優化社會心態提供了對策。她指出,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社會整體心態發生改變,因此具有整體性特征。但由于個體所處階層的不同,利益不同,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視角存在差異,因此社會心態又具有差異性特征[17]。與此同時需要注意到,各群體網民的社會心態也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還具有多樣化,復雜化的特性。
俞國良,靳娟娟二人主要強調的是疫情期間良好社會心態培育的問題。良好的社會心態對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對于解決社會矛盾,滿足新需要,提升人民幸福感起到積極作用[18]。
李偉則主要探討的是疫情背景下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態疏導機制的構建問題。他提出疫情背景下積極社會心態的作用是多維度的。在建立大學生社會心態疏導機制上,除了物質精神保障外,還強調應發揮實踐作用,拓展志愿的服務渠道[19]。
佐斌則從疫后社會心理建設的實踐路徑[20]入手,為大疫情后的社會心理重建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簡介。
(五)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將社會心態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智永婷首先闡述了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內涵,借此分析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目前面臨的問題[21]:三觀偏離,判斷能力弱,行為表達不夠合理,從而提出了構建社會實踐活動?效機制是培育高校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的重要舉措。
董曉絨與曾令輝則主要圍繞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展開論述,二人指出,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心態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22]。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又反過來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提供了理論導向。
栗文敏則提出了核心素養與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的關系問題。核心素養一詞在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是每一位大學生應具備與發展的基本素養。而通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可以促進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的形成[23]。
二.國外研究現狀
總體而言,國外對于社會心態這一專門概念的研究較少,多數都將社會心態與社會心理混為一談,同時又常常將此方面研究與其他學科領域或社會熱點問題結合。
Dubois Nicole 與Pansu Pascal 二人主要探究了學者讓-萊昂·波伏瓦斯的?作對于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的影響。他相信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受社會結構的影響的,人一定是處在社會的大環境下發展的[24]。
Hult Khazaie Daniella 與Khan sammyh S 則探討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家可以做出的貢獻[25]。這些研究可以進一步聚焦心理學研究,從而深?探究新冠疫情的社會和行為維度以期來應對未來的大流行。
Sharma Gagan Deep;Ghura Amarpreet Singh 等人也是從新冠疫情入手,探究調查信息、誤解(錯誤信息的傳播)和隔離對人們心理的影響。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為在大流行期間避免恐慌的心理?預提出做法建議,這一領域未來的研究人員也可以通過詳細了解控制大流行對社會心理學的負面影響來做出更好的心理干預措施[26]。
Madelijn strick,Thomas E Ford 二人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幽默分析,解決關于幽默的使用及其在?常生活中的影響的問題[27]。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
國內方面,總體而言,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學者較多,也較為成熟,基本形成了關于社會心態的邏輯框架,但是仍有不足之處。
1.對于社會心態一詞的定義并無統一規定,且常與其他詞語混淆。 社會心態一詞早已出現,學者大多只從社會現象出發描述其大概意義,卻并無人對此進行最終準確定義。同時,社會心態多被諸如“社會心理”這樣的詞混為一談。最后,對于社會心態概念的研究多偏重于學理性分析,鮮少有人采用實證方式。
2.對于社會心態的學科歸屬問題研究,學界大多數人都將其歸納?心理學學科,雖有個別聲音提出不同見解,但總體而言數量較少。從心理學視角理解社會心態,用研究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社會心態,此種做法首先不利于社會心態作為一個獨立體系的研究,不利于將社會心態學科“研究全,研究透”。其次,只用心理學視角來研究社會心態,可能會導致研究僵化,不利于創新性觀點的提出。
3.學界對于年輕人這一大類群體的社會心態研究較多,對社會弱勢群體例如老年群體的研究較少。誠然,年輕群體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黨政?部群體也是影響主流社會心態的重要力量。這些需要好好研究,但絕不能因此而放棄對于弱勢群體老年人群體的研究。當今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愈演愈烈,老年人的社會心態也必須得到關注。
4.在談到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問題上,多數學者都強調精神上,理論上的舉措,鮮少提及具體實踐層面的行為。
5.國內研究模式多為結合熱點問題,重點群體,而鮮少提及如何將引導積極社會心態做到常態化管理。新冠疫情屬于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問題也只是喧鬧一時,學者大多只是在事情發生后,社會心態發生變化后才會探討如何解決問題,化解心態消極化?險,而鮮少探究如何將培育社會心態這一行為常態化管理,使其變得越來愈容易。
6.在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主題上,國家,社會,個人都有所提及,但卻忽視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的崇高地位。鮮少提及如何發揮黨的領導作用,促進各主體有機聯系,相互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社會心態。
7.對于社會心態的判斷標準過于絕對化和單一化,通常情況下只有兩種,即或積極或消極,殊不知社會心態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東西,本就具有多樣性。
國外方面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國外相較于國內對于社會心態的專門研究較少,可參考文獻較少,且多數都將其與具體問題結合,偏重于實際性研究,而缺少對于該概念的學理性研究,因此一定情況下不夠嚴謹。同時,國外研究多將其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混為一談,這更加混淆了二者的概念上的區別,不利于社會心態這一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同時,余認為學界對于社會心態的測量指標體系也不夠完善。社會心態可分為共時性社會心態和歷時性社會心態兩部分,在對于共時態的社會心態研究過程中,基于實證資料的全國性社會心態研究較少,多數研究偏體,少數涉及其他。近些年社會心態研究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不斷提高,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變遷,中國人的心態也變得更加開放,成熟。
參考文獻:
[1]個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J].楊宜音.社會學研究.2006(04)
[2]論社會心態: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馬廣海.社會科學.2008(10)
[3]社會心態研究述評:概念、結構與測量[J].石孟磊.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
[4]論社會心態的幾個理論問題:概念、結構與維度[J].許佳佳.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01
[5]社會心態:宏觀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范疇[J].王軍.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6]社會心態研究的學術譜系與主要議題[J].汪建新,姜鶴.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
[7]基層黨政干部社會心態問題研究[J].茅飛珠.經濟師.2020年第11期
[8]心理學視角的領導干部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J].茅飛珠.現代交際.2020,(21)
[9]社會轉型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J].周巧平.人才資源開發.2020.12
[10]公共危機教育視角下中職學生社會心態現狀及調適策略[J].史文晴,唐帥,梁首詩,匡瑛.當代職業教育.2020年第6期
[11]“佛系青年”現象的主要特征、成因分析與引導策略[J].陳希,周松.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2(03)
[12]農民工融入城市的社會心態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冰山理論視角[J].謝建社,朱小練.社會工作與管理.2020,20(06)
[13]從李子柒走紅看網民心態與網絡外宣的啟示[J].李博文,徐靜茹,張志安.傳媒.2020,(18)
[14]網絡輿情不良社會心態分析與治理探討[J].張鴻梅.新聞傳播.2020,(24)
[15]廣告抄襲現象折射的社會心態分析[J].王鶴穎.中國報業.2021.01
[16]表情包傳播背后的社會心態解讀[J].王嘉洋.視聽.2021.01
[17]疫情沖擊下網民社會心態差異及優化對策[J].劉娜.人民論壇.2020.05下(特)
[18]加強疫情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J].俞國良,靳娟娟.前線.2020.07
[19]重大疫情下大學生社會心態疏導機制構建[J].李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8
[20]疫后社會心理建設的實踐路徑[J].佐斌.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6):732~733
[21]高校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J].智永婷.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0
[22]論新時代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J].董曉絨,曾令輝.中青年學者論壇.2021.03
[23]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J].栗文敏.校園心理.2020.10
[24]Jean-Léon Beauvois(1943–2020):A Key Figure in Social Psychology[J].Dubois Nicole,Pansu Pasc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Volume 34,Issue 1.2021.PP 2-
[25]Social Psychology and Pandemics:Exploring Consensus about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sStrategies Using the Delphi method.[J].Hult khazaie Daniella,Khan sammyh 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Volume 23,Issue 4.2020.PP 363-371
[26]Panic During COVID-19 Pandemic!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sychosocial Experiences of a Sample of Indian People.[J].Sharma Gagan Deep,Ghura Amarpreet Singh,Mahendru Mandeep,Erkut Burak,Kaur Tavleen,Bedi Deepali.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0
[27]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umor.[J].Madelijn strick,Thomas E Ford.Taylor and Francis.2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社會心態與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7KDC01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