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汽車技術學校 黃子良
《汽車四萬公里保養》是我校根據汽車維修企業“汽車機電維修”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四萬公里保養”而編制的校本教材,是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確立轉換的一門學習領域課程教材,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本課課題“剎車片的拆卸與檢查”在《汽車四萬公里保養》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是汽車維修崗位中應用最多的一項工作任務之一,學習本課內容后能讓學生掌握汽車剎車片的拆卸與檢查的工作內容、汽車維修技術標準和工具的規范使用方法,為今后從事汽車維修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本課程從知識、技能、素養三個維度設計教學目標,三者相互支撐。通過本次授課,學生應能達成的知識目標是:了解剎車片定期檢查的意義和更換指標,掌握剎車片拆卸與檢查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及工量具的正確使用。知識目標是為技能目標的達成做鋪墊,本次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擁有剎車片拆卸與檢查的自主學習和操作能力,因此確定技能目標為:學生能夠正確操作剎車片拆卸與檢查,能夠結合維修手冊找出作業方案,通過實際操作完成作業內容。技能目標的設定是根據實際崗位技能需求而定的,是學生能夠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成的。結合企業對員工職業素養的要求,筆者所設定的素養目標為:通過課前的自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課中能完成討論、操作、記錄、評價、口述,實現團隊合作、動手、查寫、表達能力等素養提升,并引導學生秉承工匠精神,恪守行業操守。培養良好的自學意識是達到本次課教學效果的靈魂所在,讓學生把這種自學意識延伸到所有的學習中去,延伸到工作中去。
(1)重點分析。剎車片拆卸與檢查工作任務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本作業內容的操作方法,因此把剎車片拆卸與檢查操作方法設為本次課的重點。該部分內容是本課的核心,需要學生重點學習,引導學生根據現有學習資料去研究討論作業的操作方法,再結合仿真軟件操練后,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作業內容,讓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查找資料能力、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2)難點分析。本次課的難點是按照工藝要求正確規范地完成工作任務。由于學生實訓課多使用臺架、總成操作訓練,對實車維修作業經驗不足,會使學生在實車作業時顯得陌生而緊張,不知從何下手,如果出現錯誤,更加無所適從。所以在實車操作前,教師采用視頻拍攝投屏直播形式,通過教師示范剎車片拆卸與檢查作業中的核心要點及規范要求,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后面的動手操作做好鋪墊。
筆者所教授的學生是中職二年級學生,他們具有以下特點:對汽車技術和信息化較感興趣、性格活潑、喜歡動手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適當的信息化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活躍氛圍,同時采用虛擬仿真軟件和思維導圖繪制等方法,讓學生多動手,爭取做到每位學生都有事做,大家都能動起來,在“做中學”和“學中做”中實現“知行合一”。
為了體現任務驅動、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環節中以任務驅動法為主線,以情境模擬、小組合作為輔來完成剎車片拆卸與檢查。同時使用網絡教學平臺,使用實時課件、圖片、視頻投稿傳輸等信息化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課前利用雨課堂網絡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中將仿真軟件通過平板電腦無縫融入理實一體化課堂中,區別于傳統課堂機房、教室、實訓車間分開的方式,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同時通過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工作內容,達成知識架構的建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鍛煉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提高系統歸納、梳理知識點的能力,并創新性地通過雨課堂網絡平臺拍照投稿展示,替代傳統海報展示,大大增強了課堂效率和顯示效果,學生通過分享討論鞏固知識,為后面的實車操作打好基礎。課后利用平臺進行在線測試,及時反饋學習效果。通過這些方法的應用,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就感,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汽車專業課的教學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理論和實踐脫節、學校教出來的學生與企業的需求脫節,教學模塊設置的任務、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為了培養能夠實現零距離上崗就業的技能人才,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汽車維修企業實際工作任務作為教學任務,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引起學生態度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到汽車維修企業的生產實踐中。
在教學手段上,采用虛擬仿真和攝像投屏等直觀化教學,并采用模擬教學法模擬4S店的服務接待和維修場景進行現場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利用思維導圖教學法幫助學生掌握關鍵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提升理解力和記憶力,讓學生熟練掌握汽車剎車片拆卸與檢查作業流程和方法。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講授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汽車剎車片拆卸與檢查作業方法還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課程中的理論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法,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小組合作實車操作能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和時間。為了擴大教師現場示范操作的可視范圍,提高動作細節的可視度,筆者采用了攝像投屏方式,把教師的現場示范操作實時投屏到大屏幕上,以解決一對多組教學的觀摩難點。
本次課主題流程設置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技能與素養融合培養混合式教學模式
(1)課前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登錄雨課堂網絡教學平臺,針對任務進行自由分組,對教師上傳的學習資源(課件、微課視頻、習題等)和任務展開討論并完成任務,鼓勵學生利用晚修或空余時間自主學習,解決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失配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也能夠基于雨課堂大數據記錄的優勢,便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監控和掌握。
(2)課中分為7個部分:情境導入、預習交流、知識準備、制定計劃、任務實施、總結評價、布置作業。情境導入部分通過讓學生宣讀工作口號“技能改變命運,匠心成就人生”,整理著裝和學習場景,培養學生組織紀律性和規范意識。隨后利用學生案例展示模擬4S店真實場景——一輛豐田卡羅拉轎車累計行駛約10萬 km,車主反映車輛剎車時出現異響的故障現象。以案例導入工作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角色轉換能力。
(3)在預習交流環節,通過雨課堂平臺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和反饋。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在平臺PPT頁面反饋的留言,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為接下來的新課學習作鋪墊。
(4)在知識準備部分,筆者設計了“自主查閱資料、隨機提問互動、仿真操作演練”三個部分內容。學生通過自主查閱維修手冊,獲取本節課工作任務所需知識,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借助雨課堂隨機點名功能,提出關鍵問題——剎車片磨損到什么程度需要更換?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并通過部分汽車修理人員違背職業道德過早建議客戶更換剎車片的案例,教導學生今后步入社會要恪守職業操守,提高職業素養。最后通過仿真軟件模擬操練,鞏固技能,為下面的實車作業做鋪墊。通過仿真演練,能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操作流程,提升學習效率,減少實車操作的犯錯幾率,保護設備及人員安全。
(5)在制定計劃環節,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繪制工作任務思維導圖,并由小組長根據每位成員繪制的思維導圖,統籌合作完成本組工作任務思維導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補充、修正方案后拍照投稿發送至平臺。小組代表上臺對照投稿的思維導圖照片并分享成果,最后通過平臺投票功能由學生選出心目中繪制最好的思維導圖并獲得加分獎勵。
(6)在任務實施前,通過投屏演示,教師講解示范技術要點和操作規范。任務實施過程中,各組同學按照分工進行任務的實施,通過平板電腦可查看維修手冊、線上平臺資料(課件、視頻,圖片等)指導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將操作過程中的核心步驟視頻和作業工單通過手機拍攝上傳至雨課堂平臺,用作學生課后觀看互評和教師(企業技師)點評。
(7)工作任務完成后,各小組進行自評互評工作,教師及時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點評,表揚表現優秀的學生和小組。課后將相關測試題和作業發布在平臺上,學生自主在線完成。教師(企業技師)在線觀看學生操作視頻和工單完成情況,作出評價,并在下次課上對典型問題進行講解。教學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平臺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生自評權重為20%,針對本次課自己的表現及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小組互評權重為20%,立足于學生的參與程度、工作強度、合作滿意度進行評價;教師(企業技師)評價權重為30%,對每一學習環節學生的表現進行累計評價,最后進行匯總;平臺評價權重為30%,是對課前預習、課中答題和課后測試環節的一個數據量化評價,客觀明了。
本課以體現任務驅動、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以技能與素養融合培養為最終教學目標。在課堂中采用了任務驅動、情境教學、思維導圖、小組合作討論、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中完成設定的工作任務,很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觀察、理解和實踐中掌握學習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做到“心中有學生”,全程關注學生,貼近學生,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發展,學生課堂表現活躍,學習氛圍濃郁,工作任務完成得很好,課后學生和聽課老師均反饋表示滿意。
教學模式上,區別于傳統教學,筆者采用了基于雨課堂+虛擬仿真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區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和純粹的線上慕課學習,是一種可以將傳統面授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是將線上雨課堂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圍繞著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學習情境展開,同時在課中輔以虛擬仿真軟件來解決學生學習的難點,兩個教學平臺相結合,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見表1所列。

表1 傳統課堂和技能與素養融合混合式教學課堂的特點對比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一名中職教師,應該把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作為每節課教學設計的最終目標,不斷研究和思考適合于當代社會的教學方法,這樣我們的課堂必然是有成效的,培養的學生必然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求。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和大家互相探討、相互學習,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