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小進
平時寫作時,有些同學往往是想到哪里寫哪里,缺少對文章的整體構思,因此,寫出來的作文就會顯得頭緒眾多,重點不明,思路混亂,表達不清。
看到一個作文題目,同學們也許會產生很多的想法,也會有很多的材料進入腦海,但是怎樣取舍材料,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來寫,同學們可能還沒有想清楚,就要急于動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同學們需要明確文章的中心,這是文章的“靈魂”,然后根據中心的需要來選擇適合的材料,還必須果斷舍棄那些可有可無的素材。其次,確定寫作順序,選用適合的敘事結構,再運用恰當的表現手法。最后,列好提綱,將頭腦中構思的中心、材料、結構、手法等寫在紙上,列成表格,仔細比較,反復斟酌,確定最佳方案,這樣才能張本繼末,撥云見日。
振華叔二三事
回憶過去送信的事情,振華叔為找到一封信的主人,耐心細致。小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先寫聽來的故事,但稍顯程式化,也顯得突兀。
振華是誰?是我們當地的郵遞員,還是我的鄰居叔叔。
那一年,一封來自山西煤礦的平信寄到咱們集賢村,卻因地址不詳,無法最終投遞。因為那幾年村子合并,集賢村一下子擴大了好幾倍,人員眾多,想找個人,非常困難。于是,每天投遞結束,振華叔叔就到派出所咨詢,再詢問村干部,再就是到田間地頭尋找。半個月,他幾乎將整個集賢村跑遍了。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原來收信人是一個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在山西煤礦打工,一年多都沒有回家了。了解這個情況后,振華叔就經常到這個孩子家里,關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講習題,修電燈,買化肥,“雖然有時候只能陪他說幾句話就要匆忙趕路,但看一眼,心里就踏實了”。
上了初中,我訂閱了《作文與考試》雜志,振華叔叔總是按時地把雜志送到我家。
“皓然,這是新一期的《作文與考試》雜志!真是個用功的小伙子!”我接過雜志,一陣書香撲鼻而來。我忙招呼他:“謝謝振華叔,您辛苦啦!來休息下,喝口水。”
“好的,你是最后一家,今天的活兒干完了。”振華叔接過杯子,坐了下來。
“辛苦嗎?”我問。
“還好。”振華叔憨厚地笑著,臉上的皺紋似條條溝壑,長年的風吹日曬,皮膚已然黝黑。
“振華叔,您真了不起!”我豎起大拇指。
“沒什么。”振華叔喝了一口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郵遞員,就是這樣一份平凡的工作,振華叔一干就是20 年。他還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士出錢出力。平時在家里,他還是種田的好手,里里外外,什么農活都拿得出手,挑水、施肥、支大棚、種蔬菜,樣樣精通。
再寫振華叔為“我”送雜志,拉家常。一路寫來,有些平鋪直敘了。另外,這里一下子概括寫了很多事情,又是助人,又是忙田,較為混亂,不知道要表達什么,把所有的材料都用上了。
他的兒子考上了大學,后來留在大城市工作,還買了房,要接振華叔去城里,振華叔不去。
這里又牽扯到他兒子的事,與本文的主題無關,應該刪掉。
最近,聽說村里成立了“留守兒童閱讀室”,振華叔更忙了,他將郵局里一些過期的報刊整理好,送到村里,并且自費為孩子們訂閱了一些學習類的雜志。有人說他傻,振華叔說:“能為留守的孩子們做點事,讓他們能更多地了解世界,學到更多的知識,讓他們的家長能安心地在外工作,我‘傻’點,沒關系。”
振華叔還利用雙休日,來村里幫忙打掃閱讀室,整理圖書,看到孩子們專注閱讀的樣子,聽到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他似乎干得更起勁了。
為“留守兒童”閱讀室送報刊,自費訂閱雜志,打掃、整理閱讀室,這兩節可以并在一起。
這就是振華叔的二三事,他是一個普通的郵遞員,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結尾呼應開頭,但是不能給讀者留下印象。文章若想點明中心,深化主旨,還需要打磨語言。
綜合點評
本文記敘了一個普通的郵遞員——自己的鄰居振華叔的二三事,重點表現振華叔在本職工作上的盡忠職守,還利用工作的閑暇愛心助人,關心留守兒童。但細讀文章,你會發現,小作者把自己收集到的素材,一股腦地都“拋”了出來,沒有選擇;在寫作順序上,主要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的,但是這樣顯得邏輯性不強。
升格指津
1.建議將“送信”這件事后移,作為插敘,是“我”與他攀談的過程中所聽來的一個故事,放在后面,則更顯得合情合理。
2.刪去一些多余的內容。如中間段落中概寫的一些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士和種田的事情。兒子上大學的事情與本文的中心關系不大,也必須刪除。
3.合并相關的段落。振華叔關心留守兒童、幫忙打理閱讀室的事情寫了兩節,其實可以合并在一起,這樣在情節安排上,會顯得更加緊湊。
振華叔二三事
又一次,振華叔送雜志到我家。
直接講振華叔的故事,快速切入。
一聲清脆而響亮的車笛聲傳來。我正在做作業,抬頭一看,是郵政投遞員振華叔。“皓然,這是新一期的《作文與考試》雜志!真是個用功的小伙子!”我興奮地接過雜志,一陣書香撲鼻而來。我忙招呼他:“謝謝振華叔,您辛苦啦!來休息下,喝口水。”
“好的,你是最后一家,今天的活兒干完了。”振華叔接過杯子,坐了下來。他是我家鄰居,在鄉村走村串戶送報紙、雜志、信件,風里來,雨里去,總是早出晚歸。
“辛苦嗎?”我問。
“還好。”振華叔憨厚地笑著,臉上的皺紋似條條溝壑,長年的風吹日曬,皮膚已然黝黑。
對人物進行肖像、語言的描寫,讓讀者對振華叔有初步的印象,突出其職業特點。
他說,有一年,一封來自山西煤礦的平信,只是寄到集賢村,初次因地址不詳,無法最終投遞。因為那幾年村子合并,集賢村一下子擴大了好幾倍,人員眾多,想找個人非常困難。于是,每天投遞結束,他就到派出所咨詢,再詢問村干部,再就是去田間地頭尋找。半個月,他幾乎將整個集賢村跑遍了。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原來,收信的是一個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在山西煤礦打工,一年多都沒有回家。了解這個情況后,振華叔就經常到這個孩子家里,關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講習題,修電燈,買化肥,“雖然有時只能陪他說幾句話就要匆忙趕路,但看一眼,心里就踏實了”。
“振華叔,您真了不起!”我豎起大拇指。
“沒什么,我們投遞員傳遞的可不僅僅是簡單的信件,更是在外打工的人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振華叔喝了一口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因為跟振華叔拉家常,他講自己投信的故事,所以把這事安排到這里插敘,就顯得合情合理。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郵遞員,就是這樣一份平凡的工作,振華叔一干就是20年,他青澀的臉龐變成了堅毅的模樣,但那顆堅守的初心卻依然如故。
適當的議論、抒情,為文章增色、添彩。
聽說村里成立了“留守兒童閱讀室”,振華叔更忙了。他將郵局里一些過期的報刊整理好,送到村里,并且利用他所了解的信息,為孩子們自費訂閱了一些學習類的雜志。有人說他傻,振華叔說:“能為留守的孩子們做點事,讓他們能更多地了解世界,學到更多的知識,讓他們的家長能安心地在外工作,我‘傻’點,沒關系。”在振華叔的影響下,我將自己已經讀過的名著、曾經訂閱的一些作文雜志,也送到村“留守兒童閱讀室”,和大家一起分享。振華叔利用雙休日,來村里幫忙打掃閱讀室,整理圖書,看到孩子們專注閱讀的眼睛,聽到孩子們讀書時銀鈴般的笑聲,他似乎干得更起勁了。
將原來的兩節合并成一節,內容更加集中、緊湊。
一條平凡的鄉郵路,他愿做一個幸福的傳遞者;一間溫情的閱讀室,他甘做一個愛心的奉獻者。看著他那漸漸遠去的墨綠色背影,我唯愿振華叔一路平安。
結尾處,精心打造結構勻稱的對句,挖掘人物故事的意義,深化了主旨。
綜合點評
選材源自生活,中心突出。這篇習作通過對郵遞員振華叔的“采訪”,收集第一手的材料,真實可信,生活永遠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本文通過與振華叔的對話,展開故事,讓讀者了解人物的相關事跡。更重要的是,張本繼末,撥云見日,所選振華叔的二三事,緊扣中心,一個熱愛工作、甘于奉獻的郵政投遞員形象躍然紙上,他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雷鋒精神,感動并影響著身邊的人。
小試牛刀
以“這天,我回家晚了”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