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劍波張令玉張原侯艷玉安俊賢
(1.山東建筑大學 建筑城規學院,山東 濟南250101;2.山東建筑大學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250013;3.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1)
我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出現了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一系列“城市病”,加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大量人群出現了生理或心理健康等諸多負面影響。為此,國家提出了建設“健康中國”的行動方案,要求積極培育健康服務為核心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1],以應對城市健康挑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城市濱海新區憑借其宜人氣候、清新空氣、優美景色、舒適環境等良好的自然稟賦,相較于內陸建成環境,更具發展健康服務產業的優勢[2]。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不斷提高,以“健康+旅游”為主旨,融合健體、休閑、康養等理念的濱海住區生活模式逐漸成為大眾生活常態化的選擇,因其能夠達到身體、心智和精神上的和諧樂活狀態,呈現了大量的市場需求[3]。
近年來,關于濱海住區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2-4],但在目前的濱海住區建設中,常存在定位模糊、功能趨同、空間異化、道路不暢及景觀生硬等問題,以落實健康主題的濱海住區規劃實踐仍顯不足[3,5]。為此,文章以威海市南海翡翠城濱海住區規劃設計為例,基于“藍綠交織,樂活宜居”的規劃理念,從空間布局、道路系統、綠化景觀、建筑群體和濱水岸線等方面探索濱海住區的規劃策略。
南海新區位于威海市文登區南部,與韓國、日本隔黃海相望,其核心起步區面積為160 km2,而其規劃建設面積為90 km2,是國家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重點建設區域[6]。南海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優越的岸線資源、宜人的山水環境,以及可持續的城市建設,于2009年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優秀范例獎(示范新區)”的榮譽。旅游度假區作為新區起步區三大功能分區之一,空氣質量優,因其良好的氣候、海灣、沙灘、湖泊、植被、人文等優勢資源,成為山東半島獨具特色的濱海旅游度假區。
項目位于旅游度假區核心,周邊交通發達,高速公路、城際鐵路、深水港口、國際機場配置齊全。基地東距起步區綜合商務區、南海新港分別為5、20 km,北距文登城區25 km,南距金沙灘2 km。基地東起金海路,西至金海西路,南起金來路,北至昌陽路,規劃總用地面積為0.34 km2,其中可建設用地面積為0.22 km2(如圖1所示)。項目區位優勢突出、景觀資源豐富、周邊設施完備,具備開發以健康為主題的濱海住區潛力。

圖1 翡翠城濱海住區在南海新區的位置圖
南海新區地處北溫帶,屬東亞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均氣溫為11.9℃。受瀕臨的黃海海洋的調節作用,夏季涼爽潮濕、冬季寒冷濕潤,年降雨量適中。基地坐擁旅游度假區核心地段,東依幸福河,西擁藍湖公園,北靠昆崳山,南眺黃海,構成了“山—海—湖—城”為一體的宏觀生態景觀格局。
現有基地多為未開發用地,形態較為完整,總體呈梯形狀,東西長約為590 m、南北長約為700 m。基地內部有一區域水系,西連藍湖公園,東接幸福河,向東經香水灣注入黃海。區內其他用地地勢平坦,高差起伏較小,高程集中在1.5~2.7 m之間,適宜開發建設。由于土壤鹽堿含量較高,為保證施工質量,需在住區建設過程中進行專業化工程處理。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年)
(2)《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年)
(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93)
(4)《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
(5)《文登市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年)》
(6)國家、山東省、威海市等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和其他規定。
(1)生態性、可持續原則
確立生態優先的規劃思維,科學評判并最大限度保護域內重要的水系、濕地、廊道、植被等生態功能區。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7]和綠色建筑技術,盡量減小因人為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打造可持續的韌性基底,塑造高品質的濱海住區生態環境。
(2)多元化、人本化原則
面向全齡客源,構建多元包容濱海住區。針對不同群體特征,導入相關健康服務業態,細化健康服務項目,配置靶向型、復合化的公共服務設施。以人為本,通過科學規劃,營造功能混合、強度適宜、環境優美、和諧開放的健康主題住區,兼具秩序與活力。
(3)地域性、協同性原則
挖掘項目所在濱海地區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質,充分發揮臨海近灣對基地品質的提升作用。因地制宜地將住區功能、空間、道路、景觀、水系等多要素與區域系統進行關聯耦合[8],協同促進,共同實現濱水住區與新區環境的整體協調發展。
翡翠城濱海住區規劃以自然稟賦為依托、生態健康為主題、濱海休閑為特色、和諧包容為內核,耦合關聯多維發展要素,以建設可持續發展住區為整體目標,確立了“藍綠交織、樂活宜居”的規劃理念。
藍綠交織 突出生態功能,依托在地生態環境,立足區域自然條件,統籌水系、濕地、岸線、植被等生態景觀要素,在保障區域水位、水量和水質的前提下,梳理住區內部藍綠資源。采用網絡化、立體化的整體設計手法,通過理水成湖、連通廊道、營建斑塊等方式,重塑面—線—點有機結合、融匯互通、藍綠交織的開敞空間經絡,以此為基礎,打造景觀連續、層次豐富、近水親綠、開放包容的生態住區[9]。
樂活宜居 強調健康主題,針對當地客源、區域客源、候鳥式養老客源、旅游休閑客源等目標人群,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人群多元化、精細化的健康需求,提煉養心、養身、養生等主題功能。落實康體健身、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活動內容,綜合健康療養、養老康復、休閑度假、文化娛樂、康體運動、慢享生活等功能模塊,力圖使入住人群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能達到自然、和諧及樂活的狀態。
規劃整體形成“一核、一帶、兩軸、三區、四點”的空間格局(如圖2所示)。

圖2 翡翠城濱海住區規劃結構圖
(1)“一核”是指位于住區中部的央心健康活力核。規劃在住區中部開挖南北向活力溪谷,將水系從北部水域引入基地內部,擴大匯入面積,理水形成開敞景觀內湖。圍繞濱湖生態空間營造環湖漫道、水岸花海、活力園地、親子沙場等各類健康休閑項目,為不同群體提供娛樂游憩的活動場所。
(2)“一帶”是指位于住區中部,連接北部水域、景觀內湖與南部綠地的健康活力休閑帶。依托活力溪谷和生態綠道組織慢行系統,配以季相鮮明的喬灌花草組合,形成貫穿南北、開合有致、富有層次的藍綠通廊。休閑帶融貫住區南北、接水銜綠、攬溪抱園,有利于清新空氣進入住區,調節并改善局部微氣候,提升戶外環境的舒適度。
(3)“兩軸”是指位于住區的東西向和斜向空間軸線,以央心健康活力核為中心,將各街坊進行有機串聯,與周邊水域、防護綠帶、街頭綠地等區域環境形成積極互動,沿軸配置多重常綠植物、主題健身場地、系列景觀小品,再結合各街坊內部次要空間軸線,共同構成了疏密得當、張弛有度、秩序井然的住區空間格局。
(4)“三區”是指以生態健康為主題而布局的3個功能區,分別為北部生態養身區、東部休閑養心區和西部宜居養生區。3個區域相互呼應,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和空間。
北部生態養身區依托北部特有的河湖水系塑造樂活水灣,突出生態養身功能,落實以體育運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理念,規劃構建“環灣漫道+林地步道+親水棧道”的慢行系統,提供慢跑、散步、騎行等活動空間。慢行系統向西可連接藍湖公園,向東經幸福河、香水灣可步行至海灘。沿線設置耐力健身、體質監測、太極廣場、戶外露營、活力家庭、濕地攝影等適合不同年齡人群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的多重活力運動項目,增強運動養身體驗。
東部休閑養心區以提升地區設施水平、創新健康服務業態、完善公共空間體系為出發點,在東部設置以涵養健心為主要功能的健康服務綜合區,規劃布局4個功能板塊。其中,醫養板塊包括醫療衛生、治未病、慢病養護、健康檢測、養生康復、亞健康管理、保健教育等;休閑板塊包括禪修、冥想、瑜伽、茶道、以及中小型健康服務零售店等;度假板塊包括星級賓館、復式公寓、健康會所、主題餐廳等;養老板塊滿足療養型、候鳥型、助養型等多元養老需求,設置療養保健、藥膳食療、文化會館、老年大學、中醫講堂、夕陽紅公寓等。此外,結合智能技術運用,還配備智慧護理、智慧康養、智慧家居等遠程醫療設施。
西部宜居養生區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周邊居民以及部分省外居民打造的高品質養生社區,兼顧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多樣性、便捷性和個性化需求[10]。規劃考慮銀發社區的屬性,依據老年人自發性休閑健身與必要性社會活動為主的行為特點,選擇在半徑500 m范圍內布局各類配套服務設施。結合相鄰住區現狀,引導不同社群活動在空間上進行疊合,在西入口配置方便易達的社區商業、物業管理、文體活動、休閑健身等設施,并注重設施的適老化設計,嚴格實施無障礙建設,力求減少安全隱患。
(5)“四點”是指住區軸帶端部有機布局的4個公共節點。西部為由公共建筑圍合而成的綜合服務公共節點;南部為以喬灌花草相結合,形成花境豐富的住區入口景觀節點;東北部為由時尚藍街、主題雕塑、動感噴泉構成的標志性景觀節點;北部為由樂活水岸、疊溪瀑布、濱水棧道形成的濕地游憩景觀節點(如圖3所示)。

圖3 翡翠城濱海住區規劃總平面圖
3.3.1 道路系統
規劃采用“整體有序、慢行優先”的設計理念,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組織各級住區道路,力圖創造一個安全、便捷、舒適的住區道路系統(如圖4所示)。

圖4 翡翠城濱海住區道路系統規劃圖
基于住區周邊交通條件,以及各街坊的開發和出行特征,在金海路、金來路和金海西路分別設置機動車出入口,與住區內部環狀車行路網相連,將各個街坊進行串接,構筑主要的道路網骨架。結合人群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要求,規劃設置車行主路路面寬度為7 m,其兩側各設置2.5 m的人行道,實現人車分行。為進一步提高住區交通的安全性,在車行路面采取布設減速帶、隔離帶、材質鋪裝等措施,以達到減緩駛入車輛行車速度的目的。
考慮推廣街區制的彈性實施要求[11],出于安全、靜謐、包容的出行考量,規劃利用半環狀路網組織住區次要道路系統,并就近設置地下停車場庫出入口,既可以使各街坊自成體系,又能保障居民享受安全便捷的出行環境。綜合考慮住宅布局、建筑規模和出入口位置,規劃沿車行道外圍安排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散停車,有效避免機動干擾深入居住環境內部,以營造安全、舒適、高效的住區氛圍。
慢行交通意味著活力、品質和安全,體現了現代人對寧靜、閑適和健康生活的追求。住區慢行系統組織以水系、軸線、鋪裝及各級綠地為載體,注重與住區“點、線、面”空間要素的疊合與銜接。規劃連接貫穿樂活水灣、景觀內湖、街頭綠地、游憩廣場以及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通過塑造景觀優美、類型豐富、植被多樣、步移景異的復合化、幾何化拓撲慢行空間體系,在盡可能不受機動交通干擾的前提下增強慢行活動對人群的吸引力。其間設置并穿插具有趣味性的慢跑道、漫步道以及花園路,激發居民的整體參與熱情,有利于創建氛圍和諧、綠色包容的社區關系,以此提升凝聚力并增強社群意識。
3.3.2 綠化景觀
北部生態養身區的樂活水灣,東西連通區域水體,其水面寬闊、水量充沛,既是服務于周邊人群養身健體的生態公園,又承擔凈化區域水體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的功能。規劃結合地形地貌進行微地形處理,并對水體形態進行調整,配植多重耐堿性水生植物,營建多層、復構、立體的植物群落,避免采用整齊劃一的園林化和傳統造林的單一化景觀營造模式[12]。通過師法自然的造園手法,以多樣植物創造公共空間,并有機融合海洋文化與健康文化,形成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四季有景的濕地景觀效果。
住區綠地系統規劃通過層級交織的設計手法,形成以中央綠地—街坊綠地—宅前綠地為載體的三級體系。中央綠地面積大、水域廣闊、內涵豐富,具有統帥全局的作用,是住區綠地系統的第一層級,通過開敞空間搭配花卉地被植物、低矮灌木與高大喬木,形成層次豐富、變化多樣的綠地核心。多個街坊綠地面積適中、功能獨立并具有各自不同的綠化景觀定位,以前景點綴色葉樹類與觀賞花灌木,力圖營造一種園林式、親情式和居家式的居住環境,構成了住區綠地系統的第二層級。此外,大量宅前綠地充當了綠地系統的第三層級,選取愉悅身心、靜心凝神功能的植物營造綠地,對改善住區生態環境、烘托宜居氛圍起到了積極作用。三級綠地相互交叉、滲透與疊合,保證層級間有良好的過渡和銜接,在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下,以耐鹽堿、抗風樹種、鄉土樹種為主,注重樹種、花卉的配置與綠地主題的創意組合,進而構成聯系緊密的住區綠地系統。
住區中部的溪谷和綠道貫穿南北,共同構成生態景觀廊帶,結合岸線處理和綠植搭配,強化沿線空間序列的過渡與收放,與東西向和斜向兩條景觀軸線交匯于景觀內湖。圍繞中央綠景核心,營造開敞親水步行環徑,再結合入口景觀節點、濕地游憩景觀節點、標志性景觀節點以及公共建筑景觀節點,以此為骨架將藍綠空間分別向宜居景觀區、公建景觀區和水灣景觀區滲透,共同構成點—線—面相結合、藍綠交織的住區景觀體系。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應用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屋頂綠化等,創造兼具公共領域性與私密性、綠色低碳、協調包容的住區環境(如圖5所示)。

圖5 翡翠城濱海住區綠化景觀規劃圖
住區景觀設計利用不同地域文化特質的小品、水體、雕塑、花架等造園主題元素來精心營造各類公共空間,力促不同人群在陌生環境中探尋熟悉的“鄉愁味道”,激發居民戶外活動的參與熱情。此外,規劃還圍繞居住人群的生活習俗,挖掘健康文化內涵,培育和諧社交互動與融洽人際關系氛圍的公共場所,使體驗居民能夠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實現“愛與歸屬”“被尊重”“自我實現”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高層次需求[13]。
3.3.3 建筑群體
整個住區依托生態景觀格局,充分考慮核心區空間形態和天際輪廓線的要求,發揮濱海特色優勢,將住區形態積極融入“山—海—湖—城”為一體的區域整體環境之中,以此為框架組織建筑群體。規劃密切結合內部道路,采用成片成坊、成組成團、成群成簇的建筑布局方式,強化與樂活水灣、中央綠核、街坊綠地、景觀軸線、溪谷廊帶、街頭綠地、防護綠帶等公共空間的呼應關系,依托休閑養心區和宜居養生區,打造濱海現代風貌區和綠色宜居風貌區兩大分區。建筑群體總體呈現東北高西南低,四周高中部低,由北向南高度逐漸降低的空間意象,最大限度地保證濱海景觀效果。
濱海現代風貌區 沿金海路主要布局復式公寓、星級酒店、養老公寓、健康教育、商業設施等公共建筑及綜合體,采用點式塔樓與板式高層靈活搭配的組合形式,構成現代、挺拔、簡約而富有韻律的簇群空間形態。通過形體組合、空間穿插、立面塑造等多種表現方式,運用可識別性、可指示性建筑設計手法,共同構成變化豐富、通透有形,起伏有序的天際輪廓線高潮點,彰顯了健康、生態、休閑的濱海建筑風格。
綠色宜居風貌區 以居住建筑為主,面向全齡人群打造了多樣住宅類型選擇,如花園洋房、濱水別墅,以及多層和小高層,戶型面積從40至200 m2不等,滿足多元消費群體的需求。住宅集中分區布局,置于陽光充足、通風條件良好和環境優雅地段,保證每一棟建筑均具有良好的觀景朝向。立面采用溫馨典雅的淺黃色和深灰色搭配,建筑輪廓鮮明,造型現代簡約,時代氣息濃郁,烘托出舒適明快的濱海居住環境。
翡翠城濱海住區群體搭配高低錯落有致、形態層次變化豐富有形、空間秩序開合有度、天際線起伏變化有序、界面整體通透連續,總體勾勒出特色鮮明的濱海住區形象(如圖6所示)。

圖6 翡翠城濱海住區鳥瞰圖
3.3.4 濱水岸線
濱海住區在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水系水位以及季節性變化上具有明顯的近海靠山特色。結合海綿城市理念[14],在不破壞區域環境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通過理水成湖、移土成岸、塑綠成形的方式,發揮水灣、溪谷、湖面、綠地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住區”提供支撐。規劃形成的北部樂活水灣主要承擔生態涵養、空間緩沖、生態保育、雨洪調蓄的功能;中部溪谷生態廊道和景觀內湖主要承擔凈化水體水質、改善人居環境、調節局地微氣候的功能。
基于濱水岸線景觀資源的稀缺性和展示性特點,兼顧住區多元親水空間分配的共享性、公平性和均好性要求,突出親水、樂水、游水的趣味性主題,規劃通過公共性和開放性設計理念,沿線優先布局具有一定吸引力和參與度的活力公共空間,有效避免了水岸的私有化傾向。根據水系主導功能,規劃采用了以下駁岸形式:
親水觀景駁岸 位于生態養身區東部,結合樂活水灣,在保障基本的防洪護坡等功能的前提下,安排漁人碼頭、駐足觀景、康體娛樂、呼吸晨練等休閑空間,結合本地水生植物和懸垂藤蔓植物的種植,為水生或兩棲類動物提供棲息地。
自然生態駁岸 主要位于北部濕地公園的西部,考慮到從昌陽路、金海路、時尚藍街觀賞水灣的層次感和進深感,采用自然復層植物群落結構,實現由陸生低矮植物到水生挺拔植物,再到寬闊水灣水面的過渡,為遠觀增加了觀賞背景,形成豐富的景深效果。
宜居生活駁岸 沿住區中部線型溪谷淺水區域設計,種植具有一定分解凈化污染物的本地濕地植物群落,利用根系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特性,將地面徑流帶來的污染物進行層層吸收、降解、凈化與修復,有效過濾住區生活為環境帶來的壓力。
硬質透水駁岸 主要結合斜向步行軸線入口的標志性景觀節點,以及沿景觀內湖開敞水面設計,透水駁岸向外延伸0.1 m,駁岸標高高出常水位約為0.2~0.3 m,以透水硬質材料鋪砌,總體外觀整潔,安全堅固,可以有效抵擋水面產生的風浪干擾[15]。
威海市南海新區旅游度假區是國家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重點建設區域,因其獨特的自然稟賦優勢成為濱海住區開發的熱點區域。文章以威海市南海翡翠城濱海住區規劃設計為例,依照“體現健康主題、落實健康功能、打造健康社區”的設計思想,將住區規劃為“一核、一帶、兩軸、三區、四點”的空間布局,探索了其在道路系統、綠化景觀、建筑群體、濱水岸線等方面的規劃策略,體現了濱海住區“藍綠交織,樂活宜居”的規劃理念,為類似項目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