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碩
(黑龍江工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這與中小企業的發展與貢獻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中小企業而言機遇和挑戰并存,尤其是當前我國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政策和市場都給了中小企業很多優惠,以保障我國供給側改革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促進中小企業轉型改革,繼續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貢獻。融資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國家政策從宏觀角度上也在不斷為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進行調整,但從結果來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基于相同的市場經營環境下,融資的天平還是過多地向大型或國有企業傾斜,這對我國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數量多,涉及行業廣泛。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中小企業往往涉及了很多與國計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行業,因此中小企業有著廣泛的社會經濟基礎,在企業數量上與大型企業相比占據領先優勢。據有關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截止2019年底我國有中小微企業總數超1.2億家,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深化進行,工業企業向電子、信息技術、微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轉型,中小企業的行業分布進一步拓展。
技術弱,影響企業規模化發展。大型企業往往有比中小企業更加雄厚的資本,而我國中小企業大多以個體私營性質的企業占主導,企業資本和管理體系都成為影響中小企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小企業經營資本有限,因此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會選擇對技術要求較弱的行業進軍,因此造成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含量低、產出量低的雙低現象。
壽命短,市場波動對企業發展影響大。由于發展資本有限,所以中小企業的規模也受到限制,在同等條件下中小企業在與大型企業競爭中無疑處于弱勢的一方。加上中小企業從外界獲得融資的渠道有限,融資難度頗高,企業資金周轉困難也增加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難度,因而很多中小企業的經營周期較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壽命平均為3年,比起日本同等水平企業的12年周期明顯壽命更短。
融資能力弱。企業融資的渠道通常可以分為外源性融資和內源性融資兩種,內源性融資需要企業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都主要依賴于外源性融資,即通過銀行信貸或者是民間融資兩種形式達到融資的目的,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都持續上漲,導致企業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生產成本增高降低了企業的內源性融資空間,進而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只能依靠外源性融資的方式。而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往往較大,因此外源性融資的難度不小[1]。
融資成本高。由于中小企業對外源性融資渠道的過度依賴,這就不得不提到外源性融資的成本問題。首先,由于企業外源性融資主要依賴銀行貸款,而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較高,因此銀行只能通過提高信貸利率來合理控制風險,增加了中小企業的外援融資成本。有統計顯示,我國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的信貸利率普遍高于市場利率的30%~60%,約40%的中小企業其銀行貸款成本超過10%,通過信托渠道獲取資金的融資成本平均約為16~18%,近年來流行的P2P融資成本更是高達20%。其次,部分金融機構在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時會在合同條款中附帶一些隱性條款,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例如增加中間環節的人工成本,迫使中小企業支出一定的融資成本費用。
融資擔保乏力。為了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很多企業會選擇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擔保機構為自己擔保,有規定要求擔保機構在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時得費率不能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50%。但是在市場上,很多擔保機構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盡可能將自身的風險分攤給企業方,違規提高擔保費率。另外,還有的中小型擔保機構由于財力不強,會選擇以責任換取收益的做法,一旦中小企業經營出現財力問題,擔保機構也會相應承擔高昂的資金責任,導致這部分規模原本就不大的擔保機構出現虧損,甚至破產關門[2]。以上任一一種不良擔保行為都是導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乏力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實力不足。前文中分析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依賴外源性融資,但是內源性融資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融資規模小,且融資穩定性差。因此,內源性融資往往難以保證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雖然外源性融資的難度更大,但是其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源,因此對于中小企業融資來說,外源性融資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外源性融資的過程中,相關金融機構需要審核企業經營發展的綜合實力,中小企業的綜合實力不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往往也更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授信標準非常嚴格,因此中小企業通過外源性融資渠道也難以獲得期望值的金額,而導致這一系列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企業自身實力薄弱。
中小企業適應政策和市場變化的能力低下。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開展,產業轉型升級導致宏觀經濟環境日益變幻,因此政策和市場也隨之不斷發展變化。基于這種大環境下,中小企業適應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的能力較低,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大多集中在技術門檻低的行業中,而國家政策又往往傾向于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因此導致中小企業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不夠[3]。另外,政策環境和市場的變化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了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監督,從這個層面來說也增加了中小企業外源性融資的難度。
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不完善。中小企業要想獲得穩定、長遠的發展,就勢必會依賴于外部融資來獲得充足的資金,因此銀行融資仍然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為了追求穩定的收益,在企業融資貸款中往往更偏向資本雄厚、風險較低的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只有一些地方性或政策性商業銀行會為地方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服務,但地方性銀行自身實力也比國有商業銀行低,因此導致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層級劃分明顯,不利于中小企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發揮。
政府支持力度有限。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中小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不容小覷,中小企業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活躍市場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工作,主張通過政策扶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途徑來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但是由于我國中小企業扶持的缺口較大,國家財政補貼有限,因此很難同時滿足全部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4]。與此同時,很多地方政府在市場監管中力度不夠,中央制定的優惠政策到了地方上很難嚴格落實,國家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也難以落實到企業發展當中去,削弱了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幫扶力度。
規范企業內部管理體系,提升信用度。為了促進中小企業取得長遠發展,打破融資瓶頸,首先就應當樹立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意識,結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規律,在企業內部做好深化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和發展需要的企業制度,完善中小企業的現代化治理結構。對于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來說,應當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加強學習,從思想上認識到企業在日益變幻的市場中處于什么地位,了解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融資環境,促進企業合理規范化經營,在社會范圍內樹立中小企業的良好形象和品牌,提升企業的信用度,從管理的角度夯實中小企業融資的基礎,為融資打好基礎[5]。
加快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發展。由于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管理混亂、抗風險能力薄弱等顯著特點,因此應當積極轉變中小企業融資模式思維,加快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發展。將個別中小企業匯聚在一起,形成產業集群進行融資,有利于提升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通過集群融資模式,企業之間形成了專業的分工,在一定范圍內的集群企業生產服務優勢明顯,在人才建設、吸引客戶等方面都更能夠形成一股推動力,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機遇,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作用顯著。以集群企業的形式進行融資,降低了企業和融資方的風險,促進企業和融資方雙贏的局面。
健全中小企業政府扶持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產發展環境,需要政府不斷健全扶持體系,加大扶持力度,從技術、人才、資金等各個層面向中小企業傾斜。除了為中小企業多元化經營發展引路,還應當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為企業融資進行強有力的保障。可以以政府為中心,建立商業擔保和企業互助擔保的擔保機制,成立專門負責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審核機構,為中小企業找到合適的市場融資切入點,促進中小企業擔保融資工作順利推進[6]。
提升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力度。包括銀行在內的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主要原因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的風險較高。因此,政府應當大力提倡金融機構開放向中小企業的融資窗口,做到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一視同仁,同時還應當將中小企業融資的費率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減輕中小企業的還款壓力,為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釋放更多空間。另一方面,還可以向民營企業、私人企業等中小企業開放非金融機構融資的渠道,將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合理轉移,減輕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風險和壓力,構建多元化的中小企業融資金融體系。
綜上所述,毋庸置疑,中小企業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由于中小企業具有經營多樣化等優勢,因此企業在適應市場變化時靈活程度較高,不論企業外部經營環境如何變化,也會不斷有新的中小企業發展起來,激活市場發展活力。因此,如何緩解長久以來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問題,就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只有深入認識到影響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獲得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