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煤炭行業首套基于pRRU+漏纜組網的5G技術在神東烏蘭木倫煤礦12406綜采工作面測試成功,實現了綜采工作面5G信號全覆蓋,使得煤機遠程控制和煤機上搭載的4k高清攝像頭視頻回傳成為可能,為煤礦智能化建設再插新羽翼。
該技術是在工作面電纜槽內與液壓支架內各鋪設1條漏纜,2條漏纜用2臺5GpRRU連接,共同組成1個2T2R單一小區,實測達成綜采面任何地方隨時隨地上行傳輸100Mbps,能夠有效避免綜采面中部區域小區切換帶來的丟包和時延抖動,可大幅度提高采煤機數據傳輸的可靠性。此外,無線信號的傳輸損耗遠小于在空氣中的傳播損耗,能實現5G信號無縫全覆蓋。
該技術尤其適合薄煤層綜采工作面,能夠有效克服薄煤層因采高低、不平直導致的5G天線部署困難,且5G天線容易被采煤機或工作人員遮擋,又屬于NLOS非視距傳輸環境,難以打穿整個綜采面等弊端。該技術不受上述環境的限制,有漏纜部署的地方就有5G信號覆蓋,能高效捕捉到煤機在割煤作業時的動態情景,可實現煤機上搭載的4k高清攝像頭視頻數據的實時回傳,具有可移動、低時延、高可靠等特點,讓整個采煤作業看得見、看得清、看得流暢,為煤炭企業井下安防、危險場所作業、虛擬現實、高清視頻回傳、高精度實時定位、遠程控制、井下無人駕駛、協同運維等提供新途徑,為加快推動遠程控制和自動作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該技術是由神東煤炭集團、華為公司、煤炭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電信榆林分公司聯合推出,填補了該技術在井工煤礦應用的空白。目前,該技術已在地鐵、隧道等場景使用,屬于常態化技術,是無線領域天線技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近日,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西安研究院與淮河能源集團合作,在潘一東煤礦井下成功試驗了碎軟煤層長距離定點密閉取芯技術與裝備,煤樣封裝嚴密,現場解吸量高達3600ml,煤樣質量達到1.1kg,取得了碎軟煤層井下長距離定點密閉取芯技術新突破,實現了國內碎軟煤層定點封裝取樣零的突破。
據悉,長期以來,因缺乏有效的碎軟煤層取芯瓦斯含量測定技術,碎軟煤層井下鉆孔取芯距離短、瓦斯含量測定結果不準確的問題已嚴重制約了碎軟煤層礦井安全高效生產。該技術的應用,為碎軟煤層礦區提供了大區域、精準探測和評價瓦斯的有效手段,破解了碎軟煤層高突礦井“抽-掘-采”接替矛盾,實現煤與瓦斯共采。
近日,從中國港口協會獲悉,黃驊港務公司申報的《智慧環保煤炭綠色港口建設及應用》項目榮獲2021年中國港口協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該技術成果反映該公司在已經建成的“兩湖三濕地”生態循環水系統、煤污治理系統基礎上,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水系統集控系統,通過搭建“雨水徑流量數學模型”建立智慧排澇策略,實現煤港含煤污水“零外排”。在煤炭翻、堆、取、裝各環節制定粉塵治理措施,形成煤港全流程智慧抑塵體系,針對性地開展粉塵治理。自主研發港區降塵監測、生態環境智能監測系統,建設臨海綠色景觀帶、生態果蔬基地,形成了新時代煤炭港口智慧環保綠色發展的一整套技術方案,解決長期困擾煤炭港口綠色發展的難題。
據悉,該獎項是經中國港口協會批準,由我國交通港口系統、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領導推薦,對推動全國港口領域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做出貢獻的個人、組織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