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月,黃 緣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肝膽胰內科,北京 102218
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者是指:傳統的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動期等上述4期均無法準確定義的人群。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目前被廣泛關注熱議。
根據美國肝病學會的分期標準,一項納入3366例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慢性HBV感染者的回顧性研究[1]中,基線有38.7%處于不確定期。一項納入159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研究[2]中,55%處于不確定期。一項針對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者的研究[3]中,約43%的成人和34%的兒童處于不確定期。我國一項納入4759例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研究[4]中,1322例(27.78%)患者處于不確定期。
在Huang等[1]的研究中,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者隨訪10年后21.7%轉變為免疫活躍(包括免疫清除期或再活動期),肝癌累積發生率顯著高于基線為免疫控制期的患者(2.7% vs 0.6%)。Spradling等[3]的研究中,不穩定期HBV患者隨訪6.3年,進展為肝硬化者為9%,相較于免疫控制期患者高出3倍。
(1)年齡>40歲:在Huang等[1]的研究中,隨訪發現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年齡與肝細胞癌的發展獨立相關,年齡>40歲者發生肝癌的風險升高約9倍,而年齡>45歲者發生肝癌的風險升高18.4倍。
(2)性別因素:在Yao等[4]的研究中,男性、HBeAg陽性、高酶低病毒的慢性HBV感染者發生纖維化(33.3%)或肝硬化(25.8%)的比例大大升高,提示年齡、HBeAg陽性狀態和ALT水平是不確定期患者發生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3)亞洲人群或病毒基因B/C型:一項針對北美地區HBeAg陰性感染者的研究[5]顯示,僅有6.3%的不確定期患者轉為再活動期,其中以病毒基因型B/C患者為多,且以亞洲人群為主。
此外,對于HBeAg陰性患者,高HBcrAg定量可能有助于判斷肝炎活動情況。有研究[6-9]提示,HBcrAg是肝內cccDNA及其轉錄活性的替代標志物,其與cccDNA的相關度優于HBV RNA及HBsAg定量,有助于識別出HBeAg陰性感染者中免疫控制期與肝炎再活動期的患者。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提出擴大抗病毒適應證,但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未被指南涵蓋。莊輝院士近期研究[10]報告顯示:HBeAg陽性,ALT正常,HBV DNA陽性但≤2×107IU/mL;HBeAg陰性,ALT正常,HBV DNA≥2000 IU/mL,上述2組患者經肝穿刺活檢發現G≥2和/或S≥2的比例分別為81.9%和74.5%,提示應盡早開始抗病毒治療。
在筆者的臨床工作中也有上述類似情況發生,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門診的1例HBeAg陽性HBV感染者,32歲男性,ALT正常,HBV DNA陽性但≤2×102~3IU/mL;無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肝彈性檢查指標輕度升高(肝硬度值8.2 kPa,正常范圍:≤7.3 kPa)。依據當時我國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該患者(不確定期)暫不考慮行抗病毒治療,定期隨訪即可,但由于患者本人有強烈的治療意愿,遂啟動規范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定期治療、隨訪4年,于2021年4月實現理想治愈。
綜上所述,針對我國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尤其是年齡>40歲、男性、HBV基因B/C型、HBeAg陽性,以及肝硬度值升高者,建議積極抗病毒治療,以降低進展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靜月負責撰寫文章;黃緣負責指導和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