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litoe的斑巖成礦系統模型闡述了以侵入體為中心的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侵入體為中心的斑巖型Cu-Mo-Au礦床,近端Cu-Au矽卡巖礦床,遠端Pb-Zn礦床,垂向上深部為高硫化型塊狀硫化脈,淺部為浸染狀大噸位高硫化型淺成低溫礦床。然而,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形成較淺而容易被剝蝕,而矽卡巖礦床則需要存在碳酸鹽地層。因此,自然界中三種類型礦床共生的例子較少,如匈牙利的Recsk礦床,印尼Graberg-Ertsberg礦床。安第斯成礦帶和特提斯成礦帶西段產出很多較年輕的世界級斑巖礦床及與斑巖相關的礦床,其中與斑巖相關的高硫型礦床尚未被剝蝕而得以保存。然而,以中新世為主的岡底斯斑巖成礦帶(如甲瑪、驅龍等礦床)與安第斯成礦帶及特提斯西段成礦地質背景相似,卻未見與斑巖礦床相關的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報道。一般認為青藏高原的抬升剝蝕可能導致了岡底斯成礦帶上的淺部低溫熱液礦床已經被剝蝕。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鄭石基,在導師鐘宏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岡底斯東段的甲瑪斑巖-矽卡巖礦床詳細的野外考察與室內礦物學研究,發現了高硫型塊狀硫化物脈的存在,從而證實了岡底斯成礦帶有與斑巖相關的高硫礦床(化)的存在。高硫化脈的地質意義:(1)礦區中高硫化脈的產出豐富了甲瑪的礦化類型,甲瑪礦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斑巖-矽卡巖-高硫化的成礦系統;(2)甲瑪高硫化脈可能代表了甲瑪斑巖成礦系統的古去氣通道;(3)甲瑪高硫化脈成礦深度較深,可能為大噸位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根部,意味著上部可能存在的大噸位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已經被剝蝕。如果區域上也遭受相同的抬升剝蝕程度,區域上找礦應關注產出更深的高硫化脈礦床。
該項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Mineralium Deposita上。論文信息:Zheng SJ,Zhong H,Bai ZJ.et al.2021.High-sulfidation veins in the Jiama porphyry system,SouthTibet.Mineralium Deposita 56,205–214.